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人生规划或是职业定位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已不习惯与用人单位签订较长期的劳动合同。但考虑到培养成本和企业利益,用人单位却不能对较长的合同期限轻易松口。当双方的考虑并不完全重合时,中长期合同注定要成为就业大学生的不能承受之重?
应届毕业大学生:较长期的合同让人为难
小张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他的专业是物理学。作为该学校王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小张似乎并不太着急自己的工作问题。尽管之前他拒绝的工作机会并不少,但这次却让他异常痛苦,甚至有些懊恼。
前不久有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来校招聘,小张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就在双方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时,小张得知,半年的试用期后,他与企业要签订的合同期限是6年。小张说,他其实是想考研的,只是出于家里经济情况的考虑,决定“先工作三四年再考研”。小张试图与企业协商,但没有结果。反复权衡之下,小张最终放弃了那份心仪已久的工作。
当然,痛苦和犹豫着的并不仅仅是小张一个人。丁冰是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她现在正在哈尔滨某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得知,如果留下来,她的劳动合同期限是7年,据说“这几年单位从未作出让步”。
但丁冰现在国外读研的男朋友和她商量,让她先工作二三年然后也去那边。“我现在25岁,等我干完7年,我都32岁了,很可能就一辈子留在哈尔滨了,而我男朋友是肯定不会来这里的。”一面是很吸引自己的工作,一面是无法释怀的感情,现在的丁冰前所未有的迷惘。迷惘的还有小强,小强是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当老师,”小强对记者说,“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到学校来要人的90%是中学,小强也没有主动出去找过,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不得不早早地与一所地方普通中学达成了口头协议。“我的合同期限是5年,有时我很害怕,那会是怎样痛苦的5年。”小强说。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我们谈到较长期的劳动合同时,总有一些灰色涌现在毕业生的眼里,但更多的是无奈。毕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家对小张的“壮举”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鲜有人效仿。邓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