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本专业渐行渐远的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26 10:54 《财经时报》 | ||||||||
尽管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一直是我和我的大部分同学的理想,但几乎没什么新闻媒体要我们,喜欢我们的往往是单位和公司的党委办公室 本报实习生 侯长磊 地坛医院的3号会议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面试,我紧张地倾听着考官提出的问题。我应
考官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新闻系的学生,为什么来应聘这个职务?”我简略地答道:“我文笔出众,而且沟通动手能力很强。” 这个问题不是很刁钻,我紧张的心绪踏实了不少。50多分钟后,我从医院走了出来,手上的皮包还没有来得及拉好。下午两点半钟,我还要赶到北京惠丰华工工贸有限公司去面试,岗位也是党委办公室。 我今年23岁,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可是要我面试的单位大部分都是企事业的党委办公室或者文秘之类。然而,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一直是我的理想。 我从小就喜欢新闻行业。为了这个理想,我从入学那天起就做了大学规划:大一开始在院报做记者,大二到媒体去实习。大四的毕业实习,我也选择了在媒体实践。 我读大学用的是助学贷款,每年4200元的学费外加1200元的住宿费,4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元。这些贷款我要在3年内还清,因此我常想:“先找个工作再说,专业不是很对口也没有办法了。” 相对于我这样的毕业生来说,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刘洪波则有不同的想法。他说,他当时填报文学院的新闻专业太盲目了。“只知道新闻是个很时髦的专业,可是一旦了解了,才发现不是很适合自己。”小刘性格略显内向,只说了几句话,满脸便涨得通红。 现在,很多媒体都一步步向市场化转变,随之而来的是记者高负荷的工作。小刘的母亲就担心儿子承受不了这种工作压力。 小刘也在北京忙着找工作,但求职方向不是新闻媒体,他只喜欢稳定的、有条不紊的工作。他的第一选择是公务员,“如果今年录取不了,也找不到好工作,我就去读研。”他说道。当然,他继续深造的专业也不会选择新闻。小刘的父亲很希望他能留在北京工作,但是大部分媒体都不能解决进京户口的问题,这也是他不愿意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原因之一。 不久,站在路边等车的小刘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告诉他,工作慢慢找,不要急,家里人也在帮他想办法。 小刘的情况虽不是个案,但是,对于大部分新闻系毕业生来说,从事新闻工作仍是可望不可求的梦想。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很多学校设立了新闻学专业,现在全国大概有400多个新闻本科专业点。然而,进入媒体的门槛却一年比一年高了。在2004年南方报业集团的招聘中,就出现了4万名学子竞争200个职位的局面。 在《环球时报》的现场招聘会上,一位招聘人员表示,现在媒体招聘大部分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本科毕业生里虽然有一部分人也很优秀,但是大部分媒体根本没有培养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环球时报》更倾向于选择与国际政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一些财经类媒体也公开宣称,由于报道领域的问题,它们更喜欢经济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学毕业生确实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系的学生虽然上手比较快,但是在报道专业领域的新闻时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而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记者则显示出了竞争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教授认为,新闻教育的方向应当是社会科学化,就是要注重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与新闻学的融合。 在本系的课程设置中,展江就有意识把一些经济学的科目加入到了教学中。例如,西方经济学、社会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科目已被列为必修课目。 但是,新闻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风指出,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 另一方面,要在新闻学教育中加入新的元素,就需引进新的教育人才,而这需要资金。像我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统计学就都是由其他系的老师讲授的。这些老师在本系都有很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的编制也归本系。 “学校不可能为我们新增的课目而特意聘一两个老师,那需要钱啊。”我的一位同学笑着说。 社会对新闻系的投资也存在不均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总支办公室的赵老师说,该学院有很多专项奖学金,比如说今年的《北京日报》奖学金、《南方日报》奖学金等。这些奖学金大都是新闻学院的老师自己联系的。而展江表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新闻系没有这类奖学金。 很难统计全国今年确切有多少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过实际上,社会对新闻系毕业生的需求中还不十分冷,用人单位往往很看好新闻系专业学生的文笔和宣传能力。北京惠丰华工工贸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习正禄说:“按照常理,党委办公室招聘的对口专业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新闻系的学生文笔很好,也有一定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现在,就业市场的供需现实让很多大学毕业生理性地选择就业道路。我就常和同学们说,虽然我们背离了我们的新闻专业,可是总比找不到工作强多了。 三四月份正是就业的黄金时期,我已记不清自己投了多少份简历了。不过,我敢肯定自己要经历的求职面试还有很多。我办了一张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个月下来也能省不少钱。但是碰到路远或者赶时间的时候,我就只能选择乘地铁了。这样,一次面试下来少说也要花五六块钱,加上手机费,这个月的开销真是不菲,还不到月底,我就花了快600块了。 去地坛医院面试的时候,我是早晨6点半出发的。去的时候,怕道路塞车,所以乘的是地铁。回来的时候,为了发挥月票的效用,我换乘了3趟车。我的同学差不多人人都和我一样,过着投简历、面试、回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今年有两个毕业班,一共80人。 我只简单地吃了一些午饭,然后就提着包匆匆赶往下一个面试单位了。“凭自己的能力,我会找到一份工作的,但是,真不知道是新闻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新闻。”当时我在心里恶狠狠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