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中走向西部
侯贵松这样解释自己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初衷:“那时的我总觉得自己在清华的四年中已经学到了足够的知识,我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一段可以让我静心思考自己需要什么的缓冲时间。”侯贵松没有掩饰当时的豪气与迷茫。尽管其间经历了内心的矛盾、家人的反对,但他依然坚持。
体验超出想象的艰苦
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一个紧挨腾格里沙漠的西北小镇,每年四月,要“迎来”持续一个半月的沙尘暴,一次黑风暴甚至掳去了40多人的生命,一年中,侯贵松只洗过7次澡。
侯贵松教过地理、计算机和英语,做过校长助理,他笑言自己教过那所学校所有的学生。“在学生眼中,老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而在家长看来,只有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才能表达自己的敬意与谢意。”
从太阳到火柴
支教之初,侯贵松常常想:“志愿者就好像太阳,会照亮落后地区,甚至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想法开始改变,“以自己的能量,我只能成为照亮一个房间的灯泡。后来我发现,自己更像蜡烛。如今回想起来,我不过是发挥了一根火柴的微小作用。”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我对自己说,你能在这样的地方坚持服务一年,那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一年的生活也让侯贵松想了很多,“我非常想回到校园读书,我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一年服务期满后,侯贵松回到了清华大学,而在研究生课程开课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成为辅导员,“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在西部,有一群人是如何生活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