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论及中国电视,“遗憾”这个看上去很轻的词,却比其它任何用来挑剔、挖苦甚至抨击中国电视的酷词来得意味深长且分量十足。 透过这次“2000中国电视节目榜”大型观众调查活动,你或许已经注意到-- 若干迅速崛起的地方电视兵团和日益壮大的民营电视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使电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有了更多的点击目标,但更多的地方电视台仍然无法构成对既有电视格局的颠覆,它们那种看上去无所作为的状态和并不艰难的生存处境之间的反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却又心知肚明。 新节目、好节目的日益增多使中国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终于开始体验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选择”的难度,但我们仍然找不到一种有效的机制来遏制无数垃圾节目在低层面上的繁殖和人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好节目虽已不再难得一见,但不少却逃不脱昙花一现的劫数,至于那些人气全无的老节目却迟迟不肯洗心革面的“死杠”精神让仅仅只有42年历史的中国电视才到“中年”就有了一种苍老迟暮之态。 2000年是中国电视新人辈出的一年,这使得央视大规模的电视新人选拔赛水到渠成,看上去就像一个青春的盛典,但更多已经让人看腻了的老脸孔、听烦的老腔调在这一年仍然不肯出局,以至新《东方时空》与观众一次轻松的见面仪式也很难让人感到真正的放松;这也难怪央视大牌白岩松登场时要用双手捂住自己的那张脸--三年前初露的这个陌生面孔现在已变成了一张“老脸”,对此你是欣慰还是遗憾? 全民狂欢 中国电视从一本正经到游戏人生(当然也包括游戏金钱),只花了三年不到的时间。 按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胡智锋的说法,在短短的十年间,中国电视掀起了“纪实”、“栏目化”、“谈话类节目”、“直播”、“游戏娱乐节目”五次浪潮,湖南电视台于1998年下半年推出的《快乐大本营》是第五次浪潮的始作俑者。上星之后,《快乐大本营》的插播广告也从最初的6分钟延长到10分钟,年广告收入创1200万元,广告要价可与央视争锋。 《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还在作“综艺”矜持状,107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的游戏娱乐节目已渐入佳境。一方面是模仿者迅速枯萎,上海东视《快乐大转盘》停播,湖南经视《幸运99》自宫;另一方面是《开心辞典》开播吸引十万网民,《中国娱乐报道》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播放,新创的游戏节目继续巩固电视娱乐阵地。 到处盛开的电视派对营造着都市泡沫文化,笑声掌声博彩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无聊事事事开涮。编导们的水平落后于观众,节目弱智化与审丑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的就是全民狂欢,用快乐拯救收视率,以此达到物质文明的大丰收。 唯收视率 电视产业当然是注意力经济。没有收视率的节目在电视台看来就是赔钱货,因为吸引不到广告。无论中国电视进入编导时代、制片人时代、主持人时代抑或策划人时代,收视率都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效益指标。 由此,对收视率的孜孜以求就成了制片人、编导、主持人等共同的使命,甚至大过了对节目本身的品质要求。在“唯收视率”、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单一节目标准之下,不少电视节目开始降格以求。 对明星绯闻大肆炒作;对恶性事件推波助澜,如地方电视台对张君杀人案拍成电视剧的极大兴趣,直到公安部下文禁止还不舍不弃;对外来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的重复引进,哪怕由此而造成了一种新的浪费,对观众的选择而言不太公平;以粗俗的搞笑、巨额的博彩、新人的出位表演来哗众取宠,以此帮观众消解社会责任感……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收视率的,便是好的。