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催生新需求 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2017年11月27日 18:03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教育讯 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主办的“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高考行业峰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新高考之变”。在圆桌论坛环节环节,百年英才高考升学规划研究院院长梅金锁,嗨课堂高级教研顾问徐礼敏,高思教育高中部走间徐速以及京翰教育教研院院长叶钢一起就《新高考下K12辅导和高考升学规划如何更好的融合推动教育发展》展开了讨论,参与讨论的主持人是资深教育媒体人、高考升学专家娄雷先生。

圆桌论坛圆桌论坛

  梅金锁对现场观众表示高考的核心的角色一定是学生和家长。他主张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倾向,这个倾向是指未来喜欢某种职业的可能性。尊重自己的兴趣倾向,尊重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最后,一定要充分的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取向,而不是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被社会上其他人的价值观绑架了自己的价值观。

  他还指出,一对一辅导和一对多辅导并不矛盾,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基本方法之后,就需要一对一的解决问题。

  徐礼敏表示,嗨课堂一直尝试在教学体验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研发,来多元化的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更好的了解他哪方面出现了问题。

  同时,他还介绍到,在新高考改革中,教育机构也需要改革,要注重师资和教研课程的规划。

  徐速在圆桌论坛中介绍,面对高考政策解读,他觉得如果能找到更专业的人,肯定最好,但是如果找不到,草根领袖相对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是比较专业的高考升学专家,像招生负责人、高校的老师,还有一类是教辅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家长和孩子有高校招生办主任这样的资源一定要用上,如果没有,相信“草根英雄”还是比较靠谱的。

  叶钢认为:对孩子和家长提供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发式的,优等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一种自驱式的学习,为他提供的是资源,为他提供新的理念。还有一种是缺乏自控力,缺乏自驱力的孩子。对于这样一种学生,教育机构提供的应该是一种强力管控和约束的服务。希望从学习行为和时间规划上对他进行非常强的管控和服务,让他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成绩才能获得提高,学习取得正态的效率。      

  同时,他还指出学规划和课外辅导这两个现在还处于不同细分的领域一定会融合。当为学生提供学科培训服务的时候,前面必须有职业规划、升学规划作为引导。学科服务是在为升学规划和职业规划提供服务,我们服务的对象从以前服务学生,变成了服务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升学规划。

  以下为圆桌论坛的实录:

  娄雷:大家好,非常高兴在新浪教育盛典的峰会与大家见面,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嘉宾与大家分享自己行业的经验。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学生和家长,有一个问题,刚才在嘉宾的分享当中没有被解决,就是新高考改变了高中上课的模式。比如说“3+X”改为“3+3”,六课当中可以选择三科,问题是六选三当中的“三”,究竟是该选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我最有把握的?有专家说一定要与你的兴趣相关,因为它与你大学未来的专业相关,但是高考目前现行的制度下,我们仍然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依据,所以又有专家说你不要从你的绝对兴趣出发,我们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实力角度出发,这应该是我们家长非常希望得到的专家们的建议。

  接下来请百年英才的梅院长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梅金锁:主持人好,来自各行各业以及观众席上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都在谈高考,高考的核心角色是学生和家长,可是我们的论坛唯一缺了这个角色,我们关起门来研究高考之变。中国2017年有940万学生参加高考,其实核心的角色一定是学生和家长。我说中国的高考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升学运动,那么围绕着核心的角色有高校,还有企业雇主和用人单位,以及中学。我们每个角色都在各取所需,高校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选拔适合自己专业要求的人才,而中学更多的需求是希望把孩子都送到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学校。作为家长,其实也受到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所谓的好学校就是顶尖的学校。非常少的去思考一个问题,上好学校最终是为什么,最终他是要学一门专业,然后到社会上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去搏得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工作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处于探索过程,没有从结果导向出发,这就带出来我们的新高考要解决什么的问题。

  我们的新高考并不是六选三、七选三或者分类考试,最终要解决的是将来怎么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学有所用,以及要解决的是目前大学7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的问题。大概有46%以上的学生出现了我的高考成绩比我的高考时候学校的最低提档线高了很多,所谓的高分低就,这部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更加严重的一个问题,社会现象,我们都忽略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加起来,从2013年一直到2016年,从高校本科,研究生阶段退学回家复读的学生占到的18万,这种惊人的现象却很少有人关注它,研究它。

