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高考改革实质问题在于高校是否为主体(2)

储朝晖:高考改革实质问题在于高校是否为主体(2)
2018年09月11日 15:51 新浪教育综合
资料图:一名家长为走出考场的孩子拍照。 王以照 摄资料图:一名家长为走出考场的孩子拍照。 王以照 摄

  把招生的权力真正给高校

  中国新闻周刊: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被认为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诉求,你怎么评价这个制度设计?

  储朝晖:现在我们说的综合素质,还是加总分模式的综合素质。类似于学业上把数学物理化学等考试分数加起来算。比如物理考了1分,语文考了1分,英语考了1分,各门学科的1分是不等值的,加起来算,就好像是一只猪加两只鸭,再加四头牛,把量不同的数加起来得出一个总数,按这个总数排队。

  我们作为专家组成员曾经提出来不要加总分,分科呈现就行了,但相关领导说那还是得排一个队,让大家看起来一目了然。

  如果不加总分结果会怎么样?按各科分数分别呈现排队就有N种可能,比如八门课,有八门课的排列组合。这样高校招生的时候也看得出来,想招就能招到哪科成绩高的学生,专业团队能对这样的计分方式做出自己的判断。招生办加总分的排队就失去了意义。

  现在搞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做个评定,又搞加总分模式,等于在学业总分之外又进入另一个陷阱。

  国外高校招生时是怎么评价的呢?低端的高校根本就不看这些东西,就看一下你高中的学业成绩,或者你参加SAT的成绩,就够了。但高端的高校一定会挑剔你。他们看的是什么呢?SAT的成绩可能只占25%〜40%的权重,其他60%到70%由学校的专业招生团队自己来定。他们会对考生申报的材料进行整体的评价,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综合素质标准,比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谁来判定呢,就完全由学校的招生团队来判定。

  团队本身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他会整体把你的材料放在一起分析、鉴别,看是否能展现出一个有使命感、想改变社会、有能力做事、并善于合作等品质,如果你能展现出这些,就会给你很高的估分。

  不少学校都需要考生写申请短文,它很重要,是对考生评价的重要依据,两三千字,要你自己写,别人写的不行,前些年有些中国考生请中介机构帮考生写,曾经欺骗过一些高校,但时间久了就不行了,他们会检验出来。申请短文就能反映出你个性化的东西,你的思考、你的生活经验,他们会做认真细致的分析。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有没有可能复制这种做法?在中国,一旦高校有这个权力,也许就会被质疑有暗中操作的空间。

  储朝晖:这不叫复制,设置相应的空间就行了。首先是把招生的权力真正给各个高校,高校自己想办法组建自己的专业招生团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周密完善的设计。靠教育部去解决本该属于各校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主体弄错了。

  对于暗中操作的质疑,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你是相信一个机制还是相信一个人?将整个程序公开透明展现出来,如果有猫腻,你这个学校现在可以这样搞,但几年以后你就会因为招不到好的学生垮了,因为招生作弊名声坏了,谁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民国的时候高校招生也就这样做,但没有人作假,因为过程公开透明。现在招生还可以有录像录音,不仅考官对考生有判定,其他人也可以把这个录像拿出来看,谁愿意冒作弊的风险?

  并且,如果发生作弊,要处分一个专业人员是很简单的事,但要处分一个行政机关和招生办的人就很难。

  要相信常识。高校招生可能会有腐败,但这不是因为招生引起的,而是整个社会有腐败的根基。如果能在招生上建立一个相对公开透明专业的制度,本身也是引领社会消除腐败的一个突破点。如果是出于对高校招生腐败有顾虑,就不动原有的体制,这就成了一个借口了。对这个问题,我们争论过很多次。我希望有更开放的讨论,理越辩越明。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中国的高考和招生改革,会往你说的方向走吗?

  储朝晖:我认为这是必然的,迟早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曾经在2014年7月份做了一个《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建议方案》,这个建议方案呈现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的专业判断。

  这个方案发出来以后,各个省招生办在做改革方案时,私下里都会拿来看。我们做这个建议方案,就是要预示未来的改革方向,不管十年二十年,甚至可能是三十年五十年,波波折折走来走去,最终一定会走向那个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4期)

高考改革新高考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