甚至还有假传民意,以虚假的节目收视率来欺骗广告商的。 “唯收视率”观念下产生的节目,在2000年大起大落之后,凸显出“垃圾股”的态势。 出书成瘾 一批老而弥坚的电视主持人在节目的巅峰期过了、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使出的救市灵药就是--出自传。 出书好啊,既能证明传主的一专多能,又能创收,更能立名。真不巧有一本书叫《盛名之下--大名星笔下的讹误》,对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倪萍的《日子》、姜昆的《笑面人生》、刘晓庆的《我的自白录》、黄宏的《从头说起》、杨澜的《凭海临风》、程前的《本色》、水均益的《前沿故事》、宋世雄的《宋世雄自述》、谢芳的《往事匆匆》挑出了许多语病。这些名人中电视主持人占了不少。 主持人们在全国各大城市签名售书,极大地满足了只能在荧屏上见到主持人的地方观众们的观赏欲。11月25日,白岩松在深圳书城签名售书,人流一直排到了深南大道。 出书没错,但书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和掩盖节目老化的感觉。电视人出书的最理想状态是节目与书都好;节目好而书烂(靠节目的延伸效应撑着),次之;节目烂而书好,再次--这种情况极少;最次的是“都不怎么样”,可惜此种情况最常见。 搞笑主义 不笑的娱乐节目,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人都感到尴尬。于是,真人秀与模仿秀齐齐上阵来,总之是绞尽脑汁地想点子、想玩法、想整人的手段。 演艺明星因此而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在各地方台的娱乐节目间走穴,唱歌跳舞算是常规节目,讲些偶像故事也算小儿科,迎合节目要求玩游戏才是请明星来的真实目的。说白了,就是要让一流明星像二流明星一样表演,二流明星像三流明星一样搞笑,三流明星像小丑一样被捉弄。让明星在观众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撕下偶像的假面,暴露出对常识的无知,像平常人一样破绽百出,然后明星拿钱,观众得笑,宾主尽欢。 大本营、总动员、对对碰、集中营、不设防、超级秀--所有的花名都为煽情而设--搞笑才是硬道理! 强暴道德 偷拍手法在《焦点访谈》中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新闻报道手段,在游戏娱乐节目中则成了侵犯个人隐私、试探、挑战甚至强暴道德底限的行为。 《三星青春节拍》在两个当事人的一方不知晓的情况下,偷拍表白爱情与拒绝的私人会面,然后在电视上公开播放,拿感情当儿戏来煽情,观众只感到于心不忍,谈何感动?《快乐大本营》的“明星全接触”用电影明星上街考验爱情忠贞度;《欢乐总动员》“看谁朋友多”在现场让嘉宾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结果两人的通话毫无遮掩地暴露在电视机前;《真情对对碰》让工作人员扮作路人,故意冲人后脖子打喷嚏打得人家一身水(实际是喷的水)然后谎称感冒看他人反应--说编导低级趣味还算是客气的。 娱乐节目并不是把观众的笑声建立在他人痛苦及尴尬的基础上,在不违法不违四项基本原则的幌子下,电视人居然可以如此视道德如无物,而电视暴力打着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幌子大行其道,是电视太嚣张,还是电视人太“无知而无畏”? 广告污染 广告已构成中国电视画面上无所不在的视觉污染。 不但有节目强暴道德,也有广告强暴节目。现场直播的对象竟然是某个商场或酒店的开业典礼;黄金剧被广告腰斩剧情的次数竟然有3-7次之多;节目演播室变成了产品的推销大厅,从舞台的栏目标版到所有的友情赞助的广告商品,加上主持人时不时地感谢产品生产商的旁白,娱乐味难掩商品味,节目的牟利动机与低俗品质暴露无遗。 中国的电视广告的确是越发精美了,但无节制地反复重播与随意插播,则是电视台为了效益而目无观众的体现。当然,不尊重观众的后果,便是观众手拿遥控器把你灭了,专挑非广告节目看。 中国电视界还有一种“鸠占鹊巢”的现象,大多发生在各省地市有线电视台--同步转播其它电视台大受欢迎的娱乐节目或黄金剧节目,当被转播的电视台开始切换广告片段时,则转而“搭便车”插播本台的广告。这不是小偷行为是什么?! 