  另外学无所用,上班以后我们发现自己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我认为高考最终要解决的这些问题,而不是我们如何搏得一所好的高校。

  我来回答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六选三、七选三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从兴趣出发,还是从实力考分出发。我是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我一直在讲,面对高考,面对新高考,这个行业没有专家,只有学者,包括我,大家都是在学习中去探讨,去摸索最佳的方式。

  我坚定地主张我们的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兴趣倾向,记住,我说的不是兴趣,而是兴趣倾向,这个倾向是指未来喜欢某种职业的可能性,而不是每天待在家里打王者荣耀打得多么好。尊重自己的兴趣倾向,尊重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最后,一定要充分的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取向,而不是要受社会的影响,受家庭的影响,受方方面面的影响,不要被社会上其他人的价值观绑架了我们学生自己的价值观,虽然他们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不够成熟,但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尊重他们。

  娄雷:同学上学过程当中最大的一点是不确定性,从高一开始我认为我应该是这样的,等到高三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是那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它和我们的学科学习不一样,学科学习从高一到高三学什么是有大纲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只需要把知识更加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就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考试方向,而且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分数。但是我们上学的时候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方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会让大家非常地无奈。而且在新高考的游戏规则之下,我的六选三或七选三的规则,是需要大家在高三之前进行抉择,因为你的使劲方向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当我去找服务机构的时候,谋求个性化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对我自己没有认知,我对我自己喜欢什么不清楚。所以会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们关心,我们有没有一些专业的量表,或者现在非常实行的职业体验式的服务,来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认知。我非常想问嗨课堂的高级教研顾问徐老师,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徐礼敏:嗨课堂一直尝试在教学体验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前不久我们与科技部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课程规划,嗨课堂自己的IT部门也在做一个相当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开发教学助手助理,帮助学生来我们这边体验,多元化的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更好的了解他哪方面出现了问题。

  娄雷:对于教育行业的人来说,可以发现它与别的行业相比较有非常大的不同,即受到地域性和政策的制约比较明显。比如高考是以省为单位的,所以你很少能够见到我们有这种全国性的高考政策解读专家,这个专家要对所有的政策都很了解,各个省的游戏规则,包括各个大学在某个省的游戏规则,他都了解。所以,你能够看到在教育咨询行业当中出现了很多草根领袖,但是顶端资源相对比较少。徐总监,对于现在的家长来说,您更建议他去找这些接地气的专家去咨询,还是去找在全国拥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去咨询。因为拥有较高声誉的专家他掌握更多资源,他了解高校的规则。比如在地方我连高校招办主任都见不到,只能看他们的访谈和新闻采访,从您的角度来说,您更建议我们的考生和家长应该怎么做?

  徐速:我觉得草根英雄更容易找到。您刚才问我的这两者相比较来说,如果您能找到更专业的人,肯定最好,但是如果找不到,草根领袖相对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是比较专业的高考升学专家,像招生负责人、高校的老师,还有一类是教辅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家长和孩子有高校招生办主任这样的资源一定要用上,如果没有,相信“草根英雄”还是比较靠谱的。

  娄雷:为什么?他掌握的资源不够多,在重大人生转折咨询当中,问他不会有一定的风险吗?

  徐速:如果有专业的资源一定要用,但是“草根”的资源当做一种建议也是一个选择。

  娄雷:接下来问一下京翰教育的叶院长,我们之前的信息发布发现媒体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新浪教育做的高考招生办的系列访谈,媒体做这方面的事情有一个服务上的缺陷,它不是伴随式的,你只能自己看、自己悟,没有办法一一的照顾每一位同学进行解读。在我们的教育领域这种模式是不是更有作为。另外招学科老师相对比较简单,学业规划的专家,能够从事这方面的人才,高校没有培养的专业,只能靠社会上自己主动的学习。这种人才缺乏,我们该如何很好的去找到解决的方法?

