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蔡言厚解读《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 10:46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作客CETV-1《国视报告》,解读《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走近560名高考状元

  老梁: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看这一期的《国视报告》节目,我是老梁,有一曲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啊,里边唱到了科举时代的状元时,有那么几句话,叫中状元,着红袍,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看来科举时代的状元呢,确实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那么我们高考时代的状元呢,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最高分的得主,他们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可以说也是风光无限,最近一段时间,有一本关于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最新出台,大家看我手里这份报告,这是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著的,1999年到2006年中国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它是针对1999到2006年这八年间,近5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这也是我国第一份针对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那么今天我们演播室就请到了这份报告的主持人,我们看,这位是来自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负责人,中南大学的教授蔡言厚先生,蔡教授您好。

  嘉宾介绍:

  蔡言厚:中国大学评价咨询专家,中南大学教授。自1980年开展科技管理与研究工作,共发表了科技管理、大学评价方面的论文60余篇,著作4本,其中《走向世界》一书填补了中国国内科学管理领域的一项空白。

  导视1:

  解说:透过560名高考状元反映出什么?

  同期声:香港地区到内地招生以后啊,发现招生这个走向不像以前那么集中在北大,清华。

  解说:一朝成为状元是不是注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期声:对高考状元这种尖子生的培养,和在今后就业之间,还不是完全能划等号的。

  “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最高分得主,每年高考放榜后,都因其特有的价值与影响赢得社会的强烈关注,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两年间就招收到18名高考状元,对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生源格局发起强有力的冲击,高校生源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些“高考状元”都牵动着考生、高校、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老梁:蔡教授,这份报告是针对中国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那出台这样一份报告,您的初衷是什么呢?您想通过这份报告向我们表达一下什么样的观点呢?

  蔡教授:我们做这个调查报告的背景或者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恢复高考三十周年来说,这三十周年当中发生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考状元”这一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第二,或者第二个背景,就是近年来,香港地区到内地招生以后,打破了“高考状元”走向的格局,不象以前那么集中在北大,清华。

  老梁:对,现在有人说,也是香港地区高校和我们在抢状元。

  蔡教授:因为它刚进来,看来这个趋势可能还会增强;第三呢,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很多大学排行榜,在“人才培养”这一指标上,往往就是由“新生高考成绩”、“毕业学生数”或两者兼用,而我们中国校友会网所做的大学排行榜,在“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指标是“杰出校友”。“杰出校友”是“人才培养”的“产出”指标,但缺乏一个“投入”指标,而“高考状元”正好弥补这个缺陷,把它作为大学“人才培养”评价的“投入”指标,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教育就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对“高考状元”很感兴趣,就做了这个“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老梁:就是说,你们的大学排行榜是对“人才培养”的“进口”和“出口”进行比较。

  蔡教授:是的。如果那个学校“新生高考分数”最高,它就很可能排在最前面,如果那个学校“新生高考分数”很差,那肯定是排在后面。有的大学排行榜是用你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评价大学。大家就可以想象一下,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它反映的情况,就肯定是不正确的,不真实啊。我们呢,我们这个大学排行榜,在“人才培养”这个指标上和人家的“人才培养”指标是不一样的。

  老梁:通过这种动态考察,就能把大学真正的教学质量的水平看出来。

  老梁:那您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是不是也是对高考状元以后的一种发展有研究?

  蔡教授:我们今后对“高考状元”会做进一步的跟踪;但更多的是对“杰出校友”,如高校毕业生中杰出的“企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国资委直管中央企业、国有重点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等企业领导者,中国富豪榜上榜者,进行学历调查。用反证的方法研究“高考状元”。

  老梁:那经过你们的调查,在这些人当中,有多少高考状元?

  蔡教授:没有哪个说他是高考状元,也没有发现这些人在中学时代是很优秀的、名列前茅的,大多数都好像是还是很平淡的。我们把这个“高考状元”与“杰出校友”对照一下,就看得清清楚楚的。

  老梁:也就是说,这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教育的体制当中,对高考状元这种尖子生的培养,和在今后就业之间,还不是完全能划等号的,这里边区别很大的。

  蔡教授:对,对,这个路很漫长的。

  导视2:

  解说:哪些省份培养的高考状元最多?

