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松院长谈化学学科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20:08   新浪教育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高松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高松

  新浪教育讯 北京大学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名师大讲堂,以下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中科院的院士高松访谈实录,关注的学科是化学学科。

视频: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谈化学学科前景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欢迎您继续关注由北京大学和新浪教育频道联手为您打造的“北京大学名师大讲堂”的系列访谈。我们今天邀请到的是来自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中科院的院士高松教授,欢迎高教授。

  我们听说北京大学的化学学院刚刚庆祝了一百岁的生日,能不能请高教授向我们介绍一下北大化学学院在这一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松:好的,实际上我们是在5月3日刚刚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来庆祝我们的百年华诞,包括国务委员刘延东也专门发来了贺信,中科院的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也是我们的毕业生,他也来参加了,还有教育部、科技部、基金委,还有我们最近三任的校长,也都来参加了我们的庆典。

  实际上这次庆典还包括国际上,像美国的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日本高分子学会,他们也都派代表或者代表团来参加。国内像清华大学、像中科院化学所,国内化学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也有30多所学校和科研单位来参加。另外,我们这次来特别邀请了30所中学的校长来参加庆典,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从他们这儿来的。

  总共这次,我们校友有1600多人,加上学生代表、加上来宾,加一起近2000人参加这个庆典。因为我们是国立大学里头第一所化学系,同时我们在庆祝活动期间,国际几个著名的刊物,包括《先进材料》、《亚洲化学》、《科学化学评论》、国内的《物理化学学报》,专门出专集纪念我们这个百年的院庆。

  化学系在一百年前不叫化学系叫化学门,当时叫京师大学堂格致科的化学门,是1910年4月30日开学,开始的时候招了7个学生。

  这一百年,虽然对一个学科时间不算长,但是确实化学院的发展经历了实际上是从清朝的覆灭到民国时候的战乱、以及到新中国的探索,学科的发展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现代科学的教育和研究的历程。

  化学学院的前辈和同仁一直是把推进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学人才的培养和化学教育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总结前一百年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也试图把他的一些传统经验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个,在教学教育方面,始终坚持教学为本、实验为重,化学是一个实验科学,另外,教学和研究的结合,相互促进,这个是在化学教育方面的一些传统。

  再一个,在科学研究方面,一个方面,是立足基础,大学实际上是通过对基础研究来培养人才,进行自由探索,另外是,面向需求发展一些新兴的交叉的前沿学科。

  第三方面,北大的化学一直是坚持开放交流、兼容并包,一直追求做到最好,就是不求规模很大,但是要做到最好。

  化学学院实际上是1994年成立的,化学学院成立之前化学系52年院系调整,是北京大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学校的化学系合并成新的北京大学的化学系,所以从50年代初化学的教学研究力量就非常强,94年成立化学学院以后,就确立了建设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这样一个目标。

  实际上化学学院这些年的发展,一个是坚持以基础研究为中心,重点发展像核心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2003年开始,和中科院的化学所一块,建立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以这个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化学学院也注重发展能源化学与材料、分子影像、新药创制这样一些新的方向。

  化学学院一直特别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08年依托化学学院的分子科学平台,也是国家首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最近这十多年,我们通过学校的百人计划,以及国家的一些人才计划,我们也吸引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学者到我们这儿,成为我们的学术带头人。

  现在我们学院总共有60多个研究组,包括中科院的院士我们现在有9位,教育部的长江特聘教授我们有15位,国家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我们有30位,这30位相当于全国的化学学科的杰出青年基金总数的差不多是1/10。就是说我们在学术队伍方面应该讲在全国化学学科还是非常强的。

  从学科的角度说,我们传统的5个化学的二级学科,有机、无机、雾化、分析、高分子,全部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07年我们作为一级学科也是成为国家的重点学科,在全国的高校里面,化学的二级学科全是重点学科的只有我们一所学校。

  你刚才提到百年的一些学术的成就,在解放以前,更多的可能是进行化学教育方面的工作,化学研究有一些研究,但是因为解放前条件的限制,在研究方面没有特别系统的工作,当然40年代在西南联大期间,张先生的研究也是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举几个例子,可以说一下解放以后我们有几项工作在国际上都还是有影响的。

  第一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化学系的老师和学生和中科院的上海生化所、以及上海有机所一起合作,开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是65年9月完成,实际上是50年代末就开始了,历时也好些年。这个当中北大化学系有很多人参与,当时65年9月完成这个工作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署名是21个人,这里头北大化学系的有7位老师。这项工作是82年的7月获得国家的自然科学一等奖,一等奖咱们国家还是非常少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再一个,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的张青莲院士,他带领的科研小组也是用了10几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10个元素的原子量新值的测定工作,这十项原子量新的测定值都是被国际组织正式确定为原子量国际的新标准,这个工作是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就是说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100多个元素当中,有10个原子量是我们院的张青莲先生带领的研究组完成的。张先生可能也是国内唯一的位,因为他这个成就写到中学的化学教科书当中的中国的化学家。这是第二项值得一提的工作。

  第三项,徐光宪先生,他是一直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一个研究理念,他在稀土的分离理论和理论、稀土理论和配置化学和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立的串级萃取理论用到我们国家的稀土分离工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对我们国家从稀土的资源大国变成稀土的生产大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徐先生也是于08年因为他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另外一项,从基础研究出发到工业应用的一项工作,是谭伟奇院士和谢有畅教授,他们开始是在基础研究当中发现氧化物或者是固体表面的自发单层的分散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他们发展了一些非常有效的吸附剂,利用这个吸附剂和变压吸附的技术,他们现在实际上是从吸附剂到变压吸附的设备发展了一氧化碳纯化、空气当中分离出氧气这样的一些成套的工艺和设备。比如使用单层分散型的氯化氧铜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的技术,05年被选为中国高校的十大科技进展,这个工作实际上现在在我们国家的汤剂合成化工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是在酶比如转化为乙二醇的过程里面,酶造气之后一氧化碳的纯化,就是用我们的谢老师他们的技术。

  所以从50年代开始,我刚才举了这几个例子,都反映了我们学院的一些重要的在基础方面、以及在实际方面对化学学科做的贡献。

  主持人:其实提起化学这个学科,可以说对我们普通的百姓来讲是又熟悉、又神秘,说到熟悉是因为我们在初中、高中的基础学科当中每个人都接触过,但说它神秘,是因为在小小的实验室当中所创造出的奇迹跟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相关,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用具、吃的食品,包括我们这个访谈间里面所使用的东西,很多都是从实验室里面走出来的。有一个说法,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时代,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想请问一下高院长,在21世纪我们化学学科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当中是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北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