  叶钢:如何对孩子和家长提供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学生在京翰学习的时候,他的学习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发式的,优等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一种自驱式的学习,我们能够为他提供的是资源,为他提供新的理念。还有一种是缺乏自控力,缺乏自驱力的孩子,这种孩子在辅导机构占绝大多数。对于这样一种学生,教育机构提供的应该是一种强力管控和约束的服务。希望从学习行为和时间规划上对他进行非常强的管控和服务,让他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成绩才能获得提高,学习取得正态的效率。

  这跟我们的时间规划是联系在一起的,必须时时刻刻将升学的目标贯穿到学习中去。你为什么学,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潜移默化才能促使他的学习有一种驱动力。我们这种培训机构长期的跟踪服务对于学生的学习规划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问题,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批专家是怎么来的?他是在实践中,在工作中由一个一个的案例堆积出来的。京翰会将所有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归总和汇集,形成我们的从业经验和从业辅导,在全公司或全行业共享。我觉得共享和分享的理念会慢慢地促使我们对这个行业或者说这个领域逐步地深入了解,最后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经验,一套方法。当这种经验积累之后,10年,20年,一个人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下去,他就会成为专家。

  娄雷:我们发现培训机构都有一个特别的机构,即教研院,他们在研究教学的方法和学科的知识。问梅院长一个问题,对于很多家长或学生来说,我们经常看到教育机构有这样一种模式,像大课,名师很有名,但照顾不到我的孩子。第二是小课,钱不是很多,至少能兼顾到我的孩子。一对一,能够全力以赴地为我的孩子服务。刚才有一位嘉宾谈得也非常好,讲到通识化知识的时候,用的是班组。就像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有很多常识性的知识,比如提档线、录取线、控制线,各个省都一样,这是基础名词,采取班组式的教学。对于个性化的,比如依据某个人的实质弱科,怎么进行提分?同时在教育咨询过程当中,同学们选学校、选专业每个人也是要靠一对一服务的。在多种教育的培训模式当中,您觉得家长们应该怎样去做选择?是从经济方向上做选择,因为价钱不一样,还是从效果方向上做选择,因为效果也不太一样,还是有其他的方向?

  梅金锁:这几个问题不矛盾,是辩证和统一的关系。我认为一对多或者一对一,大班、小班,最终是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成绩提高只是一个现象,成绩提高不上去也是一个现象。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都很少去挖掘出原因。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每个学生原本对学习是感兴趣的,为什么后来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喜欢打游戏了?为什么喜欢各种其它的方式了?是因为他找不到学习比打游戏更好玩的理由,或者你告诉我,我提升成绩的路径是什么。可是我们的孩子在大课上接触到的都是通识教育的知识点,但是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解决问题显得非常的乏力。

  平时一对一帮助学生做指导,做规划和咨询的时候,几乎65%左右的学生,当家长回避的时候,在我面前都会流下眼泪,他们很孤独,他们也很无助。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家长,是长辈,是老师,学生面对的群体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学习的任务,我们没有把学习的兴趣告诉他,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你自己去思考,可是学生自己找不到,我们能不能帮助他找到?这就是我们做规划和咨询的价值及意义。

  刚才主持人问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我认为这是不矛盾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事实就是这样。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基本方法之后,就需要一对一的解决问题。除了方法的提升之外,当然也是普遍缺失的,是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和激励,也就是对他心灵的支持,给他一种能量,这方面的力量非常缺乏。恰恰规划师的咨询也在悄悄地做着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我可以预言,未来的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不计其数的从业者,因为这个领域我们的考生数量足够庞大,而我们的从业者却显得力不从心,是因为我们力量不够,人手也不够。

  娄雷:所以我们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需要深度的挖掘。刚才的报告当中很多家庭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服务,不是说不想花钱,而是不知道有这种服务的存在,只知道我要让孩子提高分数,从来没有试图让孩子在别的领域得到帮助。所以,我觉得社会的启发很重要。

  徐速:我很同意梅老师的观点。您刚才的问题应该归结于学生更适合于哪一类。因为我接触到的学生里面,确实有上小班一对一课程上不下去的,他觉得很枯燥,也有上20个人、30个人班课的学生没有吸收,完全嗨在课堂里了,自己却没有真正的提升,确实有这样学生存在。那么怎么样断定或者判断这个孩子适合于哪一类培训,以及他之后应该怎么走,这样的规划需求很多。

