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龚文龙谈法学学科前景(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19:47   新浪教育

  主持人娄雷:有一些学校非常的神奇,把一个学生经过4年的加工,输出社会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学生,我想北京大学也是这样的学校。大家会想在这4年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学校会采取怎样的做法,或者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有怎样的特色?

  龚文东:从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讲,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的人才。实现这个目标,不是像说得那么简单,你要培养出所谓的各个领域都很全面的这样一个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要做很多工作,而且很多工作是在课程之外的。首先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树立学术的关怀。很多家长和学生会对这个话题感到难理解,对本科生为什么强调学术。在北大对于本科生的学术是很提倡的。那么我们首先要看到学术在这个里面是什么样的概念,有可能我们提学术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想象一个老夫子的形象出现。在大学里面,或者是法学院这样的学科里面,我们对学术的要求不仅仅是在基础的理论上,要掌握一些知识,同时还有一个视角你必须要关注当下的问题,要能够通过了解中国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应用你反思的能力,运用你宽阔的学术视角,首先是关注,再有是提出解决办法的思维。

  当然,我们说在本科阶段,很难让学生真正解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在学术这个角度来讲,首先希望学生建立的是关注学术的视角,首先要对学术感兴趣,然后你在未来得不管是做职业,还是做专业,才能对这个问题继续关注和解决下去。这是北大法学院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就是要让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开始关注学术的问题。

  你关注了学术问题了,你就必须得具备两个能力,一个能力就是说你要具备一个理论分析的能力。首先得积累这种专业背景的知识,能够去分析,并且能够找到问题的一些脉络。第二个你要有现实的关注,这种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怎么样去解决,通过什么资源去解决。用这样两种能力会培养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理论问题解决这样一种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既具有理论关怀,同时又都有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培养这样综合素质能力最基本的两个因素。

  另外一些方面,在学校里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这些平台里面,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北大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校园文化的气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实践,然后去参与。通过参与的机制,通过这样一些学生的自发的搞一些学术性的讨论,会为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学术能力的环境。但是这后面也是需要教育机构做一些努力,去帮助他,用规范化的方式和更好的平台支持他做。所以在北大法学院里面,我们有三个平台来支持来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这样的过程。其中一个我们起名字叫法科学生的学术创新的平台。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有一些学术的论坛,学生可以做一些名家的讲堂,同时学生也可以做学术实践,包括做一些重要的调研项目,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就某一些类型的案件做一些研讨。同时,学术创新里面还鼓励学生去把他们研究的结果形成一些成果,发表学术性的文章,这在北大法学院形成了很好的学术风气。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我们创造了法科学生学术文化国际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为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角,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通过几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资源,一个是为学生引进国外优秀的法科大学的教授来讲述国际上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发组织的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我们现在有法科学生的国际交流协会,他们会自发组织一些活动到其他的国家进行短期的文化交流,请其他国家的学生来到北大来进行文化交流。还有一个我们这些年重点营造的法科学生国际能力的平台,这是我们三年前开始的,大力推进北大法科学生跟国际名校法科学生的交换生项目。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签订了20多所国际一流法学院进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的协议。每年送出去将近30名学生,到全球一流大学的法学院交流,时间在半年以上。这样的交流项目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本科读书期间就有机会能够在不同得名校之间来进行比较性学习,他可以通过在国际名校里面的选修课程来了解国际法科的潮流和趋势,包括他关注的话题。同时我们交换进来一些国外大学优秀的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他们到我们这儿本科生课堂里面来学习,这些学生又跟中国的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这样增加了交流的效果。跟北大签定协议的有斯坦福、杜克等等大学都是在美国排名靠前的法学院,他们的学生也是非常优秀的,当他们的学生进入到北大法学院对北大法学院也是促进。北大法学院希望在未来实现这样的目标,每年有一半的学生能够交流出去。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具有一个充分的开阔的视角来扩大他自己的法律的认识的范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

  第三个重要的平台,我们要建立法科学生实践教育的平台。

  我们都知道,法律是一个实践型的学科,它离开现实问题,离开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就游离于公众之外,你研究的问题不是大家研究的问题,你法学的研究就是阳春白雪的问题,不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我们对法学院的学生要求,在本科学习必须要参加实践行动,我们有几个项目来支持学生实践的训练。首先一个是十年前北大和另外大学从国外引进的法律诊所的项目,学生可以亲自带领一个真实的案件来了解并且去掌握法律的基础和能力,同时去体验法律职业过程中的问题。这个是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的效果。为什么叫法律诊所?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的时候,亲自操刀给病人治病是一样的,只不过法律解决是现实中的问题。这是一种方式,另外一个一种在于他容纳量是有限的。我们还给学生开辟了另外几个,我们有基地,比如说我们让学生做专项调研,就某一个热点话题,去一个乡村,或者是一个社区做专项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来帮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其他的大量的实践方式,都是为了使法科学生真实认识这个社会。

  法学院经常会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法科的知识和言论之间的冲突,我们经常会讲,法学院的本科生一毕业的时候不太好去当法官判婚姻法的案子,他自己还没有结过婚,他不知道婚姻的概念,不知道夫妻之间的协调,他也不能够理解婚姻破裂是什么样的概念。这个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法科的学生必须要实践,必须要能理解那样的社会现象,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这三个平台,学术创新的平台,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学生实践的平台,这三个大的平台支撑了法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这也是北大法学院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为学生所创造的在课程学习之外的重要的资源,我们也希望能够每一个进入北大法学院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相信4年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

  主持人娄雷:现在有民间的调查机构公布一些数据,包括大学生就业的数据,我们发现法学的数据一直不像想象中得那么好,有很多人觉得法科非常好,但是4年学习之后,发现并不是想象中那些好,而且很多学院都有这个专业设置。是不是中国的法律人才已经严重饱和呢?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龚文东:这个问题是摆在法学院面前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不只是持续一年,法科的就业率在全国算是倒住数的。我分析有几个比较大的成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归于法科大学的数量,现在法科大学在全国有600多所,可能是六百几十所,这就决定了每年法科学生毕业的数量很庞大。同时我们要知道对应的数字,600多所法科大学每年将近毕业20万左右的毕业生,每年要为社会提供20多万的人才。但是对应的数据,每年国家的直接针对法律的职业,比如说政法口的,公检法的系统,这种人才的淘汰数量大约在2万左右,一个20万对2万,直接指向专业对口的比例,数据比例就是10:1,有可能是这样的差距。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职业吸收这些法律系的学生,比如说律师事务所,现在成为中国法科毕业生还算是比较好的职业选择。还有一些公司,一些企业单位,一些其他的机构都在吸收法科的学生。我们知道,就中国当下的社会法制状况来讲,法律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各行各业都会有对法律的需求。单纯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消化掉这20多万毕业生的。

  但这之中有比较大的问题,我经常归结为结构性失衡。一个方面是法科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因为我们都知道,法科的就业里面,一个是进入公检法系统,另外一个进入无论是公司还是律师事务所,还是市场化的机构里面,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竞争。所以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进入公务员里面,成为有保障的群体,这就决定了你只选择占十分之一的,而抛弃了十分之九的,可能开始会比较艰苦,可能要付出很多努力。这样的选择决定了在可统计这样的范畴之内,你会看到就业的比例实际上是不平衡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北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