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在众多的打工职业中,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是校内打工。
为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很多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提供多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食堂服务员、办公室助理、图书馆助理、宿舍管理员……可以说,这是高校校园里的一项很受欢迎的“惠民政策”。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走访不同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同学,反映校内打工对大学生们生活、思想上的实际影响。
“打工后我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二外会展专业的张慧心是大一学生,刚入学她就到学校第三食堂打工。这个岗位的人数从最初的30名左右减为5名,她坚持了下来。
张慧心在食堂的工作待遇是每小时10元,每周不超过8小时,工作当天会有3元的餐费补助。
在一次勤工助学同学的座谈会上,张慧心说:“做这个工作后,我从开学到现在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这句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张慧心详细介绍了她的日常收支情况。
在食堂工作,张慧心每个月差不多会拿到200元出头的工资。为控制开销,她每天的花费都一样:早餐0.8——1.1元,中午吃一碗2元的馄饨,晚饭一个3元的菜和一碗3毛钱的米饭,加起来大约7元。周末张慧心会回家,每周加上餐补她最多能赚到65元,除了吃饭外,省出来的一点钱她会攒下留着买日语学习书。这样的开销对于多数同学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和其他岗位不同的是,张慧心工作的地方是让打工的大学生自己制定表格计算工时。但张慧心从来没有多写上工时间,她诚恳地说:“我要认真、诚实地对待这个工作,做多少就拿多少。”
打工中练就未来职场基本素养
二外旅游管理学院06级本科学生王晓,是二外学生处勤工助学学生负责人之一。已经在学校勤工助学近3年的她,看上去机灵干练、自信满满。
王晓说,她现在不仅可以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还熟练掌握了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用品,待人接物能力也明显提高。而且,校内打工,学生们通常是选择一周里没有课的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王晓笑着回忆,大一刚来的时候,她负责给学校各部门发送时事报告,看着长长的一串部门名单, 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每个系院办公室在哪不知道,和老师打交道如何措辞也都是空白,全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现在的她,不但做起工作游刃有余,而且学会了和多个部门的老师融洽相处,这些都是今后步入职场的基本必备素养。
现在二外英语教学部读研一的张艳芳是二外人事处办公室助理,看起来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
张艳芳每周到人事处工作两次,总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小时工资8元。具体工作是帮助整理教师、学生的档案。由于涉及到不同地方档案的整理归拢,每次工作都要一直站着。
张艳芳很有感触地说,人事处的档案数量非常大,很多不同时期的表格都需要先进行归类再分装在文件袋里,而且顺序要求严格,不能有一点马虎。有一次她在整理一份教师档案时,差点把两个名字相同老师的档案放错位置,让她很是后怕。老师告诉她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细心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个人素质。
学校提供200多个岗位
二外主管勤工助学的老师介绍,学校定期举行面向所有同学的勤工助学宣讲会,除在校园主干道摆展台宣传外,还在校园网和各系院宣传栏同时发布校内打工信息。
接收勤工助学学生的部门分为机关(包括人事处、组织部、院办、宣传部等)和后勤(食堂和宿舍管理),各职能部门每年都争取增加招收名额,目前岗位已达200多个。勤工助学学生的工资按月结算,每月月初,财务处统一在学生的银行卡里打入上个月工资。每学期学生处都会固定几次走访各岗位了解情况,根据用人单位和同学反映的问题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也有一些家境并不十分困难的同学,他们为的就是能有这样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宣传部罗老师说,学生打工前后,变化很明显。家境不是十分困难的学生,在未工作之前都不善于理财,今天买件衣服,明天买双鞋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往往半个月就花光了,甚至有同学每月透支沦为“卡奴”。参与勤工助学后,他们变得会“算计”了,为人处世上也不那么“愣”,会站在同事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关键的是,他们逐渐树立了独立自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