  梅金锁:一对一的咨询是可以发现学生的需求的。还有,学生有的时候不愿意学习是因为压力很大,我们没有帮他减压,反而觉得他的压力不够,把目标树立的更高。他现在排名前十,我们觉得不够,应该奔着前三甲去。你的目标是华中科技,不行,你的目标应该朝着清华、北大看齐。不知不觉这种社会的压力给了家长,家长把压力不知不觉给了孩子,孩子觉得我的能力只能考个“211”,你非让我向清华看齐,看不齐怎么办,算了,不玩了。他可能表面上还是应和着家长,其实家长不在的时候他就走神了、溜号了。他的内心想象的是他的理想彼岸在哪里,他去寻找了。

  徐速:不管是学习,还是成年人工作,很多事情都像打游戏一样。这个孩子如果已经讨厌学习了,其实他已经像卸载游戏一样把学习在手机上卸载了。   

  娄雷:其实我们有一个误区,你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上一次考试第6名,这一次第10名,他为什么退步了。其实这个孩子第6名考到第10名并不意味着他退步了,他在正常发挥范围内,同时他从第6名考到第4名也不意味着他进步了,也是在他正常发挥的范围内。现在的高考综合改革是多元化路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所以家长的选择性就大了,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机构有更多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分很多种,有的自己的增值服务,你来我这儿上课我给你做规划,或者是合作伙伴式的服务,你来我这儿上课,我给你介绍更好的合作伙伴,帮你提供服务。8月份嗨课堂完成了5000万的A轮融资,在新高考的领域,我们是不是也要像别的机构一样,增加多元化的服务内容。还是说我们未来将超着纵深的方向持续的发展?

  徐礼敏:嗨课堂一直在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新高考改革的模式给各方面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或者说是一种挑战,家长也好,学校也好,学生也好,同样对于嗨课堂来说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有机遇。

  大的挑战是竞争更大了,责任也更加重大。自身能力方面,我们希望做一些自身的改革,高考需要改革,教育机构也需要改革。希望嗨课堂自身的优势更加地具有优势,我们的优势是注重师资,不管高考如何变化,其实师资是最为重要的。所以,2018年嗨课堂在师资方面加大了投入。为了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能够加入嗨课堂,我们做了很多规划。我们也希望在师资培训方面能够做得更好,我个人认为更优秀的师资是保障嗨课堂的孩子有更高起点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是教研课程的规划。刚才几位老师都说到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模式,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我们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之前我们有普通课,现在有了精品课程,最大的亮点是能力提升,这也符合高考改革的目的,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应试技巧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不管高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嗨课堂的教育理念也不会变化,那就是真做教育,做真教育。   

  娄雷:徐总监,每年的教育盛典都会发布家庭教育的消费报告,因为它是全国教育媒体宣传当中为数不多的用数字来表示我们的教育成果的报告。在教育领域大家愿意用政策解读政策,用培训解读培训,但对于现在的教育行业来说,包括新高考改革,发现高中学校束手无策,因为我们只懂学科教学,高校专业应该怎么设置?学生进入大学就业怎么样?高中不掌握。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很少用社会调查学的方式去调研学生的需求,高中更好一些,可以追踪一下学生在大学的情况。那么面对高中学校,它不太愿意让外界更多地走入,而是愿意自己研发,自己去做事情。外面的人很着急,里面的人也很着急,壁垒很难打破,打破壁垒的方法有哪些?是家长走出来打破,还是教育机构走进去打破? 

  徐速:现阶段,就您问的这个问题而言,只能是家长走出来去打破这样一个壁垒。因为我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也跟学生家长,也跟公立校有过接触,我定义教育K12的教辅行业整个市场的定位或者整个社会的定位,应该是一个连接体,在某一个侧面上可能是一个策动者或者引领者的角色。就现在整个中国社会情况而言,公立学校的机制和所具有的工作模式,综合来看,公立学校走出来这种情况不会太快地发生在中国,在北京可能还能试点一下,但是在其它的城市不太会发生。最近这些年高考变革已经来了,压力压在家长和学生的身上,迫不得已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他们一定会走出来。

  娄雷:所以媒体更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因为媒体与高中、高校接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作为媒介的路径以搞活动的方式进行连接,我觉得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