  同期声:所以广东状元特别多,

  解说:状元的出现到底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的结果?

  同期声:这是一些因素的一个很完美的集合,是最佳的组合。

  据调查报告显示:“海南中学”培养的高考状元最多,高居“1999-2006中国中学高考状元排行榜”第一名,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乌鲁木齐一中、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并列第2,其中,高考状元人数3人以上的有40所中学,人数在2人以上的有81所。其中乌鲁木齐一中和海南中学培养的高考理科状元最多,海南中学和呼和浩特二中培养的高考文科状元最多。

  老梁:那大家一提到高考状元,很多人关注它,并对它会感兴趣,说中国这么大,到底哪个省出的高考状元最多,哪个城市出的最多。

  蔡教授:哪个省出的最多,这个提法不是太准确。为什么?高考状元定义是这样:每个省,按理论上来讲,只有两个,一个文科状元,一个理科状元,因为过去分文科、理科。

  老梁:对,文理科。

  蔡教授:录取新生时,分文科录取,理科录取;就是文科排队,理科排队。所以一个省,按道理讲只有两个状元,一个文科状元,一个理科状元,没有哪个省多,哪个省少,但是有一个另外的原因,广东呢,实行教育高考制度改革,高考科目是三加X。

  老梁:三加X。

  蔡教授:它基本上是每科一个状元。

  老梁:就是说,有语文状元,数学状元,英语状元。

  蔡教授:对对对,这样,所以广东状元特别多,它不是一个全国的统一的标准。

  老梁:那我们说每年一次高考,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是高考前,还是高考结束,很多地方的中学,包括一些大学,都拿高考状元说事,就说我们这个地方,今年又出了全省的高考状元,说我们这个学校又录取了某某省来的高考状元,那您觉得这个现象,对于提高高中的信誉度,大学的这种知名度有作用吗?

  蔡教授:这个是(明显)的,很(明显)的,现在不少大学排名就用高考成绩作评价指标;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还相当的多,而且好多大学,好多中学,都用这个宣传自己,这个是非常普遍。至于媒体为什么也那样,就是因为有这些背景,大家愿意宣传,所以媒体才能够得到这些资料,否则的话,它就得不到了。每一年高考录取后,北大就公布,我今年录取了多少“高考状元”,全国多少个状元。清华也公布,今年全国多少个状元,我录取多少个状元。媒体就报道,就把状元报道出来了。所以大家就根据这些报道来收集的。

  老梁:那也有一些家长朋友非常关心,就说我们现在的高考状元,更多的时候出现在一些大城市中学当中,那根据您的调查,现在来看,是不是所有的来自某一个省的高考状元,都是来自这个省的省会城市的中学呢?

  蔡教授:这个现象,现在看来,只有边远的几个省会是这样的,比如说海南。

  老梁:你说边远的几个省会。

  蔡教授:海南、新疆,还有可能这个东部的,好像黑龙江也是比较集中。

  老梁:就集中在哈尔滨、海口、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城市。

  蔡教授:一般说来是这样。但是,我们有个初步的、不是很成熟的观察。这个还不是很成熟的观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好象这种状元的分布比较分散一点。教育比较落后的地方,或者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方,状元就比较集中。

  老梁:也就说,相对来说教育不太发达的,它的资源容易集中到大城市里边去;各方面配制比较均衡的省份,可能他的教育资源就均衡起来了。

  蔡教授:这可能与省里或是地方有关。也就是说,现在我这个省或地方经济不发达,钱有限,我要把所有的钱集中在某一个学校去,使它能够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因为过去我们国家也是这样做的:全国办重点大学,各省办重点中学。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仍然这样做:把有限的钱投到某个学校,给你提供物质条件,提供师资,可以采取行政措施予以保证。这些学校为了保证生源,对分数很高的初中状元,给高额奖学金;对于想进又不不够分数的哪些学生,你想读我这个学校,我就以各种名义收你十万八万的钱,用那个钱,用那个差生的钱来补这个优等生的钱,这样所有的优秀学生就集中到它这里来了。

  老梁:那像您这么一说,是不是高考状元的出现,它是有规律可寻的,并不是偶然现象呢?

