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很快会忘记带母求学的感动,但对清华只是开始
甘肃高分残疾考生请求带母上学,清华大学温情回应――两封信,两颗心,奋斗精神与大学情怀的惺惺相惜和温柔以待,读得人眼眶几次湿润。本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孩子身患重度残疾,父亲又重病去世,孩子的努力和母亲的坚韧驱走了悲情,克服了无数常人无法想像的艰难和折磨,孩子今年高分被清华预录,拼命追逐梦想的坚韧精神让人动情。孩子给清华写了一封信,因为身体原因离不开亲人随身陪护,无奈带母求学,请求清华能帮忙解决一间宿舍。清华的回应,让人读到的是大学的温情和人的深情。
从悲情变成温情,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努力的年轻人,一所令人尊敬的大学,给人们传递了多少奋进前行的力量啊。人们感动于母爱的坚强,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从孩子的信中能看到这个母亲的意志是怎样像钢铁一样;人们感动于年轻人的拼搏,这样的成绩真是拼来的,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用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人们尊敬和崇拜的样子;感动于大学的情怀,前段时间北大校长提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外要建“伟大的大学”――“伟大”之谓曾引发争议,但从这封感人至深的回信,能看到一所大学的伟大,不是大楼,不是大师,而是这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大情怀大品格,成为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地,向社会输送道德能量。
我有一事,生死与之,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报考了清华,清华应该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辜负的重托。这时候,一所大学,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支撑着一个人一个家庭努力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从小身患重残,没有那种经历,可能无法想像那种生活没有了追求的绝望――雪上加霜,父亲又重病去世,命运对这个家庭是多么的残酷啊,这时候,清华成了他们在面对残酷命运的苦虐下绝望无力时眼前闪过的一丝光亮,如果不是这个目标这种梦想的支撑,这个家庭很难走下去。清华这盏灯一直给他们传递着希望感,让他们在无力时有力,失望时重新燃起希望,想放弃时咬牙再坚持一会儿,如今已经走到面前,这盏灯不能熄灭,只能更亮一些。一所大学,应该觉得有幸成为这样的点灯者,让无数奋斗者、无力者、悲观者、落魄者看到前行的希望。
这封温柔的回信,就是给很多人点起心中的明灯。不仅是给那个走过荆棘后满怀希望的孩子,更是给无数双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的双眸。大学能成为点灯者,这是大学的荣幸。
那封温柔的回信写得多好啊:在清华园里的所有学子,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 与“情” 相伴。相信未来的你,也会和活跃在各领域的清华学子们一样,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这样的承诺让人看到,命运会折磨人,生活会捉弄人,但人们不会辜负那些努力拼搏的人。努力奋斗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怕的不是身体残疾,不是穷困潦倒,而是双手一摊无所作为悲叹命运不公的自我放弃。很多像这个家庭一样遭遇残酷命运的人,都在看着这封信,他们心中会立刻燃起一盏灯。
清华的学子也应该感到,身边有这样让人尊敬的同学,与他们为伴,一起读书一起追梦,是自己的幸运。他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才考上了清华,受到这种精神辐射,没有理由不更好地珍惜读书机会。看到身边有这样一个带着母亲上学的同学,用比常人百倍的努力去学习,认真地上课,一丝不苟地记笔记,靠着信念和毅力努力接近自己的梦想,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与这样的同学一起成长,相互帮助共同走过,心会更加柔软,意志会更坚韧,更会去爱。
作为一所大学,深知这种精神的可贵,像捧在手心一样呵护这种梦想,这种精神,也是在完善大学的精神――不仅是清华接纳了这个学生,当他成为清华一部分后,他身上的坚韧精神也会凝入这所大学的品格中,让无数身在其中或在外眺望的人受益。
清华写了这封回信,相信不是鼻子一酸脑子一热,而是深思熟虑,已经做好了担当的准备,不让任何一个梦想失之交臂,不辜负任何一种努力奋斗。对于多数人来说,再砺志的故事,再热泪盈眶的感动,也很快就会忘记。这新闻,也许只有一天的热度,这感动,也许只有一天的热情,其他人很快就会转向其他热点,但对清华来说,这不是一个热点,不是一场感动,而只是开始。写完信之后,为了让这个孩子圆梦,让母子清华陪伴,会有无数庞杂、细琐的事,怎么让他融入群体中,怎么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他提供方便,这些都是需要费心考虑的细节。你很快会忘记带母求学的感动,但对清华只是开始。
看完这两个故事,感动于这两对母子是一时的,然而清华要接纳这样两个孩子所需要做的工作却是长年累月的。要知道这个事比你一时的感动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