  徐速:您说的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娄雷:媒体更应该有所作为。接下来问一问叶院长,对于很多机构或者是家长来说,新高考领域,高考升学规划领域,产品数量特别少,可选择的余地不太多。机构还没有像学科辅导一样遍地开花,大小机构都有。另外,像高考升学知识性的产品比较少。刚才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买书、买卡、找专家,实际上在教育领域可以更多元化,不是只有书、只有卡、只有专家。您觉得我们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路径会出现名师效应吗?比如在这个领域突然间有一个老师一天能挣10万、100万,一大批年轻涌入,有要当规划领域的网红的,我也要挣钱。是这个更有带动性,还是像机构一样,每年辅导出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用实质服务效果来带动。您认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叶钢:我感觉升学规划和课外辅导这两个现在还处于不同细分的领域一定会融合。当我们给学生提供学科培训服务的时候,前面必须有职业规划、升学规划作为引导。学科服务是在为升学规划和职业规划提供服务,我们服务的对象从以前服务学生,变成了服务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升学规划。服务目标变成了要完成他的职业规划和升学规划,这种融合性的产品是家长和学生更需要的。现在来看是分或成绩,事实上就像梅老师和韩老师所说的,家长和孩子更需要的是职业规划和升学规划,教学服务只是一种手段。“网红”可能会成为一种现象,但是我觉得不会长久,因为不能解决客户真正的需求。   

  娄雷:还是应该像老师一样,认真的做好科研和数据方面的研究。接下来问一下梅院长,在升学规划领域,对提供服务的老师来说,他的素质是要非常高的,你要对各个大学了解,各个大学还分分校区、分校,一不小心可能同学就会到了分校。同时还要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有所了解,还要对高招的游戏规则非常清楚,各个批次,平行志愿怎么投档,新高考未来更复杂了,一个省一个样,有各种组合方式。这对我们培训老师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是一个学科老师,像数学学科最受欢迎,我就把高中所有数学的东西全掌握了,且把考试大纲、常见题型都弄完了就行了,但是在高考升学规划领域,这么复杂,老师们该如何提升自己,能不能给我们支几招? 

  梅金锁: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就可以了。包括补课老师,学校的任课老师,教好你的数理化,你就完成了你的任务,学生掌握了知识点,题会做了就行了,延伸也就是你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牢不牢固。这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孩子高考的时候,面对庞大的海量的数据怎么分析,面对2000多所大学怎么选择,面对650多个专业以及那么多一级学科,怎么与自己匹配,这一定是由专门做这项工作的人帮助他完成,而不是K12的老师去研究。其实也不需要中学的老师来研究。

  比如说大学的老师,他教专业课也不需要研究这个,一定是派生出来的一股专业的力量来研究,也就是学业规划的老师,因为他们以此为职业,否则这个社会就没有分工了。我们不是全才,我们只是干好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就OK了。包括对学生自己优势的判断和分析是一样的,当我们通过测评发现学生在某一个或者某两个领域学科比较有天分,潜能很大,我们就告诉他,你以后上了大学选择的方向尽量选择与优势比较接近的方向,并且发挥到极致。不擅长的,因为考试也要考,不得不硬着头皮让学生学,但是上了大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那个短补不了,还是扬长避短更科学。

  我的总结是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擅长的那个部分做好,教会学生做题,也要告诉学生、告诉家长你该匹配好什么专业、什么大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成绩,不要偏离自己的特质。  

  娄雷:我平时更多的是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未来会不会有这样一种问题,目前政府在大力提倡采买社会组织服务,也就是说,社会说会有很多NGO组织。 他们是公益组织,第三方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您说完之后我就有一个困惑,政府采买的NGO服务,相对来说更加第三方,我没有任何利益输送,高中欢迎,钱也由财政出,但有一个问题,社会上的企业更容易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追求利益,所以我要提升产品质量,我要让服务更加多元化。到底哪种对于推进我们的教育发展更适合?   

  梅金锁:这是我们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产生的一种情况和一种现象。比如各界人士都在讲医疗是救死扶伤的,不应该产业化,教育是教书育人,更不应该产业化,可是我们国家从贫穷落后发展到今天,有些领域不得不把这个东西变成一种产业,变成一个经济指标来衡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有一部分有人文精神的人,我既要生存,同时也有人文的精神来参与到这个行业来。大浪淘沙,一定把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排除出局,因为这样的人不适合在教育、医疗行业持续的走下去,他也肯定走不下去,所以一定要有兼顾着社会公益和经济这部分人才能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纯粹的依靠NGO的组织,目前从我们的国情来看还不太现实,但我也不太赞成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话题。   

