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偏才少年”韩寒与标准优等生黄思路对话

http://edu.sina.com.cn 2000/11/26 05:43   北京青年报

  韩寒:十七岁,《三重门》作者,现休学在家

  黄思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福州一中学生

  陈晓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陈永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

  人物档案

  韩寒,17岁,上海淞江二中高中学生,去年,他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且是惟一一位选送作品全部入围的获奖者。然而,同是这个韩寒,因学习成绩七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其中,数、理、化三门成绩加起来不足80分。今年4月,韩寒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与此同时,其20万字长篇小说《三重门》出版,畅销几十万册。韩寒现象遂引起社会关注。

  10月初,上海复旦大学表示将考虑给予韩寒旁听资格。但遭到韩寒拒绝。他表示:“我现在过得挺好的,没必要上大学”,并指复旦有炒作之嫌。

  近日,他的第一本文集《零下一度》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但同时,这位春风得意的“偏才少年”目前又不得不为考试所困——?考驾照时交通规则笔试又不及格。

  韩寒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话题”——一个“高材留级生”引出的有关人才话题。

  眼下有一本正畅销的书叫做《三重门》,作者只有17岁,他的名字叫做韩寒。

  在韩寒这本《三重门》畅销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孩子跟韩寒一样也出了两本书,也只有17岁,那个孩子叫黄思路。但是她跟韩寒不一样的是,她还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曾是全国十佳少年,现在还是福州市学联的副主席,从三岁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在小学六年级就达到了钢琴十级。

  两个同龄人,昨夜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相遇。

  主持人:你来之前听说过韩寒吗?

  黄思路:当然听说过,一下红得发紫,对吧?

  主持人:你刚才在下面看节目时,对韩寒有什么印象?

  黄思路:看了他那个样子,比我想象好多了。我来的时候特别害怕,就跟同学说,你们就等着帮我收尸吧,怎么办呀!今天早上韩寒来的时候,介绍我跟他认识,他一看到我就笑了。我觉得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看。

  主持人:韩寒现在笑得很害羞。

  黄思路:对,我特别喜欢看他笑。然后觉得他好像都有点不像报纸上报道的那样。韩寒,这样说会不会破坏你酷的形象?

  韩寒:没关系。

  主持人:(韩寒)前面你也看了黄思路的一点书,包括我的介绍你也听了,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她特别像你《三重门》里写的那个苏姗,你觉得呢?

  韩寒:我倒是觉得她更加验证了我的观点。

  主持人:什么观点?

  韩寒:因为她的钢琴真是弹得非常好,但是你如果从小就逼着她钢琴也练,小提琴、萨克斯、吉他一起来的话,她恐怕每一样都失败。

  主持人:但是她不仅钢琴好,成绩也好,写作也好,还当过主持人,还是学生会的干部。

  韩寒:领导。

  主持人:这个好像跟你“全面发展、全面平庸”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韩寒:所以刚才我已经把这个观点否定掉了,我用我自身来否定的。每个人我觉得都能有他专的一面,这是最好的,人家最容易接受你的。

  主持人:你还没回答我那个问题,你回避了,你觉得她像不像苏姗?

  韩寒:这个我们私下交流。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两位嘉宾,现在的两个孩子都一样大,但是他们成长的经历和他们未来要走的道路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两个孩子,你们怎么看?

  陈晓明:其实这两个年轻人我都是非常喜欢的,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怎么说呢,黄思路,她可能符合我们主流社会的一种想象,就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确实她今后比较容易介入这个社会;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也反复说,像韩寒这样的特殊的或者我们叫他偏才也好、怪才也好,他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就缺乏色彩了。我们恰恰需要韩寒这样的少年,他来刺激我们的社会,不断地给我们现行的主流社会提出一种反思,或者说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尖锐的话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只有一个韩寒,但是还有一个黄思路,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丰富活力和希望所在。

  陈晓明:他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陈永明:我觉得他们两个挺有意思的。好像思路是我们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人才的一个优秀的典型,而韩寒就是信息化今后发展个性的当中一个突出的代表。

  熟人眼中的韩寒

  这个男孩文章写得太老辣了

  胡玮莳(上海萌芽杂志社编辑):当时我们萌芽杂志社联合九所著名高校搞了一个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的稿子几乎是最后一天来的。我当时看了以后感到十分震惊。再回过头去看他的报名表,我一看,哇,不得了,这个男孩子才16岁!那个文章写得太老辣了,很有钱钟书的味道。

  但当时我们编辑里面有一个不同的意见,说这个文章会不会是有人捉刀,于是我们内部就把他定为重点嫌疑对象。而他复赛没有来,按规定就没有任何资格拿奖。当时我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才的话,浪费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又给了他一次机会。

  因为他是重点嫌疑对象,一位编辑要出难题来刁难他。当时在韩寒坐的那个桌子上放了一杯水,然后他把一张纸揉一下,扔到那个杯子里面去,说:“就这个题目,你给我写。”

