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裔二代调查: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017年05月03日 16:27 新浪博客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yes
热点推荐

  “作为一个美国华裔,我当然很关心中国。我的有些朋友觉得中国可能会为自己带来商机,所以我们在一起也常常讨论有关中国的话题。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搞经济的人不可能不重视中国。”他说。

  身为“华二代”,爱德华“感觉还不错”。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他与美国白人之间也有文化差异。爱德华说,这些差异为他融入美国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我们公司的老板和领导层都是白人,他们喜欢看橄榄球,棒球。谈球赛是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我的父母根本不喜欢体育,看球赛最多看足球。我到公司工作之后为了融入美国社会也费了很多力气,从看橄榄球和棒球开始。”他介绍道。

  “青少年时期我经常跟我母亲吵架。”爱德华表示,“我觉得他们完全不懂美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指导我。父母工作都很忙,他们没有时间管我,偶尔有空就会发现我在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没做作业、没有参加学校的科学比赛、跟女孩子交朋友等。他们一批评我就反感,几乎从青少年开始我就很少听他们的话了。”

  “申请大学时,有问题我就找学生顾问,我妈妈也给了我一些建议,但是我觉得她的建议完全不对。她总是用中国的思维来看美国的事情,所以常常犯了错误而自己不觉得。现在我明白了,我们之间不太可能说服对方,所以我不跟他们争论,也避免一些容易发生争论的话题。”他无奈地说。

  研究者说:利益越攸关,认同感越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黄柯劼由于研究方向是“身份认同”,我对德国的“华二代”、东南亚以及美国的“华二代”群体都有关注。笼统地来看,“华二代”随着在所在国生活时间越长,身上的华人特征越少,与其他族群融合越深,移民的华人身份认同就越薄弱。我所接触的“华二代”中,年龄越小者越不明白自己和当地人有何不同;大约至青春期时(十五六岁),部分“华二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华人身份,并开始自觉去了解中国文化,思考华人身份对自己的意义。

  自我的认知

  虽然影响“华二代”自我认知的因素很多:家庭因素、社区环境、国家环境等,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华二代”对华人身份的认同千差万别,但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北美的华人(来自中国大陆或其他地区的)普遍到了第三代以后,对自身华人身份的认同逐渐淡漠;相比之下德国华人因为历史仍短暂、人数较少,认同感更为强烈。

  如果要加以仔细分析,事实上,海外华人对华人身份认同强烈的另一面,就是他们和当地人相比仍存在较为鲜明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他们在所在地的发展又存在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所以,那些对华人身份认同较强的群体,往往是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华人身份密切相关的群体。

  如东南亚(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华人,他们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有大规模的华人社区,有自己的政党,有得到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华文学校,普遍能说流利的华语(普通话、福建话、广东话),讲求华人价值观。个体在当地的发展很难摆脱华人印记。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所在国特征明显,不可能摆脱华人认同。

  第二个例子以前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为代表。这类人因为身处上层,其少数族裔身份引人注目,必须要对自己的华人身份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和接纳,也必须投入精力去建设。

  第三个例子是各国的华商。他们从事所在国对华贸易,从华人身份中获益良多。他们承认、也重视自己及子女的华人身份的建设。

  间接的乡愁

  对华人身份的培养非常依赖当地华人社区的作用。仅仅靠父母家庭,无法提供给孩子足够的资源。

  以德国为例,由于历史原因,二战之后德国几乎没有中国人,而港台华人、东南亚华人和大陆华人的社交活动往往是分开的。就中国华侨而言,早期进入德国的华侨多是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的,在当地以从事贸易和餐馆业为主。以上原因造成了德国的基于中国人的华人社会还比较薄弱,总体融入度也不够高,但这可能正是德国华人在培养子女身份认同方面十分投入的原因之一。他们最突出的努力体现在设立中文学校上。柏林的华德中文学校已有超过30个班,600余名学生,在全世界业余中文学校中都算是一流的。在德国,几乎没有华裔子弟不学中文。德国各地各种华裔青少年歌曲比赛、征文比赛、才艺比赛也是层出不穷。汉堡还诞生了当代海外第一家读经私塾——汉堡致谦学堂,传播文化、教学中文成效明显。

  但整体来看,由于“华二代”缺乏在中国生活的直接经验,对中国的认同是比较抽象的。这种认同的主要形式是间接的乡愁、对文化的向往、价值观、习俗的吸引力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或者更有国际影响力而更认同中国。只有当中国的强大切实地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实现了他们在所在国地位的相对提高,才有可能增强他们的华人认同。

