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可以不上 书不可以不读
http://edu.sina.com.cn 2000/09/20 北京青年报
前不久,一本名叫《三重门》的小说轰动沪杭两地,热卖十万册,并在二十天内一版再版。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作奇才少年的韩寒。一奇是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三篇文章皆入选,一小时里写就的文章便得到众评委的一致赞扬,夺得一等奖。二奇是六门功课挂红灯,数理化皆不及格,甚至连语文也不及格。三奇是他决定休学,认为他已没有必要继续学习那些将来根本不会与之打交道的学科。一时教育界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上高中是为了什么?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上大学,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家长和老师在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时不止一次地这么说。可是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却常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培养一个人读书的习惯,培养一个人对学习由衷的热爱。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不论他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会随时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本领。
这位奇才少年的身上到底有哪些有价值的习惯呢?我们走进这位少年的书桌,就会看到一大摞的书:《程寅阙与中国文化》、《七辍集》,还有一般只有在大学课堂上才能看到的《西方哲学史》。有限的书名已说明这位少年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喜好,说明他所具备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正是他的同龄人--那些为了考上大学便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地去学众多自己喜欢或是不喜欢的科目的人身上所缺乏的。不是这些少年人不喜欢读书,只是把高考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这些少年的胃口:他们早已厌倦读书,却不得不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这种人即使能够考上大学,但因为缺乏读书的习惯,往往变得无所事事,把获得文凭作为自己大学生活的唯一目标却最终落入平庸者之流。
但是韩寒致命的弱点,在于过早地区分了哪些学科对自己将来有用,哪些学科对自己将来无用,这毋庸置疑对他正常的发展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大学里有很浓厚的学术气氛,也有各异的思想碰撞,如果能在里面熏陶几年,他的写作或许会更成熟。但他自己把自己放弃了。尽管我们在批评把考大学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但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也要基厚才能专尖。(秦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