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南卷高中语文高频考点测试卷(2)

2014年05月16日15:48  学大教育     收藏本文     

  答案:

  (1)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大吏”“属员”以书生”)

  (2)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寡”“于是”“訾”“讳”)

  (3)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尔”“为政”“病”)

  译文参考:

  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

  嘉庆二十二年春天,我们杭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告别。我和他交谈,觉得他更加长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一定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

  虽然如此,但认真暗暗地观察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国家的事,除了书生,无人可以托付。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捍卫自己的尊严,极力地辩解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终能够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更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发展下去,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罢休。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再添上曲意袒护,最终失去书生的本色。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

  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知道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主张。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我们乡里增光,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古代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答案:答案一:上阕。(1)一二句写别时:“一曲”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奠定了离别哀伤的基调,宴席将散,一曲离歌令人愁肠欲断,不忍离别(2分);(2)“津桥”句,借人已上船、船已起航,写不得不别的无奈,使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2分)。(3)三四句写别后:“江心”句从行人的角度写来,“带”与“重”,借行者的主观感觉,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楼上”句从送行者的角度来写,从对方着笔,借风吹粉泪,渲染离情,将别情的抒发推上了高峰。三四句句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4分)

  答案二:下阕。(1)以乐景衬哀情,草碧柳黄,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别的忧伤(2分)。(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3分)。3)巧设比喻(或衬托),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3分)。

  解析:

  【知识点】 内容与情感、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考查能力】 F级探究能力: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思路方法】 1、审题:第一:分清题型:手法鉴赏题,情感探究题;第二:分析写法,探究情感;第三:手法、内容的合理融合,探究感情。2、具体步骤:①明确手法;②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手法的运用;③分析效果

  【易错点】手法的判断,内容的结合。

  得分点:上阕:结合内容,逐句探究,一二句,2分;三四句,2分下阕:结合手法,逐句探究,(1)以乐景衬哀情,结合诗句(2分)。(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分析(3分)。3)巧设比喻(或衬托),分析(3分)

  11.答案:(1)天涯霜雪霁寒宵)(2)石破天惊逗秋雨(3)茕茕孑立(4)幽赏未已  开琼筵以坐花

  解析:

  【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考查能力】 识记A

  【思路方法】重视诵读,尤其是对重点文、诗、词的诵读;领悟含义,圈点强记;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留意具体环境;留心语句顺序;注意语句出处。

  【易错点】有几个易错字:茕、孑、已、琼筵

  得分点:一空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2.答案:B

  解析:

  【知识点】考查文中重要信息的概念理解

  【考查能力】理解B

  【思路方法】(1)将四个选项全部分析完再做选择。(2)要将文本的所有信息搜全了再下判断。(3)根据题干所给信息,从文中找到表述文章观点的相关语句,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述是否一致。

  【易错点】偷换概念,曲解原意,以偏概全A。原文中有“似乎”;C。原文为“不仅未见光大,反而……不见了”;D。原文为“要么……要么……”。

  得分点:B,3分

  13.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考查能力】 理解与分析C

  【思路方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结合语境,正确判断

  【易错点】 偷换概念,曲解原意,以偏概全,A。“认识上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指的是“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B。“缺少”对应的原文是“少有”;C。近体之变出现在“唐代以后”。

  得分点:D,3分

  14.答案:。新诗人们虽然从诗歌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中解放出来,(2分)但是因为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而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2分)而使“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1分)

  解析:

  【知识点】 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与分析C

  【思路方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结合语境,正确判断

  【易错点】分析不完整

  得分点:参看答案,前两点分别是2分,最后一点一分,答完整得满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答案:(1)珍珠指粮食,(1分)表现了乡下人(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对辛苦经营而获得的粮食的珍视。(2分)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查询被高校录取可能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