  蔡教授:一般来说,高考状元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所谓必然性,实际上就是某一个人,他本身的智商、情商、天分,和他家庭对他的教育,能够提供的学习条件,以及这个学校教师的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方法,都有关系,是这些因素的一个很完美的集合,是最佳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它就会产生状元。

  老梁:您能从对高考状元调查当中得出,就说我现在,我是个家长,我想让我孩子成为高考状元,您作为调查者来讲,就这里边有没有一些规律告诉家长。

  蔡教授:这个,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行为”的调查结果。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同一个年龄的人群当中,百分之一二是人才,天分很高的,百分之二三是傻瓜,白痴,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在智力方面各有千秋,你只要根据不同的人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都会使这些人取得大大小小的成绩。我认为高考中的状元的学习方法,对大家不会起什么作用。

  老梁:没有什么窍门。

  蔡教授:没有什么窍门。那完全是各种条件的最佳的组合。一种什么组合呢?就是你自己的基本条件,还有你家里的,或老师对你的怎么指导栽培,这是一个最佳的组合,完美的结合。你本人不错,你很努力,但家长不行,父母闹离婚,你还有心思学习吗?不行吧。你很好,学习上没有老师指导,你能学习得很好吗?你毕竟是个学生嘛,总还有人指导的,没有很优秀的老师指导你,你可能也就不行了。尽管你智商很高,情商也很高,有自学能力;但是,一个中学生,没有人指导,是不行的。

  老梁:就是高考状元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

  蔡教授:对,它是一个多方面的完美结合。是这样。

  从560名高考状元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我国高考产生的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其中女状元约占50.27%,男状元约占49.73%,已经形成了男女状元“平分天下”的局面。其中全国省市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占优势,约占全部理科状元总数的64.78%,女状元约占35.22%;全国省市文科状元中,女状元处于领先地位,约占全部文科状元总数的63%,男状元约占37%。 

  导视3:

  解说:复读生中状元的比例增多,原因何在?

  同期声:中学培养了一个状元出来了,可能这个校长就沾光了,或这个县委书记沾光了。

  解说:应届生采取复读考取状元可取吗?

  同期声:有的应届生头一年完全能考上个大学,但是他想得这个高考状元,他就再复读一年。

  老梁:那我在翻看您这份报告当中啊,您也提到了,就说以往我们高三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呢,分成应届生和复读生,那么这几年来看呢,就复读生获得高考状元的比例是逐年增加,比方2006年,这里边已经提到,有六个高考状元是复读生,那您认为这个也是高考过程当中一个高考状元出现的正常规律吗?

  蔡教授:这个,我觉得这个现象不正常。

  老梁:您认为不正常。

  蔡教授:我认为不正常。

  老梁:这是偶然现象吗?

  蔡教授:不是偶然现象,它也是必然的,为什么是必然的呢?现在,因为某一个学校,如果培养了一个状元,这个中学的校长就沾光了,甚至这个县委书记也沾光了。

  老梁:这是现实当中非常常见的情况。

  蔡教授:对,我这个学校培养的状元,被北大录取,多不错啊;不仅是这个学校,那个状元的家长,也就因为这个一下子就很荣耀了,光宗耀祖了。状元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急功近利思想支配的产物。一个高考状元是在中学阶段考了个第一,未来的路还很长,把它说得那么神乎其神,有的企业也给他奖励,地方也给他奖励,他只要考一个状元以后,不做任何事情,就得到那么多钱,他一下子名也有了,利也有了。这不是急功近利,是什么?

