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乘在机场等待金庸的间隙,采访了与金庸关系甚密的香港作联常务副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总经理潘耀明先生,让他给广州读者谈谈金庸。
金庸来广州的目的是什么?
应邀与读者见见面
记:金庸先生以前极少到广州,也从未在广州公开露面,听说他这次也是在百忙当中抽空来穗,而且其中还有过波折,那么最后是什么促使他成行的呢?
潘:这是金庸先生首次在南方的公开文化交流活动,以往他在北方活动较多。因为北大有一批实力相当雄厚的研究队伍,还有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南方的研究力量相对较薄弱些。但是近年已有了相当变化,中山大学作为南方的学术重镇已经有了基础,像中山大学施爱东先生的《点评金庸》一书,金庸本人就比较满意,因为他对金庸著作的精髓把握得比较深刻,目前我已经对该书作了整理,准备弄成四卷本在香港出版,现在已经出了两本。这次金庸刚刚结束在杭州和郑州的行程,本来要应南开大学邀请直飞天津,此间接到了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和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的邀请,金庸考虑再三后才决定:压缩本次行程也一定要到一次广州,与广州读者见见面。但实际上广州与香港也就咫尺之距,本身的文化交流应该更加频繁,因此这次金庸来广州虽然只有三天,意义也算重大吧。
您觉得金庸小说的真正魅力何在?
他将中国的白话文典雅化了
记:金庸是一个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南方的读者更是相当踊跃,您觉得金庸小说的真正魅力何在?您怎么看待俗和雅的问题?
潘:我曾经作过一个不太完整的调查,金庸在全球的读者已经超过2亿,这足以说明一个作家和作品的生命力问题。我觉得金庸小说的最大魅力在于他将中国的白话文典雅化了,他已经将中国传统的白话小说、笔记文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他的小说中的许多段落只要单独抽出来,都可以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认为中国人对于雅文学和俗文学的绝对划分的确应该转变观念。此前在美国举行的一个金庸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不是一种狭义的通俗文学,他应是精致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当属雅俗共赏的范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在若干年后,金庸小说依然会有热爱他的读者,长盛不衰。
金庸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种身份多才的人
记:金庸的书看得很多,但很少读者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以您平常与金庸的接触,金庸是一个怎样的人?
潘:首先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一个文人办报,继而成为大亨,这是古往今来都没有过的,他具有多重身份:一个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知识相当渊博的文化人,他很重感情,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金庸的成功,除了天分之外,勤奋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以前经常在一块出差,在机场候机时,他从来不会干等,总是到处找书店去看书,你们没有见过金庸的办公室,那才是真正的坐拥书城。
金庸晚年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他能够写出传世历史小说
记:金庸曾经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他在退隐江湖以后,要潜心写几本历史小说,不知现在有无进展?
潘:写历史小说应当是金庸晚年的最大愿望。金庸在让出《明报》后,本来计划另办一份杂志,连载他自己写的历史小说。但后来由于金庸作了一个相当大的心脏搭桥手术,当时医生说成功率只有50%,此后他的精力受到一定限制,不宜过于操劳,他本人有比较多的社会活动,现在在浙江大学还带硕士生。但是,我们都觉得金庸作为一个有丰富历史知识的作家,一定能够写出读者期待的传世之作,他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本报记者李桃)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