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周刊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物以类聚,人以“圈”分?(二)

http://edu.sina.com.cn 2000/08/01  新周刊

  “圈子”与银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圈子”们干的是上层建筑的活,当然难免在经济基础上有所考虑。

  所以,话语权虽借助“圈子”而确立,但圈子的立圈之本,表面上是“志向相投、趣味相近”,其实根本的驱动仍然是利益,这是世界范围里的惯例,只是一旦点破了就未免太伤和气了。

  说个小故事:美国某地要修个水坝,之前,当然要经过环保主义者的严格审查。万事俱备之时,当地一个鱼类爱好者协会发难了,说一种只有几英寸的小鱼可能因此而消失。有人抗辩说,这种小鱼对当地生态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就是反对者也无确切的结论;即使真的消失了,难道水坝给当地带来的综合效益还不能弥补吗?争论了许多年,水坝始终没有建成。咱们这里“圈子”们争话语权争来争去,自说自话的成分其实挺多,就像北京一度甚是繁荣的多个经济学人座谈会,言者很把自己当回事的,论实际效果距离这种档次尚远。把话语权的争夺提升到成为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的层次,最终成为某种利益的独家占有者,显然是中国的“圈子”们努力的目标。

  按行政权力分配社会资源的方式当然还存在,但在越来越多的非关键性领域,其它方式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运作的平台经常被并不恰当地称为“市场”。有人想尝尝娱乐圈生活的滋味,体验被“追星”的海洛因式的快乐;有人偏偏有分配这种资源的话语权或可以使你参与分配的“门道”。供需之间,透过通称为“炒作”的管道,实现利益双向输送,可说是势在必然。

  早些年,广州的《足球报》就有个“圈子”,栏目好像叫“京华新村”——好久没看了,不知道还在不在。总是那么几个用文学笔法写足球的,有一套自己的辩证法,特别有个叫“张路”的,很“古龙”,但也老是“古龙”。普通读者可能会质问:为什么不把写作队伍范围搞大些,“百花齐放”一下?但编辑有自己的实际考虑:适合栏目定位的作者并不多,与其冒险用别人的东西,不如就用他们的保险。至于其中的潜台词,想必应该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足球报》的经验显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小焉者,湖南的《体坛周报》短短几年间在业界声音渐响,应与它“造圈子”得力有关,写网球赛事,特别是综述、花絮的是“笨豆”。据说,里面写NBA、F1、乒乓球等等,也均有专门人士,而且被“买断”——即使你1个月什么字也不写,也会按时收到一笔类似“基本工资”的钱。而武汉著名通俗刊物《知音》营造“圈子”时的出手让习惯于30元/千字、甚至倒贴“版面费”的学者们无法平衡——1个字5毛钱意味着一篇头条文章可以够一个普通城市人生活1年;1年中发2篇头条故事,除稿费外,奉送新马泰游一次。

  现代社会里,有多元化,当然同时也有“异化”——“圈子”一旦形成,往往成为多元化的敌人。如果经常翻阅国内主要城市的报纸、尤其是生活类报纸,你会发现以“全能专家”的面目出现、时时给市民以教导的总是很少的几个人;再仔细一点,还会发现有些“专家”往往专出现在某个记者的文章中。老式传媒如此,新式媒体也不例外。打开新浪网,进入游戏栏目,“游民部落”等是长期的主笔,从大伙的感性认识说,身边的电脑游戏高手多的是,堂堂的新浪网为什么总捧出老三篇待客呢?

  当然也听到过解释,比如华东文艺新闻圈子里大家很熟悉的Z先生,每天的产稿量够两三张日报用的,想想收入惊人。但人家要订几十份报纸,配几台传真机,雇几个临时工,还要有国内几十家报纸娱乐编辑的联络图,平时得经常打长途电话互致问候联络感情。你叫他痛痛快快把“圈子”本身多元化,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传媒和“圈子”的未来

  上世纪之初,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小圈子”,合书生之力,扭转5000年中国文化的惯性,丰碑巍巍,后人仰止。但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这份当时知名度极高的现代传媒帮忙,必然大打折扣。

  今天的“圈子”比以往任何时代更知道自己对传媒的依赖,因为大众传媒并不以“圈子”的自我感觉为取舍的标准,反过来,“圈子”却要传媒宣传、体现其价值;而且,尽管大众媒体日益处于“圈子”的策划、包装之下,但它在我们的体制之下,仍然是稀缺资源。如何吸引大众传媒的视线,甚至决定了“圈子”的形象设计、组织定位和价值趋向。时下有个专门推荐中国作家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委员会,按道理,中国文学并不因为诺贝尔垂青与否,丧失或增强其价值;诺贝尔文学奖也自有其评选委员会。可诺贝尔文学奖和足球世界杯已经是国人的两大心病,搞个推荐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委员会,就跟中国足协满世界找个能把我们带进世界杯的教练一样,打招呼叫记者别来都不行的。随着李敖、巴金等被推荐,该委员会成了各媒体宠儿。

  传媒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在于它负责把经过挑选(挑选人水平高低并不重要)的信息,涂上黄油、夹上奶酪、撒上胡椒,或清蒸、或爆炒,塞进公众无底的胃口之中。所以,它们经常未经授权,便以“舆论”自居,而“舆论”是“圈子”的生命线。传媒的喜好这就往往成为“圈子”的规范,具有全国性影响和国际性辐射力的媒体,因此就像出租车司机眼中的交警。某媒体动不动宣布“封杀”,而曾经指望时间可以抹去一切的圈中“犯规”人物,史可、李春波之流,无不以投降输诚告终,是传媒霸权的生动写照。

  没有例外不成规律,也有“圈子”跟媒体的关系不那么丧失“圈格”,股评家是也!4000万股民,其实不懂股票的居多,得有人指点迷津;无股不庄的股市中,想象之中,股评家跟庄家、公司、管理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听他们的话有好处。于是,股评家几乎是卖方市场,著名股评家(什么股票一经其推荐,第二天一上来就涨停,让你买不到还不得不佩服的那种)尤其如此。媒体看在发行量、收视率的面子上,算是屈尊。

  但股评家究竟是例外。在传媒“一网打尽”的将来,“圈子”们又将在哪里找到“自我”?

  (文—桑晔)






 相关链接
物以类聚,人以“圈”分?(一)(2000/08/01/ 13:07)
来来往往圈中人(三)(2000/07/31/ 18:48)
来来往往圈中人(二)(2000/07/31/ 18:46)
来来往往圈中人(一)(2000/07/31/ 18:45)
新周刊专栏专题 
 新浪推荐
特别报道:协和式客机在巴黎上空坠毁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中韩足球对抗赛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网上学电脑学上网
新浪网勤工俭学信息留言版




新闻查询帮助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