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毕业生“傍校就业”大有作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7日 15:40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林颖颖

  大学毕业后不急着与学校 “划清界限”,而是通过自己对校园的熟悉,以及已有的学生资源,挖掘就业、创业的机会,近两年在上海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这样一群 “傍校就业族”。近日,记者走近他们中的几位,从他们的“傍校”经历中可以发现,这种大学生就业的另类方式也别有一番作为,或许也能为金融风暴中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学生猎头在“校园人脉”上找市场

  去年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管系毕业后,伊金明就自己开了家公司,主营业务就是做“学生猎头”,为企业在沪上各大高校举办的一些宣传活动招聘兼职的工作人员,这些员工的来源则是在校大学生。伊金明告诉记者,自己在读书时做了不少兼职,认识了一些企业,又因为在学校里人脉资源比较广,因此当时就试着帮同学们介绍兼职,他说自己曾帮400多个同学介绍过兼职,人脉也扩展到上海的各大高校。“这也是我的一块资源,因此毕业后我就在‘介绍兼职’中找到了市场”,凭着在各大高校里积累下来的人脉,伊金明比较容易地开拓了“校园市场”,“企业要在学校里做推广活动,或者派发一些小礼品、传单,我就找到学校里负责联系的同学,把任务派下去,因为之前都很熟了,现在做起来也比较顺手,”伊金明说现在的业务在起步期,每个月的利润还不足万元,“但学生一届届地在毕业,我要不停地认识新的大学生,更新我的人脉资源,相信自己在这个市场,能够越做越好。”

  消费广告:在学生需求上做文章

  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的俞杨林是广西某高校的毕业生,他的公司主要运营的是一本面向大学校园的广告型杂志,“杂志免费发到上海一些高校,主要是一些实用的信息和消费指南,然后再向相关商家收取广告费”,俞杨林告诉记者,之所以想到做这样的业务,也是受到大学生活的一些启发。“当时买东西、吃东西都是同学间互相咨询,其实大家都蛮需要一些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消费介绍”。

  之所以选择上海为创业地,俞杨林说,“上海经济比较发达,而且高校也相对密集,市场空间比较大,我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对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还比较了解”,他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做的这本杂志每期在大学里的发行量达到了5万份,广告额每月3万-8万元不等,“我还招了几个大学生做兼职员工,一方面也能随时掌握大学里的消费动态”。

  业内人士:应注意提高核心竞争力

  听了伊金明和俞杨林的故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创业教育研究负责人李俊颇为兴奋,他表示,这样的“傍校就业族”大有市场可为。“现在校园内在服务、信息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而其中恰恰是学生所需要的,这其中就存在着广阔的市场,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因为从自己了解的校园市场着手,并有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因此做起来比较容易,寻找身边的创业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我们一向大力提倡的”。

  作为创业教育的研究专家,李俊表示,其实“傍校就业族”寻求商机的触角已经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学校附近开个小吃店、服装店招揽“学生生意”,还有的学生承包了学校市场的展板来做广告生意,也有学生企业专门承包了各个学校合唱团的衣服制作、以及包揽高校网络运营的IT公司等,都是“傍校就业族”的典型。

  李俊同时提出,“傍校就业族”也应注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就是这类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要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就应该在创意和科技含量上多下工夫。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