  老梁:得到了很多资源。

  蔡教授:所以,这个是急功近利的现象。

  老梁:您说,就是说,有的应届生头一年完全能考上个大学,但是他想得这个高考状元,他就再复读一年。

  蔡教授:他没有上北大,就不去上其它的大学,是这样的;不是北大、清华他就不去,“不要你们负担什么,我不去就是不去,我非考上北大、清华不可”。因为这些人的决心,有些学校就利用他。这样,学校利用这种人为了考上北大、清华那个目标,就对他加强培养,给他开小灶,当然这种人的表现、素质肯定要好一点。他的智商、情商是不错的。他的智商,情商不好的话,万一他考不北大、清华怎么办?所以,复读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一种做法。也有的人,我认为是正确的,他为了考某一个学校的某一个专业,他填志愿只填这个学校,只填这个专业,非这个不可,其他的什么学校都不去。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远大空调的那个总经理张劲。他就是这样的人,他考哈工大的制冷这个专业考了四年,终于如愿。

  老梁:就是一条道跑到黑。什么时候考上什么时候拉倒。

  蔡教授:但是,我想,它也有正确的一面,有正确的复读;也有为了急功近利的复读,急于出名、急于获利。一般而言,复读的动机很重要。如果是为了拜名师、考名专业,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考名校就不应该了。前者是事业心或兴趣使然,后者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与媒体过度吹捧状元、与某些地方过分激励状元、与某些企业炒作状元有关。

  调查显示,1999~2006我国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内地高校最多,有11所高校,香港地区有4所高校,另外有1名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美国的大学,有2人因高考移民和违纪处分不符合高考报名条件而落榜。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最多,有315名状元,位居第一,约占总数的56.05%,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选择清华大学读书的状元有195人,位居第二,约占总数的34.7%。选择就读复旦大学的状元有11人,位居第三名。选择就读香港科技大学状元7人,位居第四名。香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各有6名状元就读,并列第五名。

  老梁:那经过您这么一解释,我们就可以发现,高考状元不光是所在的高中学校推崇,还涉及到一个大学争夺优质生源的问题。

  蔡教授:是啊。

  老梁:那现在根据您调查来看,是不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都跑到了北大清华去了。

  蔡教授:是的。其它的大学占一小部分,不到10%;北大、清华两个学校占了90%以上。

  老梁:就是北大和清华占了高考状元上学的90%。

  蔡教授:这八年当中,它的占有率达到90%以上。

  老梁:那560人当中就有500个人到了北大和清华。

  蔡教授:对。

  老梁:那您认为这个现象正常吗?

  蔡教授:我觉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刚才我前面讲那个复读生一样的道理。还有,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都有点急功近利的思想。北大、清华不是所有的专业在全国都是最好的,为什么那么多状元要考北大、清华?

  老梁:他可能就是图这个学校的名气。

  蔡教授:是的。“我就图这个学校的名气”。或者,“我通过北大、清华好出国。”

  老梁:对。

  蔡教授:他也不是为了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就通过这两个跳板好出国,国外是看中这两个学校的。

  老梁:中国最高等的两个学府。

  导视4:

  解说:哪些专业是状元的首选?

  同期声:,第一个是经济管理类,它占了33.46%,第二个数理化基础类占16.92%,最后一个是新闻

  解说: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政策进行合理调整?

  同期声:,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就是说,国家的奖学金,奖励、鼓励那些,不光是状元,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去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专业,如医学、天文、工程类专业,特别是工程类中的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材料等专业,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专业。

  老梁:刚才您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您提到了清华的电子信息工程系,这是理科状元愿意去的地方,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文科状元愿意去的地方,那通过这两个方面呢,您是不是也能看出,他们到这个学校去,不光是为了名气,也是为了这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呢。

  蔡教授:现在,已有变化,理科状元去清华读电子的已经逐渐在减少了。

  老梁:比例在逐渐减少。

  蔡教授:已经在减少了。你看看我这个数据:2000年是9个,2001年是11个,2002年8个,2003年10个,2004年只有5个,2005年只有3个,2006年只有2个了。

  老梁:那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这样一个热门专业,状元会逐渐的减少呢。

  蔡教授:这个说明,理科状元是比较理性的。大家都学这个专业,你看前面有那么多状元在读这个专业了,你如果真的想在这个方面做出点成就的话,是可以的;否则,不可取。

  老梁:面临的竞争非常大。

  蔡教授:是的。如果不是立志需要,你就不要去赶这个浪潮。为什么那么多状元读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呢?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要人去做,为什么我不做另外的事呢?我想,这反应出一个状元的理性思考,是一种好的现象。

  老梁:那您这个调查,有没有调查出高考状元选择的热门的专业是哪些,他们不愿意选择的专业是哪些?