  娄雷:我们要寻找一批有市场思维的,但有教育情结的有为的教育工作者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接下来问徐老师一个问题,有人跟我讲,教育领域名师都不太愿意做一对一,像互联网时代的众筹,网红挣了很多钱,他讲一节课很多人在听,一个人给他9.9,他可以挣很多钱。名师一对一,得给他多少钱,才挣到这么多钱。我想问问您的观点,老师们在起步阶段,树立自己品牌阶段,更去做一对一的服务,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小范围内找到问题及时的调整,还是上来就借助互联网讲大课,迅速打开自己的影响力,来获得大众的认可。   

  徐礼敏:我觉得两种模式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目前来讲K12在线平台一对一更适合个性化。最好的口碑就是服务好学生,所以两者不存在冲突,可以相辅相成,走的更远。

  娄雷:接下来问徐总监一个问题,教育要讲究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很多网上咨询,同时线下还有大规模的高校招生咨询会,学生一窝蜂的也去咨询,实际上问不出来什么问题,问的问题几乎都是老师我能考这个分,报这个学校行不行。你发现他学了很久,对所有的游戏规则都了解,但真正做决策的那一刹那,他把所有的知识都扔下了,愿意问最浅显的问题,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填报志愿,从高考出分到填报志愿中间的时间差特别短,所以导致了在填报志愿之前受到的干扰往往比你高中三年受到的教育的干扰更大。旁边的学生家长一忽悠,你觉得我更适合这个,往往在短时间之内丧失理性。我们即将面临艺考了,很快又要进行综合招生、自主招生准备资料的过程了,对此您有什么建议,跟大家分享一下。   

  徐速:我觉得您这个问题应该问梅老师。我的建议还是坚持自己长期以来的判断。24号出来高考成绩,29号交表,5天的时间差,孩子们在做自己判断的时候,您刚才说的这种情况应该是他在确认,他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在找各种人确认。找我确认的人当中既有家长,也有学生,家长确认的程度比较大,孩子确实容易出现您刚才说到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孩子个人可以以长期的判断为主,跟家长两个人好好商量一下这个事,进而进行解决。   

  梅金锁:今天来了一位神秘嘉宾,赵京老师,从前我曾经给赵京老师帮过忙,做过支援。两年前的天津,我遇到这样一家人,做生意的,孩子之前非常理性,他考了615分,填志愿的时候,听培训的时候,说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孩子非要将清华填在第一志愿。我给他摆数据,我说你填这个没有意义。因为他发挥得好也达不到清华的分数,但这个孩子当时非要冲清华。我是告诉了他的数据,保证他的志愿比较安全的情况下,想冲清华,我说填上,冲、冲、冲,为什么让他填?因为他即使填上也不会被退档。说明我们的学生在高考前和高考后心态是不一样的,冲击非常大,内心非常的焦虑和矛盾,甚至爸爸带着孩子开着车跑遍了志愿表里填的所有的学校,我说有的学校拒绝来访,他一定要去。最后一天还是把清华拿下来了,他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这件事情说明短短的几天时间,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已经达到了极限。   

  娄雷:说明实行平行志愿挺好的,哪怕报清华也不会出现资源不够用的情况。不管报几个,分数没有达到投档线并不影响后面学校的检录。   

  梅金锁:安全性一定要把握好。有些情况是你冲进了院校的门槛,但是专业你冲不进去,一样会被退档,当然前期是不服从调剂,即便服从了调剂,身体条件不达标依然面临着被退档的风险。 

  娄雷:接下来问叶院长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发布的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当中,还有一个数据让我觉得有很大的启发。做决定的主体由家长逐步的向学生更替,一般的教育机构在做市场工作的时候,较为容易影响的是我们的家长,家长愿意参加各种培训。但是现在决策主体由家长逐步向学生更迭的过程当中,教育机构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怎么影响这批同学?

