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被称为“日本高考”的日本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开考,超过58万日本高中生迎来了最紧张的一天。而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学习竞赛”成败在此一举。
而就在一个月前,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宣布,将于2021年1月起正式实施全新的“大学入学共同考试”。“新高考”将更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判断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近日,《大西洋月刊》对日本高考背后的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并分析了高考改革究竟会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变化。
应试文化盛行
日本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沿袭了近40年,主要模式是每年两次考试。第一次为1月的全国统考,第二次为2月至3月各所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全国统考与中国的高考类似,考试科目包括国语、英语、数学、理科和社会科学。以报考东京大学为例,考生要先参加统考,如果分数到线,就可以得到东京大学的二次考试资格。
尽管日本高校系统十分庞大,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但大多数高校都将“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作为入学标准,且自主招生也是以知识记忆和积累为主要形式。由于高考的考核重点仍然在“死记硬背”,日本高中老师更倾向于采取“应试教育”,只教考试中会考到的内容。
“应试文化”并非日本一国的现象,而在整个东亚地区盛行。在世界一流高校,来自韩国、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学生在成绩上比美国学生更优秀,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严苛的考试制度。
然而,专家认为应试教育会产生“负面反拨效应”,也就是考试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会对教学和学习产生负面作用。日本政府对此也颇感忧虑,认为这种教育现状会限制人才培养,进而影响到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是否能为学生减负?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日本曾经历过两次高考制度调整。上世纪60年代,日本取消了仿效美国“学生能力倾向测试”(俗称“SAT”)的“入学适应性检查”,改为实行统一的“大学入学测验”。几年后,又因为遭到学生强烈反对而改成现行的“两次考试”模式。
这次改革将是日本第三次高考改革。根据日本文部省消息,“新高考”将呈现出几大特点:国语及数学增加叙述型考题;各科目增加解读资料及重视思考能力的题型;活用与高中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题材;对现有题型作出适当调整等。简单说,就是给学生减负,减少“死记硬背”,增加“活学活用”。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也有人认为,日本森严的社会等级和对学历的追求并不会因此改变。
在日本,有许多没能考进名校的复读生,他们被称作“浪人”。“浪人”学生数量很多,一次失利称“一浪”,二次失利称“二浪”,三次以上统称为“多浪”。而“浪人”最初是指幕府时代那些地位低下、居无定所的武士。这一现象反映出日本残酷的社会现实:只有考得好,才能上一流名校,从而在优质平台找到高薪职位,走上人生巅峰。
为此,落榜生们不得不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神经精神病学家发现,约有58%的“浪人”学生有抑郁情绪,20%有严重抑郁症。根据调查,这些“浪人”缺乏自我认同,常常产生考试带来的失败感,以及对来年再考的“焦虑、恼怒和不耐烦”情绪。
此外,高考还给日本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能上好大学,许多孩子从小就开始上各类补习班、速成班,家长忙着请家教。一个日本家庭需要在教育上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一些家庭甚至不惜负债供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参加学前辅导班,一年要1.3万美元,而这一数字接近日本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终是为经济发展?
不过,也有人认为,日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减轻学生负担,而是为了提升日本经济。
日本文部科学省官员Chihiro Otsuka表示,目前的全国统考无法培养学生应对21世纪的挑战,“过去,像记忆信息这类能力(在日本就业市场)是很吃香的,”她说,“然而,在迅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和工程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改变。”
日本文部省认为,高考改革将给中学的教育模式带来转变,除了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还将培养学生如何应对不同职场环境和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以此来保持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日本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拖累了经济发展,而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是改变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上世纪50年代,日本15至24岁的年轻人约有1600万;2015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200万左右,其中18岁高中毕业生约为120万。有数据显示,到2065年,日本人口预计将减少35%。高考人数的减少将导致高校间竞争愈发激烈,一些排名较低的学校因为招不到生源而被迫关闭。在此情况下,高考改革可以让金字塔顶端以外的更多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从而为就业市场输送更多新鲜血液。
尽管日本的前2次高考改革都遭到强烈抵制,但日本政府对此次改革颇有信心。“文部省有切实的动力去推进一次切实的改革,”日本同志社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格雷格·普尔表示。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随着日本人口进一步减少和老龄化的加速,教育体系的改革能否培养出适应全球发展的人才,又能否给衰退中的日本经济带来起色,一切都要拭目以待。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高考官方微信公众号高考家长圈(Id:sinagkjzq)。获取往届优秀家长经验、志愿填报技巧、考生心理辅导方法、考前营养搭配等诸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