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次推进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社科大今年开始招生,且规模不超过千人。
账号主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微信公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生”也在3月末悄然上线。公号的功能介绍为:发表最新中国社科大招生信息,帮助您了解中国社科大,方便您报考中国社科大。
5月初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详细介绍了3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调研情形。
其中,刘延东提到,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起点的办学方针,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一流”文科大学。
这一讲话内容的公开,基本坐实了外界揣测。更加确凿的官方信息来自共青团中央。
5月19日,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发布消息称,近日,教育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关于申请创办中国社科大相关事项的请示和关于成立中国社科大的论证报告,同意创办中国社科大。
当日,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向新华社记者表示,中国社科大将中国社科院的学术优势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和教学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社科大本部设在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还将积极推进青岛等校区的建设。
6月3日,中国社科大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7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接受在线招生咨询。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认为中国社科大早该成立。他告诉澎湃新闻,此前因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没有本科生,在招收硕博研究生时会出现衔接问题,“好像社会对我们的了解不够,报名情况不太好。”
党国英还认为,中国社科大身处北京便是一种优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优势专业也将在中国社科大得以延续。
交接难题
外界的揣测告一段落,中青院与中国社科大的交接工作才刚刚开始。
5月19日,中青院党委书记倪邦文在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通报改革情况。倪谈到,学校本科教育和部分研究生教育的划转,可以使多年来积累的高等教育资源继续发挥更大作用,转出的师生的事业发展和学业发展保持延续性,并拥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是学校正本清源,聚焦教育培训、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三项职能,实现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机遇。
5月底6月初,中青院专门召开多场师生政策宣讲与咨询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中国社科大相关情况,并现场解答师生员工疑问。
据中国社科大筹建办工作人员介绍,中青院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正就本科和部分研究生教育划转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制度、学生培养、招生计划和人员机构等工作进行具体商谈,研究制定有关实施方案。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办负责人表示,中国社科院负责成建制、一次性接收中青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中国社科院根据中国社科大学科专业设置、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的需要,负责分层次、分类别、成建制、一次性接收中青院从事本科和部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职员工,共青团中央负责余下的、承担改革后的中央团校建设任务的师生员工。
此外,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将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负责做好交接工作,并负责各自管理的师生员工的稳定,力争三年内平稳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会后,一位中青院的中层干部也向澎湃新闻表示,希望能妥善处理对两所学校专业授课衔接的疑虑,以及今年未招生专业相关教师的安置问题。
“最后一课”
对中青院学生的安置亦需多方面考量。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办负责人在咨询会上介绍,原中青院2014、2015、2016级全日制本科生学习和部分2015、2016、2017级硕士研究生全部转入中国社科大,并按原有培养方案,在中央团校、中青院校址完成学业。
原中青院2014、2015、2016级全日制本科生毕业时可颁发中国社科院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或颁发中青院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中青院部分2015、2016、2017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颁发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的颁发方案以教育部批复为准。
原址完成学业解决了大部分在校生的疑虑,但一些因挂科重修,需要同2017级学生一起上课的同学,仍面临着本专业今年未招生,重修课程如何开设;重修课程到底开在中青院还是良乡校区等困惑。
而对毕业不久的中青院校友来说,未来参加职业考试认证或出国留学时,如何填报毕业院校信息、如何打印成绩单等。
一位中青院在校生告诉澎湃新闻,同学中对改革存在着三种看法:一是觉得麻雀变凤凰,因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全国很有名,而中青院既不是“211”也不是“985”;第二种持中立态度。还有一些有中青院情结的同学,不太想离开这个学校。“大学录取时是中青院,毕业就成了中国社科院(大学)。”
6月18日这天,一位中青院教师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集结了朋友圈十余位老师和学生的“最后一课”,感慨和纪念是其中的主基调。
四个“期待”
9月10日是中国社科大的本科新生报到日。
即将入学的这批新生多为千禧年前后出生,他们对大学的评判有着自己的标准。
四川的张同学是392名收到中国社科大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之一,她即将入读中国社科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问答有关大学的问题时,活泼与自信从这名“00后”的语言中显现出来。
在翻阅招生计划书时,张同学偶然看到了中国社科大,“去了解了一下,发现师资很强,本科生也是导师制,应该会很重视本科教育,然后私下觉得图书馆非常不错,所以觉得它发展前景很好。外加它第一年招生嘛所以想碰碰运气。”
在中国社科大的官网上,学校的师资力量被描述为:“现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00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31人;享受政府特别津贴人员1600余人。社科院研究生院现有博士生导师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
张同学所看重的“师徒制”指导模式是中国社科大特色培养方式之一,指的是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科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此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国际联合培养,教学与科研结合也是它打出的特色培养招牌。
“首先很期待各位社科院老师们上的课,其次期待图书馆,然后是期待参与新学校的建设热潮,最后是超棒的住宿条件。”张同学如是描述对进入中国社科大读书的期待。
在入学前的假期,中国社科大的新生已开始筹备社团,“开学时候就能运转。”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大学生活犹如美好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