  叶钢:主持人你的信息有点落后,现在决策主体从家长更迭到学生,我们发现很早就开始发生了。像续费,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意愿在推动的。透露一个数据,1/3的续费是由学生作出的。事实上,家长对于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产品上,家长愿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年纪越高越明显。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转变,所以为什么大部分教育机构重视学生的体验,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学生选择教育产品的权重越来越大。我们的应对方式很简单,完全依据学生的教学体验去研发,比如选派他认可的老师,选用他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娄雷:高考综合改革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是因为不仅包括改革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而且对于我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挑战。像学科的选择,填报志愿的方式和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比如单个学科拆开考试,英语听力在高三上学期考,笔试在高三下学期考,考试模式发生了了重大的调整。所以,考生和家长对于新高考的制度就没有传统高考制度了解的那么真切了。

  对于广大高三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未来依然要依靠高校、高中、社会机构以及大众媒体来回应一些社会的关切。比如我们该如何了解高校内在的选拔学生的方式方法,比如最基础的高考升学政策如何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更有效的传播和到达,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将会跟大家继续探索的问题。

  通过四位嘉宾的发言,我能够了解到这个领域仍然给大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需要有榜样的力量来带动行业的发展,这也需要更多的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提升个人的知识和修养,同时我们希望教育机构在提升产品和推广平台的时候拥有一些新路径、新方法。今天我们讨论的这样一个话题,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关注家庭教育消费的白皮书,里面的一些细节对我们会非常有启发。希望在您的平台积极的提供稿件,发表您的观点。相信我们思维的碰撞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感谢四位嘉宾作客圆桌论坛。下面是自由提问的环节。

  提问:大家好!我没有问题,说说我的看法。刚才我听到梅院长的观点,我是非常了解的。因为我之前自己曾经运营网络招聘平台,7、8年的时间,我知道大学生是什么样的情况,包括高中是什么样的情况,我确实觉得衡水中学在这些学校当中是很棒的。学校要放开以前的旧思想,比如说很多学校喜欢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实际上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不就是为了未来的职场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看未来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我们要站在职场的需求上反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每个人在教育当中都可以把一件事情说圆了,实际上我们最终的目的不能是站在天上看趋势,地下的沟沟坎坎,坑坑洼洼才是关键。为什么很多同学越来越不想学?不管是一对一还是班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现在是349分,我要考400分,为什么总是考不到400分以前还考370多,现在却349分。其实方法非常简单,把目标分解,把一个目标变成好几个目标。比如这一次只提高三门课,结果这样做以后反而直接到了400分。所以,梅院长的观点确实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应该与职场挂钩。我想问梅院长一个问题。随着高考的改革,报考机构的大师和专家还能不能用?   

  梅金锁:我们一直在强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了,同时教育行业也应该是受惠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新高考改革之后,大数据能不能用?我相信大数据是一定能用的,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只是操作的方法方式不一样而已。不管是批次合并,还是以专业为导向去选择学校,不管是什么方式,学校录取学生的排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说批次合并了,批次线不能参考了。所以,学生的位次分步法,以及往届学生每一个区间段的分数集中在哪些区域,哪些学校,包括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哪些段位上的学生比较集中,这些我们必须要依据至少三年以上的数据做分析,我认为最好是五年。现在很多依据前一年的数据就做分析,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这就导致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就的现象。大数据的技术可以优化的,但是以往的数据一定是有价值的,只是操作方式需要优化一下。

  提问:各位老师好,我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应该是最远的参会者。我一直从事高报工作,今天想问的问题是关于大学解读的问题。新疆应该是我们国家最西部的一个地区,刚才大家探讨的NGO问题我比较感兴趣,在专业解读范畴之内,目前至少我没有看到哪一个机构或者哪一个个人能够通俗的对老百姓和家长有一个解读,在这个领域我们一直想要探索,但确实力量太微弱了。今天有两位大学的老师,能不能从大学的层面把专业的解读普及化,或者以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上现代化的手段,非常生动形象的让大家了解它的实质内涵,便于学生去选择,将大学专业的需求充分的告知学生和家长,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了。

  刚才梅校长提到有18万的考生每年因为各种原因退学,我接触到的最多的原因是因为专业不适合导致他退学。如果减少这18万考生的退学,相信也会节省社会资源,也为家长和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   

  杨锋:第一,您说的确实很对。我们现在国家虽然有一些文件,对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培养的大纲,但是在大纲里并没有说将来的趋向。本身也没有办法绑定,对于就业单位来讲,他并不一定对这个专业要求很细。对于职场来讲,不同类型的企业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企业可能要求的是一个大类,有些企业要求的非常明确、非常细,这跟企业在社会上分工的层级不同有关。所以,将来中介机构来做这个事是很有前途的。

  第二,高校都在推大类招生。本身我们现在在融合,所以对于专业的选择,很多学生都是到大学去选。如果在大学之前就分清是理科,还是工科、商科、法科、医科,这样学生的选择就比较清晰了,在大学里再进行二次的选择。这样考生的焦虑可能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了。   

