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局面,首先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大佛初建成时,曾有一座十三层木质结构的“大像阁”,罩在大佛的外面,起保护和遮盖的作用,到元代时这个楼阁毁于战乱。也就是说,大佛建成的前700年有房子住,近500年来则一直是露天。吕林主任这样分析,这500年的露天客观地加速了它的风化,再加上高温暴晒和风雨侵蚀,势必造成裂缝和脱落。大佛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自然生态较好,但这也增加了对大佛保护的难度,生物的侵蚀对它损坏很大。
此外是大佛开凿在白垩纪红砂岩上,这种岩石的优点是稳定、抗震性强,但强度并不高,不如花岗岩坚硬,故而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差。还有就是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离城市和人口密集区过近,离成都是一个小时的车程,而与乐山市仅一江之隔,人类的活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乐山大佛的知名度又越来越高,游客剧增,由每年的十几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20多万人,这既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文物保护来说又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再有就是江水的冲击,大佛脚下的莲花台早在一千年前就被冲没了,如今已冲出了三十几个洞,最深的4.7米,而且每年以0.3至0.4厘米的速度增长,如不采取措施,500年后大佛就会倒塌。原先的排水系统又是按照有楼阁的情况设计的,所以现在都不适用了。由此看来,大佛的修缮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