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喻超 余俊
高校自主招生,对于许多学生和家长[微博]来说已不陌生,“北约”11校、“华约”7校、“卓越联盟”9校以及复旦[微博]“千分考”、其他高校各自的单考,等等,每年春节过后,无数揣着上一流大学梦想的学生,奔波于各考点,已成为一道风景。
位于湖南的中南大学,不仅有与其他高校同样的自主招生形式,还有一个被称作“综合评价录取”的招生形式,所不同的是,这个招生形式,是在高考[微博]后成绩公布以后进行的,全国仅中南大学一校进行过实践探索,此前也只在湖南进行,去年才在云南试点(今年东北大学[微博]将在辽宁省开展试点)。因为是在高考后进行,所以又有人称其为自主招生的“高考后模式”。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为什么只有中南大学这样做?与别的自主招生有什么不同?有何利弊?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中南大学,寻求答案。
新方案五易其稿
考试安排在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凭高考成绩向学校提出申请,只设面试没有笔试
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通行的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这一年,为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教育部先在江苏、北京等地高校试点,“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通过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2004年,这一形式在全国部分“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陆续推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在实施这一做法。
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中南大学积极参加这一招生改革,2006年,学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年符合条件的报名考生仅有50人,面试通过16人,最后只录取3人。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心准备,为什么报名人数这么少?为什么最后实际到校才3人?当时主管招生的副校长陈启元和招生办的同志坐下来冷静分析,原因无非3个:一是报名条件中对学科竞赛成绩要求高,符合条件的考生少;二是高考前大老远跑来面试,累且麻烦,还会影响马上就要进行的高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在不知道自己高考分数的情况下“自主”,考生一般是两种心态:分数刚够最好,如超得太多,那就另攀高枝了。
有没有更好的形式?陈启元等反复讨论、思考,“综合评价录取”方案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和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最大的区别,一是考试时间安排在高考成绩出来后;二是考试不设笔试,只有面试;三是考生凭高考成绩向学校申请。
招生办公室付刚华介绍,综合评价办法出台前,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走访,搞了几个月,五易其稿。2007年2月3日,中南大学向教育部递交了《中南大学关于试行普通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的请示》,教育部很快给予了同意试点的回复,只是慎重起见,先在学校所在地湖南试点,而且要求不宣传、不炒作,先试验再说。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教育新闻网所提供的招生和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如何保证面试公平
多个站点多位专家降低了单一专家在面试中的权重。95%的考生认为录取工作公平、公正
没想到这一试就是5年。
回顾试点的第一年,招生办公室负责同志说,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是模仿“高考前模式”还是自己独创新模式?起初大家反复讨论甚至争吵,不过大家有一个共识:不搞笔试,否则不又变成了“二次高考”?重在素质,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出于谨慎,当然也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这一年,学校仅在湖南下达了150个招生名额,其中文科20名,理科130名;确定的报名资格线是成绩在湖南省第一批次控制线上20分。
没想到报名者众,1160人。按照招生计划与参考人数1∶2的比例,最后确定的面试资格线是文理科分别高于一本最低控制线20分和32分,实际到校参加考核的为236人。
怎样进行“综合评价”?这一年,经过无数次商讨,最后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取消笔试,每名考生接受专家的半小时面试。面试内容为10个方面: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公民素养、个性特长;10个方面的内容分成10组,每组由3到4名专家组成,接受面试的学生要一口气到10组接受专家面试,学校称其为10个站点。每个站点10分,学生站点所得分数加上高考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最终共录取综合评价考生143名,另有3名学生放弃录取资格,4名学生被提前批录到其他院校。
付刚华清楚地记得,当时学生是7月1日面试,5日合格名单就在网上公示了,而这时,本科提前批才开录,本科一批还没开始,既不影响提前批的录取,也不会影响到未被录取的考生填报本科第一批次志愿,考生和家长可以说是一片叫好声。在入校后对这147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85%的学生认为这个方面应进一步推广,还有很多学生建议加大宣传力度。
于是在2008年,经请示批准,录取名额增加到500人,还是只在湖南试行,还是10个站点,每个站点设3至4名专家面试官。这一年,报名人数呼啦啦猛增,最初网上报名达2000多人,后来实际有效报名人数为1861人,最后832人参加面试,实际录取474人。
2009年,实际录取471人。
三年一晃而过。
在广受好评的基础上,2010年学校决定继续采用这一模式,同时依据对考生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的建议,学校先后召开7次研讨会,对这一模式进行微调:一是考核站点从10个调整为6个,分别为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创新想象、人际交往、个性特长;二是分值增加为120分,每站20分;三是每个站点的考核时间由3分钟增加到5分钟。
更多的学生认可这一模式,这一年,网上报名人数达到3316人,虽然录取计划仍是500人。
到2011年的时候,“综合评价录取”的操作流程、组织架构等基本完善,得到教育部肯定和批准后,学校开始在云南试点。当年在云南招收了94名“综合评价录取生”。
读到这里,可能许多读者会问,没有笔试,没有标准答案,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在全程参与这个过程的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郭乃正的一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综合评价录取招生模式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建立试题库和专家库——划定面试资格分数线、确定参加面试考生名单——确定面试试题和面试专家——组织考生培训和面试——录取。”
为了降低面试考核的主观性,最初在设计整个流程时,专家们就一致建议设立多个站点,每个站点配备3到4位专家,从而降低单一专家评分在面试分数中的比重。而所有参加面试的专家都是在面试前一天晚上从专家库抽取的,招生办负责同志说,“我们不担心提前打招呼,要想做到与三四十名随机抽取的专家都熟悉,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而且考生入场后要重新抽签确定面试顺序”。而命题、抽取专家、面试等环节在内的所有工作,学校纪委监察部门会进行全程监督。
无疑,这些举措得到了考生们的认可,对2008年和2009年参加面试考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95%的考生认为综合评价录取工作公平、公正,而且试点5年来,居然是“零举报、零投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