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人数下降高招人数攀升 此消彼长说明了什么 (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0日 08:08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陈卫华:以前高考(微博)靠成绩来录取,随着我们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怎么把素质教育体现到高考里去?这是个正在研究的课题,需要探讨。

  吉仙红:说到录取方式、录取办法,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顾虑,你知道家长在顾虑什么吗?

  陈卫华:公平。

  吉仙红:对。我们接下来这个话题,来探讨它的公平问题。大家怎么看?

  侯红武:原来就看你的分数,现在要增加你的成长记录、平时成绩。那么大家都知道,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恐惧这个东西的。只要开一个腐败的缝,就会打开这一扇门。所以说,这种提供给高校供他们参考的可以人为操作的东西,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情,会打消别的考生和家长的信心。

  刘伟波:侯主任这个观点我坚决反对。高考制度早就需要改革了。现行的高考制度实行了30年,很多人已经发现,这个制度可能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高考除了要保证公平,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精英的重任。

  侯红武:在目前的情况下,坚决反对任何特殊形式的存在。所谓的加分和多余的考察,在山西这个环境当中,你只要开门,一定会挤进去大量的人。我不客气的说,现在都没有必要专门来培养外语人才,太原外国语学校在籍学生的1/4可以保送,现在中文系的也可以外语说得很好,有什么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保送呢?我觉得 “一刀切”是保证公正最好的办法。

  刘伟波:对于公平问题,我觉得应该多层次多角度来考虑。比如说有的人天生数学好,有的人天生擅长音乐美术。如果要公平的话,那就是所有的学生,包括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咱们一起来数学、物理、化学、体育、政治统统考,这样的话中国的人才怎么会出现?不能因为公平的问题,就完全阻挡了我们这种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方向,而且变未必就意味着不公平。

  吉仙红:还有不同意见吗?

  汪华英:刚才两位都谈了一些观点,我觉得都有点偏颇。关于高考未来走向多元的策略,我觉得这是大趋势,不是说要改或者不要改,是肯定要改。但是怎么去改?今年是第一年,是一个尝试,不要期望一迈步就能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是有代价的。

  侯红武:人类现在发展到这种程度,在山西这么一个环境,根本不需要创新和发展,只需要模仿。有很多的制度和很多的遗传成果,拿过来用就很好很好,完全用不着动脑袋去研究。如果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那我认为,谁认为做这个事要付出代价,他就可以不干,我们让那个不用付出代价的人来做。我认为13亿人中完全有这样的人,不是任何一个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大学好上了,就业却更难了,这个学还要不要上?

  吉仙红:其实说到家长的这种担忧、顾虑,或者说到不公平的话,可能大学生还是有比较深的体会的。比如说到就业难的问题,他们就调侃说现在是一个父辈就业的时代,说只要你有一个好爸爸,大概你就会有一份好工作。那么就业难是不是也是造成人数下降的一个主因呢?

  侯红武:《南方周末》前一段做了一个稿子非常漂亮,说的是有一个读了高职的学生去富士康,另外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后进富士康,他们两人做着一样的工作,劳动强度、工作时间、收入以及对他们的技术要求都是完全一样的。他们两个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读了高职那个哥们儿多花了自己家里好几万块钱,多浪费了两年青春而已。

  吉仙红: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导致很多人说我没必要上大学,上了大学就业机会也可能和高中生一样。

  刘伟波:如果是因为就业难导致大学报名人数下降,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学会追问:有关大学除了给我一张文凭以外,还能给我什么?那么今后我们的大学也会被迫开始思考:除了给学生发一张文凭以外,还可以给学生什么?

  任应红:就业难可能会促进将来高考报名的变化。我们试想一下:1977年、1978年毕业的学生,不要说本科专科了,就是中专学生都分配了。为什么?我们的企业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过去建个企业需2000人,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十个人。当然,不是说大家这样说,就不去读书了,不是。社会在发展,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去读书,学文化学知识。

  汪华英:高考人数下降了,就业难了,但不是说老百姓选择的时候,就不让孩子上大学了,我觉得不是。今天的老百姓是希望孩子不管将来怎么样,都一定要上大学,这是一种趋势。老百姓如果说连这个觉悟也没有,那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败。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不要去挂钩。

  观察员: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就业难和高考人数下降有一定必然联系。但是必须具体到是理论型毕业生就业难,还是操作型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恰恰不是有大学文凭的人在抢大专文凭或者说中专技术人才的饭碗,恰恰是低文凭的人才在抢高的理论型人才的饭碗。中国现在更多需要的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背会了4年书,然后拿着一个什么证书的纯理论型人才。

  观察员:是不是就业难导致了高考报名人数的下降,我举一个咱们省里的例子。我是新闻单位的,以前省城只有山西大学才招新闻专业的学生,但这几年有好几所大学同时可以招新闻专业学生了,其中一所学校的教研室副主任去年曾说:陈老师,我们最近很忙。我问她忙什么呢,答说在忙着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今年招生,学生招了却没报到,以往没有这样的现象,刚开始新闻专业招生特别热。这说明市场饱和了,供求双方出现了不协调。

  供孩子上学,倾家荡产不划算,不倾家荡产怎么办?

