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大学尹鸿院长解读新闻与传播学科魅力(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6日 15:23   新浪教育

  主持人娄雷:每个学生都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考虑。刚才我们说了这个学科的门槛问题,比如大家会在很多大企业的招聘当中发现,但凡与这个相关的都会比如说后面加上中文也可以去,相关专业都可以来,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学新闻和传播专业的同学在这个领域或者是某一个领域有核心竞争力?

  尹鸿:可能核心竞争力,就是刚才我讲的基本素质,其实采写编评跟你的能力有关,英语外语的能力也是跟你的能力有关,这是要求的比较硬的你的个人基本素质。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可能采用一些双学位,辅修专业,这样可能你还有另外一个专业的辅助性的专业基础帮助你参与社会竞争,这样对学生更好。一般现在在一些好一点的大学都开设了大量的辅修专业,或者是二学位的专业,通过这种情况来使你有一个交叉的学科的知识背景。因为严格来说其它专业的学生,他在培养你的交流能力方面,不大可能变成一个专业去做。而新闻传播学科,从你进校那天开始就会设置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比如我们会让你编报,会让你做电视节目,做现场的采访,各种各样采写编评的作业,这样在老师和整个环境的共同氛围引导之下,使你这方面的能力肯定大多数情况之下应该是要高于其它学科的能力。而且它跟中文系可能还不太一样,中文系更多提高你的是文学思维和文学体验的能力。因此,它会更多强调想象力,强调你的原创性。但是在新闻传播学科里面,可能更强调你对媒介的适用性,你必须跟你的受众需求相一致,更强调传授之间你在这样一个环节当中起的作用,而不是像艺术性学科,可能更强调的是你的个性,更强调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些发挥,在这个领域里面,新闻传播领域里面应该是把你的个性、创造性跟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主持人娄雷:其实我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发现我们学院特别注重大家实际动手的能力或者直接参与实践工作中的能力,我们究竟会给同学们,特别是本科期间的同学们提供怎样的机会来帮助大家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呢?

  尹鸿:理论上来讲大多数的新闻传播学科都应该是要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但是因为条件不一样,情况不一样,可能做到的程度也不一样。在我们那儿,当然第一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应用型的课程。而且我们这个应用型课程一方面是两个,一个是采写编评,从初级到高级全链条的培养过程。还有一个英语八学期的训练课程,除了全校开的英语专业以外,在我们自己学院里面开的8学期,每个学期都有一门英语的交流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和交流能力。更重要我们把社会实践和实习全面纳入到我们的教学计划,包括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我们安排的专业实践,我们安排他们到一些非常重要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也包括人民日报,包括境外的一些媒体,我们也安排他们到媒体,有非常完整的至少3个月以上的实习时间。我们还利用暑期,我们叫工作坊的一些课程,比如报纸工作坊、电视工作坊,还有传媒调查工作坊,是纳入学分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去选择这些工作坊进行训练,最后拿出来的产品、那个课堂的作业或者是最后考试的成绩就是一个产品,一定是一个作品,我们来考试。包括我们方案的调整方面,我们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过去都必须要求你写一个研究性的论文,我们具体研究某某人、某某事,现在可以由学生做一个实践性的作业作为毕业论文,就跟工科做毕业实践一样,几个人可以一起合作,当然合作的每一个产品只能算一个人最后的成果。你根据这个最后来申请毕业。当然你需要对你的毕业作业有一个陈述,但总体可以是一个实践性的作品,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现在我们的院长也是资深新闻人,前人民日报的总编辑范敬宜先生,他自己在新闻业做了几十年。我们每一年保证在学院上课的,从国外、国内请来的在媒介工作的人,每年的比例是20%以上,这样来保证我们业界的人能够更多带学生们参与实践。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来讲,包括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媒体的负责人都给我们表示,你们的学生适应期很短,很快就可以到我们这儿上手可以工作,这可能跟我们加强实践性训练有一定的关系。

  主持人娄雷:尹老师,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愿意用试卷考核大家的能力,包括等到毕业拿出自己答案,那个成绩单上上课所有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某某学,很有实践的能力。我听说我们学校增加了很多实践动手能力,不会遭受到其它高校的压力,说你们怎么会不重视理论建设,只重视动手能力呢?

  尹鸿:当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也有一些理论课程,但是理论课程严格来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地图,我们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格局是这样,北半球、南半球,它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样子。但是说实在靠课程使学生把理论基础学好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要激发他的热情和兴趣。我们的理论课程最好、最重要的就是把地图给学生,如果学生对北京感兴趣,他会在北京那儿去深入的了解、去学习,那我们就不需要上那么多课程。因为大多数理论课程上多了可能就变成照本宣科,变成用既定的结论传输给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我们应该来说把基本的格局基础打好,你们愿意更深入的去思考和学习,你会去学。而且我们有一个经验,当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他会发现自己缺什么。当他用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用的时候,你跟他高屋建瓴的讲,他不知道这些东西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们发现学生到了高年级,真正等他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去学历史学,有人要去学社会学,有的学生学人类学,自己主动选课,没有学分也去选,因为他知道他要涉及到的传媒领域跟这些学科有很深的关系,而且他感兴趣的那部分东西,比如有一个学生要去研究皮影,发现他要研究民俗学,他要研究社会学,不然他就没法研究皮影这样一个传播现象最后怎么发展过来,然后他就自己去学习了。培养了他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时候,他真正在动手是一个高手的时候一定能主动学习,否则他就不是一个高手,而仅仅是干活的人,那不是我们想的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个要求太低。

  主持人娄雷:你刚才把课本比喻成地图,可不可以这样讲,老师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导游,教你这个景点是什么,那个景点是什么。

  尹鸿:但是里面的山水风光都需要自己的经验和热情体验,不能老师带你这个地方所有的都给你讲完,跟你没有关系。

  主持人娄雷:那就走马观花,学完就忘了。

  尹鸿:考试就跟照相一样,照完一张相,完全不知道是干什么。

  主持人娄雷:很多人一直认为我们这样的学科都应该有考前加试,比如像一些艺术类学科都要提前老师跟学生见见。不知道我们学科在招生过程当中有没有考前加试。比如因为我们学科会有很多人认为必须要有天赋的人才能来学这个学科,当一个学生如果进来之后发现自己确实很喜欢,但是他在某一方面有欠缺,我们老师怎么帮助他把这部分的欠缺改正,或者把短板变为长板呢?

  尹鸿:因为现在我们的考试制度不能实现大面积的提前考试或者提前的录取,但是因为清华做了一些自主招生的工作,所以每年我们其实有一些自主招生的一些人,可能到我们学院来学习,这样实际上有一个前期的了解过程。但比如去年我们招了一个自主招生的蒋方舟,就是这样,通过自主招生,后来有一个加分,能够保证她能够上学。因为我们发现她在某些方面特殊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必须通过最后统一考试,按分数成绩高低来录取。但是录取完实际上进校以后,学校本身有一个资源调配的机制。理论上来讲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你发现你可能一开始不了解进入这个专业,或者你发现自己的特长不适合这个专业,你还可以转系、转专业。而我们同时每年也接受从外系再转过来的一些学生,因为有些学生是父母帮助选的专业,但是进了大学以后发现其实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能力可能更适合在另外一个专业学习,我们也接受转系过来的学生。所以,实际上我们也通过一些资源调配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