  张亚群:我们考大学不要简化为考专业,浙江的专业导向只是一家之言,上海就没有这样做。所以大学和专业是结合的,没有大学就没有专业,反过来有专业不一定有大学。我讲这个话的时候大家可能就理解了谁重要,我认为大学是由学科组成的,学科比专业重要。所以“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就是一流学科,有了一流学科才有一流大学。在填报志愿跟家长解释的时候第一要淡化专业概念,淡化专业不是不要专业,但是千万要记住,要有大数据支撑。我们培养的人才到社会上就业不是对号入座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瞬息万变的,特别是信息化社会。

  举个例子,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前任校长杨校长讲过,他说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60%是不对口的,这样来看复旦大学不是浪费人才吗?比如复旦大学学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出来以后应该是造核武器的,但是我们需要不了这么多人,最后他可能到华尔街去炒股了,而且还成为了大家。为什么?他把计算核物理的公式拿去炒股票了,他算的比别人好。

  第二,从国家培养人才的政策来讲,我们现在是按大类招生,新高考的3+3,为什么把后面“3”的分值要降低,就是让大家淡化,不要太斤斤计较这三个专业。但是我们为什么前面的“3”不放弃,因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基本素质,通识教育很重要。他动手能力强,就让他学工。善于思维的可以让他做研究。当然与成绩也有关,成绩不够,想上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也不让你上。

  我们现在大量的考生是对专业毫不感兴趣,但是我们的制度又规定不能改专业,因为当年是按高考来的,不能再举行一次高考。十八大、十九大以后,新高考的总纲是建立立交桥,立交桥就是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像美国,第三年可以转到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为什么?因为你的成绩摆在那儿,但中国不能这样做,因为做起来很复杂。这就是我讲的,高考如果不以总分来录取,问题就会很大。

  提问:我是做北京考生在北京地区咨询的,我发现项目规划存在下沉的现象。因为中考和高考选科的延续性,所以在初二大学期大学专业的范围就已经确定了。第二,现在的中考升学是多样化的,不仅有上高中的,职业教育也是非常发达的。越来越提前的学业规划方面,我们能有什么作为?   

  梅金锁:现在变化如此之快,我们怎么能够尽早的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路径。学生选择什么学科、什么专业,要基于这个学生是什么样类型的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有一位老专家,曾经在1959年到1973年提出过人职匹配论的问题,大量的数据表明人是可以分类的。他是研究型的人,你尽量让他选择理科方向,基础学科,将来搞研究比较容易出成绩。如果动手能力比较强,尽量让他选择工科,管理类的,包括社会性比较高的职业,比如教师、新闻、医学、律师。什么专业来支撑?律师就是法学,当教师不一定学教育学,但是当医生一定要学医学。人分类型,要早一些探索出孩子究竟是在研究型方面比较突出,还是管理型方面比较突出,还是中规中矩的孩子,还是想象力极为丰富,天马行空的性格。如果把大类分出来了,并不影响他在选科时候的专业选择,尽量的靠近他的几个优势指向的方向。至于说选什么,我们再从这里进行优化。

  娄雷:高考综合改革这件事情不仅要依靠我们的教育行政资源和民间社会力量来共同地推进和做好服务性的工作,另外像今天这样的论坛,搞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有很多话题是经典话题,但总也得不到较为明确的答案。比如究竟优选学校还是优选专业等等老生常谈争论不休的话题,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这样的话题。

  当时我们在做高校招生办访谈的时候,邀请社会的专家特别困难,大家对高招领域的政策解读和高校专业以及个人情况都不太了解,但是今天坚持到最后的确实都是关注这个话题的。有这么多老师在关注这个话题,我们也希望大家未来一起努力,共同研发一些产品,共同组织一些活动,希望我们的媒体平台组织更多类似的论坛,给大家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来回应考生和家长非常关切的问题。未来我们会推出一些短视频、图书作品,真正的帮到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我们也希望行业当中能够涌现出更多的榜样力量。

  今天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四位嘉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主持人:感谢几位嘉宾在舞台上进行的非常激烈地探讨,同时也感谢台下的嘉宾积极地提问。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高考行业峰会到这里圆满结束了。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高考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0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