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签了预录协议 相当于给考生吃了定心丸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8日 10:16   新京报

  杀手锏

  签了预录协议,相当于给考生吃了定心丸,而且是“宁考生负高校,高校不负考生”

  “即使是签了预录取协议,7月1号下午5点,湖北考生填报网上志愿截止时间之前,一切都是变数。”冯玮说。

  6月30日晚11点,已熟睡的章玄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组的老师,并透露已知道章玄与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但还是表示其学校在湖北有一个特招名额,专业是经济管理,只提供给675分以上的考生,并希望章玄能够考虑。

  这让章玄感慨:“真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松啊。”

  最后一刻,章玄拒绝了邀请:“我不能不讲诚信,我已经跟复旦签了。”

  另一考生戚芳(化名)并不觉得这是诚信问题。她与章玄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因有少数民族加分,戚芳总分超过680。她与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不过在报志愿的最后一刻,她选择了北京大学

  按照多数学校的说法,预录取协议书出现于2007年,是由中科大发明的。

  随后各学校纷纷仿效。据统计,目前使用预录取协议争抢生源的主要是内地9所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微博)、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微博)、南京大学(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博)、哈尔滨工业大学(微博)。

  各校协议书内容大致相似,即一旦签署此协议,考生要第一志愿报考该校,通过提档线后,该校一定录取考生。

  “签署预录取协议书是为了给考生吃定心丸,很受考生及家长欢迎。”冯玮说。

  他解释说,协议对于考生并无制约力,但对于高校却有制约力。这种制约是以大学的名誉为担保的。因此会出现“宁考生负高校,高校不负考生”的情况。

  后遗症

  一旦签了协议的考生反悔,高校将很难找到高分生替代,不得不招个别低分生

  在网络填报志愿的3天时间里,招生老师们几乎是坐在电脑前,一刻不停地刷屏,反反复复地检查,当时和他们签订预录取协议的学生,是否“从一而终”,如果情况有异常,他们会再致电考生,询问原因,并加以劝导。

  预录取协议带给高校最大的麻烦,是考生反悔后高校招生“断档”。

  据了解,并非所有考生都能专一,在湖北,曾有考生和多所学校签下预录取协议书。

  由于全省前300名高分学生是众多高校紧盯的对象,预录取协议在学生报考前已将学生“瓜分”掉。这意味着,一旦部分考生反悔,高校将很难从前300名中找到替代者,只能招个别低分生。

  高校的招生情况统计要看三个数字,即最高录取分、最低录取分和平均分。这三个数字说明了一个学校在一地录取的学生质量,也间接说明了一个学校的影响力。

  “断档”的出现,会令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平均分被拉得很低。因此被各高校视为大敌。

  浙江大学湖北招生组的王老师介绍,因考生签预录取协议后反悔,导致浙江大学有3年在湖北的招生断档。

  冯玮说,为避免这一情况,复旦大学(微博)每年都尽量多签几名预录取考生,一旦有变还有替补者。如果不出现意外,则由机动名额录取。

  纷乱江湖

  在一些地方,政府把考上清华、北大当做“政绩”,不允许学生报考其他学校

  7月1日,章玄听到同学传来的消息:考生此前与复旦所签的预录取协议取消。“我当时都震惊了。”

  章玄所在的中学,共有4名学生的分数在670-680段,当时北大、清华的预录分数约683分。这4名学生都选择了复旦,并签了预录取协议。

  章玄赶紧与复旦大学招生组老师联系,得到澄清和再次保证后,才放下心来。

  之后,冯玮又致电章玄:“不要相信谣传,我们既然承诺了,肯定不会有变化的。”

  复旦与其他高校的招生之战,在7月1日达到白热化。

  这天,遭遇其他院校“挖墙脚”,一名学生突然反水,冯玮和其他同事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寻找替代的考生。

  这一天,复旦大学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有高校招生老师冒充复旦招生老师骗考生改报志愿。

  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徐宏波介绍,此事最早是在山西发现。当时有一名报考复旦的考生,连续接到数个自称复旦老师的电话,打听估分成绩,然后称有更高分数学生已报考了复旦,建议考生修改报考志愿。

  复旦随后连续接到广东、云南等地考生来电,询问是否取消了之前签的预录取协议。“为了防止更多考生被骗,我们不得不发布声明。”

  复旦的声明一出,立刻引发了网上关于高校生源争夺的“口水战”,甚至矛头直接对准上海交通大学,认为是交大在“挖”复旦的“墙脚”。

  对此,上海交大招办第二天也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

  冯玮所在的湖北招生组,未遇到“明目张胆欺骗考生”的行为,不过冯玮说,他们遇到的某些招生手段也超出了公平竞争的范畴。

  最令复旦湖北招生组无奈的是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左右学生报考志愿。“在许多县里面,政府把考上清华、北大当做‘政绩’,因此不允许学生报考其他学校。”冯玮说。

  去年复旦和湖北远安县考生李伟(化名)本已谈好,但就在李找招生老师签协议的路上,一名副县长给他打电话,坚持让他改报清华。因为他是县里第一个考上“清华线”的。李伟在压力下服从,县里为此奖励他5万元。

  除了政府的压力,学校对考生的报考也有左右的力量。有些学校会让学生集中到学校报志愿,以便监督。对于已经上了北大、清华分数线的考生,许多学校都希望他们尽量报北大清华,而不是选择其他学校的优势专业。

  荆门市一名今年报考北大的学生说,学校会给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1万元的奖励,老师也会得到奖励。据记者了解,在全国不少地方有这样的奖励措施。

  洛阳理工学院附中每年都会有多名考生考过北大清华分数线。该校一名班主任邹山龙说,当地中学普遍更希望学生报北大清华,因为人们在判断一所中学的质量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冯玮认为第三方力量带来不公平竞争。他说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生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报考”。

  现状之解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考生有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

  近年来,出国留学(微博)和港校在内地的招生,给了内地学生更多选择。有观点认为这也是生源抢夺的原因之一。

  对于给内地高校带来“压力”的说法,香港大学(微博)内地事务处总监黄依倩认为,“有些夸大”。她认为学生的优秀难以用一种标准衡量,所以好学生是招不完的。

  港大每年11月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招生工作,宣传方式与内地高校相似,多是到各地开推介会。

  黄依倩说,港大从内地大学学到很多招生技巧。但有一个原则一直保持,就是避免对其他学校作出评价。“如果学生来问我们别的学校的情况,我们会告诉他们,两所学校不一样,但无法比较。”

  港大不跟学生签署任何预录取协议。黄依倩认为,预录取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

  她说港大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在宣传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的信息,不过并不进行说服工作,尤其是在学生作出决定后。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告诉我们他不愿承受港大的压力,放弃港大。虽然我们很遗憾,但是我们并不劝他,我们尊重考生自己的决定。”黄依倩说。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高校招生争夺战,可归结于计划体系下长期以来畸形的“生源观”。“在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的高考(微博)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无论平行志愿还是传统志愿的填报方式,都有考生去向不明的风险,进而造成考生和家长对于能否被某所大学录取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就有了玩手段的空间。”

  在熊丙奇看来,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是内地高校抢生源的根源,唯有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熊丙奇认为,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的模式,让中国学生可以像美国学生一样,凭借多次考试成绩去申请多所高校,再选择其中一所就读。这样高校就会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上。高校有了更多自主权,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记者:孔璞 朱柳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招生 暗战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