  蔡教授:你看这个总表,排在前十名的是什么,第一个是经济管理类,它占了33.46%,第二个数理化基础类占16.92%,最后一个是新闻。

  老梁:那其实这不仅仅是状元的选择,也是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愿意选择的专业。

  蔡教授:不错,是这样。这些人的选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现在讲的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作为国家,现在关注的专业人才不仅仅是上面这些专业人才,也不仅是这些专业。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选择专业的范围,应该结合我们国家的需要,人类科技发展的需要来选择。那些专业那么集中这些优秀学生,这个好像不太正常,是不正常的。

  老梁:那根据您的调查,这几年有没有这样的高考状元,他选择了农业、林业、水利、地址,矿业。

  蔡教授:现在没有。

  老梁:一个都没有。

  蔡教授:现在没有,我们这个调查报告里头一个都没有。

  老梁:就是这些国家特别需要人才的,相对艰苦一点的,要到基层工作的专业,一个高考状元都没有。

  蔡教授:没有。没有。

  老梁:那这个现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正常的。

  蔡教授:对,肯定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不是不培养人才,你看,各个大学都在引进人才,什么长江学者呀,黄河学者呀,芙蓉学者呀,楚天学者呀,泰山学者呀,。。。。。。那些高档次的人才,能不能引进来?根据我们对“杰出校友”中的“长江学者”调查来看,是这么一个情况:1998-2006年被遴选的1000名“长江学者”(含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下同),北大和清华这两个学校培养的“长江学者”人员数共131名,只占总数的13%。这个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学生和学校,更重要的是反射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分担一下责任。

  老梁:那您觉得这方面,哪块出现了问题?

  蔡教授:既然是这么一个情况的话,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专业,我们花了那么钱引进人才,引进的结果很不理想。这就弄不懂了。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国家的奖学金呢?奖励、鼓励那些不光是状元,还有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去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专业,如医学、天文、工程类专业,特别是工程类中的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材料等专业,我们国家所需要的专业。你到那里去,我就给你奖励。现在我们国家,比如说我现在要提高这个教师质量,就在教育部6个直属的师范院校,凡是读师范的,而且一定要到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的,就给免学费什么的,而且工作给予保证。

  老梁:就是要利用奖学金这种引导。

  蔡教授:利用国家这个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调控。建议设立“国家奖学金”引导:从国家层面上,在人才培养上要尽早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将“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重心下移至本科生层次,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优秀的高中生报考能源、交通、环保、国防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传统的基础专业。具体做法可参考长江学者评选办法,每年招生前,对外公布当年设立的“国家奖学金”高校和专业名单。不仅如此,高校等相关单位还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条件。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考状元的首选专业,高居“1999-2006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第一,数理化基础类专业居第二,生命科学类专业第三,电子信息类专业位居第四,计算机类专业居第五,位居前10名的其他的专业是法学、自动化、建筑学、外语、新闻等。统计发现,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约占总数的90%以上,较少选择对国家、民族、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基础专业,特别是中西部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亦少有状元问津,相对来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则是“门庭若市”,乃状元的不二首选。

  导视5:

  杰出人才为什么与大多数的状元无缘?

  同期声:你不能够把状元变成终身的东西来享受。

  如何正确看待高考状元?

  同期声:如果你太顺了,遇到挫折以后,他就没有办法应付。

  老梁:您提出了一个现象,令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想到,那就是通过您的调查发现现在社会上一些非常杰出的人才当中,并没有一个是来自以前的高考状元,那通过这点上来看,是不是我们现在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现在出现的这些高考状元。

  蔡教授:现在,通过我们,从我们大学排名里面那个杰出校友这个来看,其实很少发现高考状元。我们把“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其实质就是“吸引杰出中学生大学排行榜”)和“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其实质就是“培养出杰出青年教师大学排行榜”)作个比较,就感到很震惊:出现90.73%和13%这样大的反差。

  现在我们都震惊!这个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这个现象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有的记者采访时也问,你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我说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出的。

  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是高考状元高分低能吗?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师水平低吗?是状元扎堆被淹没了吗?