  吉仙红:其实说到高考人数的下降,我们就注意到,近几年弃考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到了一大半。接下来我们来算一笔账,看看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

  学生14年的求学生涯,花费了大约5万元;大学生毕业后,起薪是2000元,减掉生活费1500块,存款是500块。那么每个月存款500块,一年12个月,8年才能攒下4.8万。看来的确是投入非常大,而且回报好像非常得慢。我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汪华英:我跟孩子交代过一句话,我说永远不要让金钱折断你想要飞翔的翅膀,如果他需要钱,我会把房子卖掉,我可以租房住,可能很多家长和我的思想是相同的,就是说我为了培养孩子,不去计较代价。但对于农村来说,5万也是很大的一笔。在咱们晋西北的一些县里,除去少数做生意的,大多数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在一万二三这个样子,至少有30%-40%的家庭需要贷款。

  任应红:这几年老百姓对待这个问题也比较冷静了,不像过去倾家荡产都要让小孩上个学,而是要计算产出。许多城市家长,只要小孩能上学去,就像汪主任说的一样,宁愿倾家荡产,也不愿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但在农村,父母就没有这个硬气,因为他倾家荡产也上不起。为什么我们这几年专科分也挺高,就是因为好多农村小孩达到三本也上不起,只能去上专科。还有一些就是说,上个专科见不得人、没面子,咱们干脆不要上了,你出去打工去,省下的钱娶一个媳妇就算了,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侯红武: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平衡器。比如说在美国,你家庭收入占多少以上的,必须掏全额学费;多少到多少之间的,掏一半;多少以下就是全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器。

  这次改革胜算几何?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共同期待

  吉仙红:高考报考人数连续3年逐渐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减少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于社会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侯红武:我倒不寄希望于教育改革会怎么样,因为这一代人没什么希望,你别寄希望于他能带来什么改革。我只寄希望人减少了之后,让我家孩子安安静静地过生活,过一辈子。

  汪华英:应该说,人数下降对高等教育下一步的质量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招生人数再往下走,那么有多少学生要选择我们的学校?买方市场对卖方市场的质量提升促进作用非常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同意侯主任刚才的观点。如果高考人数下降、招生人数再上升的话,我们的各个中小学基础教育会心平气和地去提升它的质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加班加点的去做。

  刘伟波:高考报名人数大幅下降,招生人数大幅增加,这样一种趋势是我们热切盼望的。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也无限憧憬着这种状况对基础教育的冲击。因为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名父亲,我非常痛心地看到,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老师是以折磨学生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全世界最重的。以前我们也热切地盼望着教育改革,改来改去,总感觉距离我们的理想还有比较大的距离。这次改革是市场逼迫的,是客观形势造成的,所以我们的中学生、中学老师完全有理由无限憧憬。

  任应红:我觉得对高等院校的挑战,第一个是跨越发展,特别是我们省里一些相对较好的学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敢于跨越发展,敢于和北大、清华比。只有发展了,才能在全国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再一个就是要转型发展,学校不能还按过去那样,以数量来养活自己了,要靠质量和特色取胜。

  陈卫华:如果是考生真正减少了,我们就有条件回归到真正的教育本质上来,中学可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吉仙红:真正能给我们的中学生减减负吗?

  陈卫华:不仅是减负,还可以解决中国教育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比如课业负担重的问题、补课的问题,包括一些活动无法组织的问题。真正要考生少的话,我们是欢迎的;不只我们欢迎,真正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会高兴的。

  吉仙红:其实高考人数的下降,它一方面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它又决定着人们的未来。那么,我们今后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高考观和成才观?大家有什么样的建议。

  侯红武:我写过一个文章,题目就叫《人都是玩后半生的》。高考成功,多数情况只能证明,你完成了父母的心愿,父母的理想完成了。从入大学开始,才是你自己开始玩,还不一定谁玩过谁的,所以考得不太好的考生,别着急,慢慢来。

  任应红:上大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地上,能上高职就上高职,能上本科就上本科;上了大学要好好地学,不光要学文化知识,更要学做人做事。

  刘伟波:高考人数下降,而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和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在增加,中国的学生今后可能不再那么累了,这样的未来值得期待。

  汪华英:高考人数下降了,录取人数增加了,师生如果能够幸福、快乐、潇洒地度过高中阶段,把自己的潜力等所有的优势都展示出来,师生共同度过高考这一关,向更高质量的大学冲进。

  吉仙红: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人数的下降,从表面上来看,可能会对某些高校造成生存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讲,会对中国教育产生一些影响,会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机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