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学校家长圈”,欲知更多原创首发文章,请关注公众号(ischoolQZ)
国人大都知道美国学生在两性关系方面比较自由开放,学校老师平时不会管学生的恋爱。但是,当听到美国人,包括教师在内,会鼓励中学生“早恋”,国人还是会感到有点震撼!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美国并不存在“早恋”这样的概念。加州的法律规定,假如父母同意,16岁的青少年就能结婚,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对情侣12岁开始恋爱,到16岁结婚,完全是“水到渠成”的正常现象。既然16岁就可以结婚,在小学的时候恋爱又怎么可以说是“早恋”呢?
但是,美国人有一个概念,却是很多中国人不接受的,这个概念叫做“约会 (Dating)”。 很多中国人认为,“凡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因此,凡是一对男女有超出普通朋友的关系,就会被定性为“恋爱”,假如这个关系发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成了十恶不赦的“早恋”了。但是,美国除了“恋爱”(Falling in love) 这个关系以外,还有“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叫做dating。
约会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怎样跟异性相处;学习怎样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适应和迁就对方;学习如何相互妥协;学习如何欣赏、关心、照顾自己的伴侣。
约会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因此,不存在是否“门当户对”,或者谁要对谁“负责”这种事情。
约会其实是一种“实习恋爱”的行为,因此,一切恋爱关系中的行为都会在约会中存在,包括两个人单独活动,比如一起旅行,一起吃饭,看电影等;也包括情绪上的亲密和身体上的亲密行为,比如接吻、性行为等。
因为约会并不等于恋爱,因此,恋人之间一对一排他性的关系就比较模糊:在结婚之前约会过几十次的人不见得就是“道德败坏”;在跟一个人约会的同时,也跟另外两个人约会,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女留学生抱怨说自己的美国男朋友跟自己上床四十多次了,还没有娶自己的想法,这会让美国人感觉很奇怪:跟你约会,即使上了N次床了,不见得就非得娶你啊!
正因为“约会”有上面的特点,美国教师鼓励学生的,并不是“恋爱”,而是“约会”。
美国人认为,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就跟一个初中的学生不可以不懂得分数一样,一个高中的学生也不可以不懂什么是约会,怎样跟恋人相处。
“怎样成功地进入和维持一段约会关系”,是美国高中“健康教育”课本里面必修的一章书。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不仅鼓励学生“早恋”,甚至把“会不会早恋”变成了课本里面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去掌握。这已经不是“鼓励”那么简单了,完全是课本里面的一个“要求”了!
根据中国一些非正规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年轻的女性竟然有70%具有“大叔情结”,喜欢跟“大叔”谈恋爱结婚。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叔有感情经历,懂得怎样关心和宠爱女生”。因为“大叔”比小男生更懂得怎样关心照顾自己而去找“大叔”恋爱,这个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假如中国每一个“小男生”从小就有丰富的约会经验,有亲身的经验懂得如何跟女生交往,“直男癌”患者会大大减少,更加不需要通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才学会怎样关爱女生。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早恋”,其实是鼓励学生“约会”:学习怎样进入一个约会的亲密关系;学习在约会之中的行为规范;学习约会之中怎样尊重、关怀、照顾对方;学习约会之中相互支持的情绪亲密;同时,也在性亲密之中,了解双方的性感觉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美国的中小学,为鼓励学生“早恋”,还创造不少机会。比如,美国的小学,每到情人节这天,就鼓励学生写情人节卡,交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到了初中,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好多次舞会,让学生通过舞会多认识一些同学,创造交流的机会。
到了高中,除了普通的舞会以外,还有“毕业舞会”(prom),完全就是一个成人礼,很多就在大酒店里面举行,舞会结束以后有不少双双对对的情侣就上房间去了。
在我的“健康教育”这一门课上,我会教学生写情书,然后每年有“情书大赛”,还有模拟的从告白到结婚的一条龙体验,要学生跟自己的约会对象一起完成一个大项目。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学生,还会安排他们回家向家长传递“约会不等于恋爱”的“美国价值观”。
正因为“约会”属于美国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就要开始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怎样在性亲密之中避免性病和计划外怀孕”也同样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高中的学生,对于物理和激素的两大类避孕方式的每一种具体做法、是否需要医生处方、价格、有效性等等,都必须深入掌握。这种专业开放式的教学要求,保证了学生可以得到专业而正确的资讯,更加不会因为害羞或者道听途说而不会使用避孕手段,导致性病和计划外怀孕。