  韩寒的作文出来之后,大家都服了,知道这个文章不是别人代笔的,他的才能一下子就在我们那边得到了承认。

  至少他有狂的资本

  韩寒的老师:这个孩子是不同一般的,有一种少年的狂气,是年轻的、有才能的孩子。

  韩寒的同学:他有一点狂,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太严重的毛病,事实上他至少有狂的资本,这点就可以让我没有话说。我觉得韩寒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寒的同学:只不过他在有些方面比别人更有才能。

  韩寒的母亲:我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笨的。他没有计划时间,他不想要的,你再怎么说他也不会去做;他想要的,他自己会去做的,你用不着说。

  韩寒的父亲:我们家长也习惯了,最好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其实有时候,我们的话也不一定正确,他不听肯定有不听的道理。

  韩寒对话现场观众

  关于上大学

  观众:我觉得你很狂。

  韩寒:我觉得我很谦虚。

  观众:你认为学文学没必要上大学是吗?

  韩寒:对,这是我说的。

  观众:但是那个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大学重要的是有一个人文精神的熏陶。

  韩寒:对,所以说我有时候可能会去去,但是不会去那里听多少的课。

  观众:不听课倒也可能,如果你不感受它那个气氛,不生活在其中,你怎么受这个熏陶呢?

  韩寒:生活在其中未必非要有个大学录取我才能生活在其中,你平时这么进去的话,没有学生证你就这么混进去,没有人会把你治安拘留的。

  观众:你想进一个大学读书你就进去,你想出来就出来,你不觉得你有点太过分了?

  韩寒:我没觉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你觉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吗?

  观众:你必定要尊重那所大学里边的老师和校长,你想进去就进去,想出来就出来,有点过了。你现在很红,但是有点太过分了。

  主持人:如果有一个大学它破格录取你,你会去吗?

  韩寒:我不去。

  主持人:为什么?

  韩寒:资格不够,因为我还是在聊天室里聊天的嘛。

  关于学校和老师

  观众:我想问韩寒的是,你是有天赋,你能走出来,你也能出书,也有稿费,而且很多人崇拜你,但对现在崇拜你的那些同学你有什么话说?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学校受教育,还是说有天赋就跳出来?

  韩寒:我没有什么话要说,因为我觉得这个决定,不管什么决定,都是他自己本人作出的,因为我出来我没想到我要做谁的榜样,我就是做我的样子出来的,后面所有学的、效仿的,都不应该是我去担负责任的。

  观众:我想问一下韩寒同学,你不是特别讨厌学习吗?

  韩寒:我没特别讨厌学习,我特别热爱学习。但我特别讨厌在学校里面学习,因为在学校里面往往不是在学习。

  观众:韩寒是不是你有特别好的老师,有吗?你特别喜欢他?

  韩寒:你觉得我有特别好的老师,今天还会坐这儿吗?

  观众:是啊,那么就说你从小到现在就没有一位好老师吗?

  韩寒:你所谓的好是什么概念?你特别喜欢他?他有很多建议你可以听得进去?或者说他在你人生的某一个关键时刻曾经帮助过你,而你认为又非常有效?

  韩寒:没有。

  专家评说韩寒现象

  陈晓明:确实韩寒的成功我觉得是非常非常特殊,我觉得《萌芽》那位编辑小姐是做了一件非常大的好事。你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假定说她没有发现你,第二个假定说出版业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宽松度,第三个假定如果媒体不是对青年文化这么感兴趣,特别网络文化不是这么普及的话,你的成功也要打折扣。再一个假定是说,如果经济不是这么发达,家庭给中学生的钱不是那么多,学生购买力不是那么强的话,(你也不可能成功,而)这在5年前都是不可能的。

  陈永明:从我的教育观点来说,每个人身上都具备了两种力量,一种是建设力,一种是破坏力。韩寒现象是不是带有一种创新式的破坏力?

  陈晓明:还有一点我想就是,大家需要有这样一个有个性的、率直的、有反叛精神的年轻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种冲动:有时候想我就放弃了,我就不愿意去走这样一条路了,我就一个人背一个包走了。其实我们反复说韩寒,他其实是满足了人们这样一种愿望,满足人们这样一种想象。

  其实韩寒会成为一个现象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变化。如果说10年前,我们市场经济没有这么发达,出版业没有这么大的自由操作的空间,媒体没有这么大的对社会的支配力的话,那么韩寒要成为现象是非常困难的。

  我认为韩寒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教育现象。其实作为他一个个体,他不会对现存的教育制度构成什么威胁,因为大多数人都会按照现有的一种模式去发展。

  感谢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栏目的大力支持

  本期“对话”重播时间:12月2日上午9:40?10:40




 相关链接
郁秀和韩寒:“好孩子”与“坏孩子”的交锋(2000/11/23/ 10:09)
七十年代人看韩寒:你将往何处去?(2000/11/22/ 11:06)
韩寒现象批判:道不同,不相为谋!(2000/11/20/ 17:22)
网友评论:炮击自命不凡的八十年代人(2000/11/20/ 14:28)
争议韩寒:另类的出路何在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国总统大选
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
新浪招聘网站
全国男篮甲A联赛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网上学园提供各种学习电脑网络技术文章
新浪聊天室全新改版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