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稀泥”的艺术
一般而言,在一个团队里,下属们并不怕一号人物脾气大,怕就怕二号人物的架子大。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和一号人物完全沟通,这不太现实,如果二号人物也难沟通,这个团队恐怕就危机四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复杂,二号人物作为团队领导阶层的人物,在下属面前的举手投足,都会影响下属的情绪。如果二号人物在下属面前摆领导之
谱,无异于把自己置于下属的对立面,如此一来,二号人物就很容易被下属孤立,工作便也难以展开。
精明的二号人物最善于和下属“打成一片”,通过平易近人,有适度地与下属和和“稀泥”,谈笑风生,如此一来,双方的心理距离就自然拉近了。
当然,“和稀泥”并不是单纯的和稀泥,要通过“和稀泥”这种方式,为下属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尽心尽力地为下属排忧解难,解决一两个关键性问题;比如关心指导下属,让下属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以期创造佳绩,等等。团队的各成员在二号人物的带动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团队的实力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和稀泥”只会和下属的“稀泥”还不够,还要学会和一号人物乃至其他等职或其他副职和“稀泥”。什么叫左右逢源呢,就是要求二号人物要在做好下属关系的同时,也要和其他副职“打成一片”。有人认为,领导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些惟命是从、按部就班、严格按照“最高指示”做事的配角级人物,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大多数领导人还是比较赏识那些能主动团结中层干部阶层的人士,并在大家心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二号人物。因为这种影响力往往是一号人物最难做到的,如果二号人物通过“和稀泥”,在人们当中增强了自己的影响力,恰到好处地弥补一号人物应酬各种事务等方面的欠缺,岂不是两全齐美!
有这样一位公关部门副经理鹏,他的外事工作知识相当丰富。在公司的一次人事变动中,来了一位新的领导人健。这位领导人在人事部门工作了三年,成绩斐然,看来是公司准备重用他,在此之前派往另一个部门锻炼一下。
鹏经过观察,发现健在外事知识上很欠缺,在接待外商时缺乏应有的知识,刚走马上任的头几天,便连着出了几起洋相。
一次,公司需要接待一名前来访问的外商,健为了表示足够的重视,决定亲自布置接待场面。鹏仍作为“二号人物”,看着健忙乎半天也不知道该放一些什么样的鲜花和装饰品,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说服这位固执的新一号人物。于是他便上前和健和起了“稀泥”,说像布花这些小事领导勿须亲自操刀,否则他这样的二号人物就该失业了。健望了望他,同意了。结果,这次接待活动搞得非常圆满、成功。
在事后的宴会中,鹏在与领导人闲聊时,透露出外国人都有什么禁忌和偏爱,还时不时讲一些笑话,结果在言谈中领导人便学到了不少知识。
鹏作为副经理,在新领导人健面前既没有过分张扬自己,也没有“功高盖主”的表现欲,而是甘以“绿叶衬红花”,把“稀泥”和出了艺术品味,既助了领导人一臂之力,又为公司形象增色不少。这样的二号人物,岂能不受领导人欢迎?
有人把称职的二号人物比做能把上下级两碗水端平的杠杆,深刻揭示了二号人物在团队生活中不可或缺性。事实也是如此:在下属面前当一个既有威严又有人情味的领导人,在领导人面前既要当一个好助手,又要是千锤百炼的能手,这对二号人物而言,实在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以至公事变成私人结怨,恐怕日后的问题就会成堆成山。
当然,“和稀泥”也是要讲究原则和策略的。尤其是二号人物,如果只为“和稀泥”而“和稀泥”,对谁都不着边际地“哄一哄”,否则,弄不好还会给带有情绪者增加消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有时候,为了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二号人物不妨和“和稀泥”,他既未违背领导人的意思,又和蔼地平息了下属的怒气。你能说这“稀泥”和得不好吗?
有时候,“和稀泥”也要实际地和,来不得半点偏见。比如,某个下属,平时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二号人物便会对他印象平平,甚至用有色眼镜相看。如此就在对方心里就潜伏着抱怨情绪,逢得恰当时机,人家找一号人物参你一本,说你工作分配不均云云,而对于一号人物来说,他面对的是下属与下下属之间的矛盾冲突,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他又能说谁的是谁的不是呢?你和不了“稀泥”,那也就只有轮到一号人物来“和稀泥””了。然而,如果让一号人物为你和一两次“稀泥”尚且可以的话,那么你要是劳驾他为你多和两次“稀泥”,紧接着你这“二号”也该“退二线”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