  潜在的认同

  根据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一旦外在环境紧张(例如战乱、负面事件、生存压力增加),造成人们的普遍焦虑,族群之间的边界就会更加鲜明凸显。华人会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华人。

  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印尼出现过的大规模排华事件。华人由于在当地规模较大,群体特征也比较明显,不可能抹杀自己身上的印记,所以一旦发生横祸,实际避无可避。还有一个例子是钓鱼岛事件后的日本。当时由于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爆发了若干次反对中国的游行,许多中餐馆的生意受到影响,有些中国公司门口也被涂画。这客观上让当地华人承受了更多来自当地人的异样眼光,反而更鲜明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华人。认同的建构是双方面的力量,华人单方面“主观淡化华人色彩”实际是于事无补的。

  海外华人如何减少突发事件对自身安危的影响?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快融入当地社会,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一旦华人群体的利益与当地社会紧密结合,即使当地人在特殊情况下排斥华人,很快也就会自尝苦果。中国的强大可以促进这一进程,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当地华人和后代们的努力。

  对所在国而言,中国移民因人数众多,在各个国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华人及其后代在海外的生存与发展,既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也是促进所在国与中国合作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发展并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如今更重要的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可靠的大国形象,并随之调动海外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对中国的潜在认同。这种潜在认同一旦因利益攸关被调动起来,将成为在民间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的重要力量。(作者系柏林洪堡大学,博士)

  专家视角:把根留住,相互反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庄国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年走出去的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华人二代、三代甚至四代的概念悄然而生。从身份上看,“华二代”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基本没有差别。如果说第一代走出去的中国人不一定会选择加入当地国籍,那么他们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当地国国籍。这一点,在欧美发达国家、东南亚国家中都比较普遍。

  身份差别带来了认同属性上的差异。“华二代”的认同问题实则具有多重性: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族群和社会认同。其中,作为华人的后代,“华二代”们在文化和族群认同上一般仍然指向中华文化。但加入所在国国籍后,政治认同一定指向当地社会,因为政治认同和法律认同是捆绑相连的。

  厘清了这一概念,才能理性客观看待“海外华人后代”这一特殊的群体。

  虽然“华二代”们多长在异国他乡,但同根同源的出身自然会拉近国人与他们的距离,同时国人也希望“华二代”们能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相关族群认同。那么,如何使“华二代”们保持对华人属性、华人社会乃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首先,语言是最重要的认同基础,是保存文化和族群认同的最重要方式。我们通过对华文本身的支持,如在当地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或支持当地华人开办学校等,促进“华二代”们学习汉字、感受中国文化。办学过程中,不同地域可能重点不同。在东南亚,应当增强对当地华文学校的支持,语言从孩子抓起。在华校基础比较薄弱的欧美、非洲等区域,可以大力推广孔子学院,以及开展夏令营等灵活的方式。

  其次,在语言的基础上,加强“华二代”们的历史学习,从而使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情感和认同。

  第三,关心海外“华二代”的发展,尤其注意对“华二代”中弱势群体进行支持。过去,中国对外交流和扶持,主要集中于海外华社。但华人中的芸芸众生、草根阶层实则被当地文化同化得更加厉害。如何创造机会使普通“华二代”学习中文?如何让他们保持对故土的热爱或者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就非常重要。

  第四,让华人便利与家人的联系,这涉及到是不是需要给“华二代”们一个特别身份,使之通关时更加容易,也涉及到出入境制度的设计考虑,毕竟我们不能把“华二代”纯粹等同于外国人。在这方面,亦可参考菲律宾和印度的做法。

  再者,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也会与海外华人后代提升文化和族群认同有相关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华二代”的华人身份并不等同于“文化中国人”的身份,他们不是中华民族的海外分支,只是所在国的华族。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国族”概念,若以国族概念看待“华二代”,也易于引发当地非华族民族情绪的反弹。这一点,在东南亚国家体现得更为明显。

  历史已经证明,海外华人华侨的帮助一定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让华人、“华二代”们在海外真正过得好,才能使他们与祖籍国之间实现相互反哺的良性互动。

  本文选自《国际先驱导报》的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快戳“这里”[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免费抢票吧!

  手机报名直通车[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扫描二维码即可抢票!

TIE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索票通道TIE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索票通道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

  责任编辑:尹菲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3066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808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