同时,在美国的健康教育课程里面,“婚前守贞”(abstinence)是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观念向学生传递的。这种观念认为,在一个约会关系里面不发生性关系有很大的好处,包括不会为了失贞而后悔;不用担心性病和怀孕的问题;也不必被迫处理连成年人都处理不好的性欲协调和人际情感方面的关系。
对于“鼓励早恋”,中国的教师最大的担心是会不会因为学生普遍“早恋”而造成很多未婚先孕的现象;或者,会不会因为“早恋”而影响学习?学生的“早恋”,或者“约会”,会不会影响美国学生的学习?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美国的学生读不读大学,或者上不上大学,并不是像中国那样一刀切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没有任何就读的学术要求,年满18岁,人人都可以去读,即使一对情侣因为约会而成绩差得一塌糊涂也不会影响他们读这种大学。
同样,很多四年制的公立大学,对本州学生的入学要求并不高,假如学生成绩勉强可以,也能顺利进入这样的大学,毕竟在美国,非要想进哈佛耶鲁那样的学校的人并不是多数。这样,即使约会能影响学习,也不会影响到无法进入大学那样严重的局面。
美国学生的约会,少了中国学生“早恋”的时候怕被家长和老师发现的负面后果。怕受责罚的后果就是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绝对会影响学习。但是,美国学生的约会是“健康教育课”学习成功的表现,也是人生成功的表现,这种让“单身狗嫉妒”的成功,只会让学生更有自信,学习得更好。同时,学生们也被鼓励说,假如喜欢一个人,就直接向这个人提出约会的邀请。因为约会不等于恋爱,双方都没有压力,因此,很多因为“暗恋”而影响学习的情形会大大减少。
然而,“约会”毕竟是一种跟“恋爱”基本一样的行为,有嫉妒、猜疑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有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参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压力都非常大,因为这样的关系,不少成年人都处理得不好。这样的压力,是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因此,很多希望进入名校的学生,都自觉不会“早恋”,把宝贵的时间留来做义工,参加各种比赛,或者复习功课,准备考试。
美国著名的高中斯黛文森里面的学生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在斯黛文森,睡眠、社交和学习这三样东西,只能选择两样。这所每年有上百名毕业生进入常春藤盟校,培养了大批诺贝尔奖得主、企业家、艺术家、作家的名牌高中,相信不会有多少人会为了约会而放弃睡眠和学习。
但是,美国的名牌大学也会从另外一方面看问题:假如一个学生有男/女朋友,可是学习成绩还是那么好,证明这个学生擅长处理自己的情感跟学习的关系,因此,会比一个没有男/女朋友的学生更受名校青睐。
前几年,我有两个女学生参加了某常春藤大学的招生面谈,其中一道题目是:你跟你的男朋友约会的时候都喜欢去哪里?一个学生说,“我没有男朋友。我平时喜欢阅读。”另外一个学生则讲了她跟男朋友一起去旅行的一个小故事:两个人挤在中国一个小城市的小酒店的小房间里面,夜里被查房,以为她是卖淫女。虽然前一个学生的成绩比后一个学生好一点,结果被录取的是后一个学生。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不仅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早恋”,连美国的名校都在“鼓励”学生“早恋”。
综上所述,为什么美国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早恋”?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文化中有“约会”这个概念,约会不等于恋爱,更加不等于准备结婚!约会让男女学生之间更加了解对方,通过发展一段亲密的关系让彼此在心理和生理上更加成熟,是步入成人阶段前的一门必修课。因此,美国社会鼓励学生约会,创造条件让学生约会,美国教师、美国的名牌大学,都鼓励学生约会。
新浪教育家长课堂开课啦!!
家长课堂课程:
8月2日《申请美国名校,需要给孩子定制这4大方案》祁连山[干货文章]
8月4日《本国本科留学的准备》许轶[干货文章]
8月9日《申请美国名校新SAT、ACT考试如何选择与备考?》许轶[干货文章]
8月10日 《揭秘被世界三大顶级艺术院校看重的作品集啥样》字文莉[干货文章]
8月11日《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托福自学态度》祁连山[干货文章]
8月16日 《中国小留学生与美国寄宿家庭的“火花”》卢巍[干货文章]
8月17日 《美国留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趋势与美国绿卡办理》李凯[干货文章]
8月18日《如何从申请角度选择国际课程/国际学校》老查[干货文章]
8月23日《申请美国名校如何策划课外活动》老查[干货文章]
8月24日 《美国与加拿大移民的福利、风险、生活对比》宁嘉晨[干货文章]
9月5日《看不懂大学排名怎么申请美国名校》黄德容[干货文章]
9月6日《留美:为何中国学生扎堆选工科商科计算机?》黄德容[干货文章]
9月7日《美本申请要求多:GPA托福SAT哪个更重要?》黄德容[干货文章]
9月13日 《SAT和ACT选择终极秘诀:你是文科还是理科生?》祁连山[干货文章]
9月14日《富三代蓝图:如何在美国聪明投资买房赚学费》Luc Bin Wang[干货文章]
9月19日《加拿大新总理上台:投资移民7大利好政策》丁巍[干货文章]
9月26日《美本申请:被哈佛招生官青睐的文书究竟什么样》黄德荣[干货文章]
9月27日《想申哈佛耶鲁斯坦福:课外活动只需要做这6项?》黄德荣[干货文章]
9月29日《独家揭秘:史上最全高中生出国备考规划策略》钱甜[干货文章]
10月8日《美高申请面试中招生官必问问题大曝光》李素荣[干货文章]
如何听课: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回复“入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