  根据王极盛教授多年对高考状元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多数高考状元不是高分低能的。我们认为:高考成绩高低只能反映学生接受已有知识的状况,而且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仍然是中国教育极待解决的问题。高考状元扎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慕名而来的:一是慕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名,二是慕北京的名。如果是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利益”为奋斗目标而报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话,就不会出现90.73%和13%这样大的反差。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师的水平是无庸置疑的。“是状元扎堆被淹没了”的说法又似乎太冤枉了。这就让我们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流行的顺口溜:一流的本科生毕业后出国,二流的本科生毕业后到外企,三流的本科生毕业后读硕士、博士。这里显然是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人才外流了,留学变成学留了;连用引进人才的办法也无法把他们请回来。这样惨痛的教训要牢牢记住。能否将“进口”的各类考生,变为“出口”的一流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成长为“杰出人才”是评价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的最公正标尺。鼓励高校培养出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大师级人才”是每一所大学的战略任务,务必牢记在心。

  我国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什么时候我国有一半优秀高中生不想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我国就大有希望了。

  老梁:就是实事求是。

  蔡教授:就是我们搞大学排名时,与众不同,搞了个“杰出校友”排名。没想到这个“杰出校友”里头隐藏着不少信息。这些“杰出校友”中没有发现高考状元。这是一点吧。不知大家喜不喜欢看那个体育活动,我最喜欢看那个马拉松赛。你看看那个马拉松赛,往往在开始时跑在前面的不能得冠军。

  老梁:开始领跑那个,最后不一定是冠军。

  蔡教授:领跑,五千米在前面的,或者是四千米,五千米在前面的,到了六千米七千米就不行了;那个八千米排在前面的,到了九千米可能也不行了;到了九千米,到了最后,这十几米,后面的上来了,冲上去就得了冠军。你看看就这样。

  老梁:就我们经常说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可能就这个意思。

  蔡教授:我说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出的。人家问我,你这个结论怎么样?我说,你看呢。你看看那个马拉松赛跑,对我说的这个结论就很容易接受了吧,对吧。

  老梁:那是不是我感觉还应该有这样的原因呢,就是说他当处于高考状元这样一个位置的时候,大家对他关注度很高,他对自身期望值也很高,是不是这样容易的导致他心态失衡,使他在今后的历程当中不容易达到最优秀呢。

  蔡教授:我看了很多有成就的人,他自己的体会,如果你太顺了,遇到挫折以后,他就没有办法应付,倒是你有不断的小挫折,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容易成功。这,首先你要有目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个志向,立志。最近播放的“恰同学少年”,杨昌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修养,立志嘛。我看关键就在这个立志问题上,如果你真正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国家要你去做什么,你在哪一个领域里面,一定能为人类,或者为祖国做出一些贡献。有志向的人,就会有一种好心态,摆在你前面的那点中学成绩,大学成绩,和那个志向相差很远,你自然就不会那么飘飘然了,人家再吹捧你,也不会飘飘然。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志向了,一开始得到那点荣誉,就沉醉其中。我们前面说了,考上高考状元以后的话,这个给你戴红花,那个给你奖金。一下子就像变成了神那样的人了。

  老梁:抬起来了。

  蔡教授:抬起来了,抬起来以后就下不来了,遇到挫折不能自己解决,甚至逃避现实。

  老梁:这其实也就是说,人的成功,是智商和情商的结合。你获得了高考状元,只能意味着你智商很不错,那么今后想走向成功,在情商这一方面还要加强培养。

  蔡教授:不断的磨炼,不断的总结,在挫折面前,在所有挫折面前,看你能不能克服。

  老梁:我说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但远远还不是全部。

  蔡教授:对,对。取得一点阶段成绩,你不能把它变成终身的东西来享受。如果这样,就不行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创业 富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