电视购物节目越来越泛滥,不少卖的是健身或美容产品,内容应该评为虚假广告,画面却应该归入少儿不宜--你相信数天之内胸围猛挺体重去掉几十斤吗?请一批过了气的影视明星在那里吆喝,倒要麻烦大人们把小孩的眼睛蒙住,怕学坏。 非常主持 满场人来疯。 严肃的、深沉的、播音腔的一代主持人退场,代之以小女人和小男人当道。通常是一对金童玉女指挥着一大堆非常男女玩游戏,问一些幼稚而感性的问题,作一些随意而夸张的手势,像过家家一样。当然,也少不了相声、小品、影视明星和歌手都挤进圈内救场或满足业余爱好。 客观上,新节目层出不穷,主持人成了短缺商品,在中国电视市场上供不应求;主观上,观众喜新厌旧,偏爱新面孔,主持人在一个位子上坐久了就不乏骂声。 渴望年老而成熟的主持人不等成熟就已经老了,一脸稚相的少男少女只要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就可以上节目,甭管肚中有多少干货。既然主持人的个性能影响甚至左右节目的调性,那么他们擅长的正是张扬他们的个性--会玩。 中国电视靠一个玩字出了一个湖南电视品牌,但光靠“玩”救不了中国电视。非常主持人们能给我们的东西实在有限。 垃圾时段 没有垃圾播出时段,只有垃圾电视节目。 但我们的电视人却让三个时段成为收视率的冰点:早间;午后;午夜。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在早间冷僻时段首播,其鲜明的节目特色一下子改变了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好景不长,类似节目在各地方台的荧屏上群起而效仿,终因底气不足纷纷夭折。而《东方时空》作为中国新闻节目的一面旗帜,也步入了老化期。现在,《东方时空》换了一批新面孔,加长播出时间,企图从早上6点开始就锁定观众,无疑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努力。 央视《今日说法》、《读书时间》和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都是在垃圾时段赢得高收视率和口碑的范例。但更多的电视台把那三个时段变成了时间的填充物,午后安排《电视评书》,午夜安排《电视购物》。 观众的收视习惯是跟好节目走的,没有好节目,任何时段都可能是垃圾时段。相反,只要有好节目,任何时段都有可能成为晚间八九点外的黄金时段。 去意蹒跚 到底有多少主持人是该下课而又赖着不走的?有网民在网上发帖子议论那些“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主持人:你没啥不好,但我不愿再见你的唯一理由就是你那张太熟悉的脸! 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老熟人实在太多了,多得几乎到了让人生厌的程度。韩乔生无边无际的聒噪直叫中国球迷生出一种双重的“恐韩症”;孩子王董浩叔叔的一天天变老发福,可他那总是像个大宝贝儿似的扮天真扮可爱的样子让人看了实在有些不忍;至于央视《天气预报》中那些永远一脸职业性微笑的气象小姐气象先生,娱乐类节目中那些老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天真无牙的装嫩招数,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真正令人不满的不是主持人的那张熟脸,而是他们一成不变的主持风格。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主持人,半年不到就把自己掏干了,剩下的时间晃来晃去的不过是一个空壳。也不是我们的节目主持人都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当年凭《正大综艺》名噪一时的程前,在主持北京有线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时竟以三十多岁的“高龄”,一身青春装束、一脸青春笑容,且辅之以蹦蹦跳跳、嘻嘻哈哈。都是潮流惹的祸,而真正遭殃的却不是节目和主持人,而是观众。 想当年,杨澜的急流勇退并没有给她的同行留下多少可资借鉴的东西。新人后继无力,且选拔机制多有不完善之处,更主要的是,当节目日益增多,主持人成为抢手货以后,谁还有那份功夫去发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呢?节目的成败至少有一半系于主持人一身,可我们主持人有足够的料吗?(文—何树青)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