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多选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0:58   新浪考试

  二、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4分)

  17.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 物质运动样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物质观、运动观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选项辨析】方以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物质的本原或者构成物质的原初物。他认为形、光、声都是气的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很明显具有典型的直观性、朴素性色彩。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击为声,体现出了物质的运动的特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思想。所以答案是B.C.D.E。A是唯心主义观点,所以错误。

  【相关知识点链接】(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没有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提示与点拨】多元论思想即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又承认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最终要倒向唯心主义。考生要警惕不要陷入这个误区。

  18.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 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 先进阶级选择道路

  D.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 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答案】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历史唯物论部分。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是沿着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在先进阶级带领下创造历史的。所以答案是C、D。A、B、E都不是判断的标准。

  【相关知识点链接】(1)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规律是人们活动的规律,这都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刻性在于它透过人类史与自然史的表层相异之处,揭示出二者在深层次上的相似之处,把社会历史理解为自然历史过程,指明人类社会虽然具有和自然界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又是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这是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考查社会生活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及其本质的高度的科学概括。这一观点的意义是: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人们有可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眼光来考察社会历史;它给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客观依据,给人们以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改造社会的信心和力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固守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或者离开生产力的状况,主观任意地改变生产关系,都是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的,必定要受到惩罚。

  【提示与点拨】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并不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 道路的正确与否关键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19. 某消费者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 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 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 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 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 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答案】B.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货币的职能。

  【选项辨析】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生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而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被运用于缴纳租金、税金和发放工资等方面,越出了商品流通领域。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答案应该是B、C、E。选项A很明显是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选项D很明显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相关知识点链接】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①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②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③贮藏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加以贮藏的职能。④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生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⑤世界货币。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发挥作用。在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派生出来的。

  【提示与点拨】考生应该分析清楚货币各种职能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事例来记忆,这样效果可能更佳。

  20. 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

  A. 一种资本商品

  B. 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C. 一种独立形式的资本

  D. 采取G-G’的运动形式

  E. 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答案】A.B.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的特点。

  【选项辨析】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业、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借贷资本家在贷出货币资本时,并不放弃他对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暂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的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利用它可以获得利润。第二,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在借贷资本身上发生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借贷资本家,使用权属于职能资本家。第三,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G—G',似乎不经过任何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货币来,成为一种最具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所以答案是A、B、D。选项C是两种资本的共同点,不是特点,所以不选。选项E是错误的,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所获得利润都是平均利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知识点链接】(1)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业、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某些资本家会产生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像固定资本未更新前的折旧费、闲置待用的流动资本、尚未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累等,另一方面再生产过程中某些资本家又急需要补充货币资本,这样便产生了借贷关系,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成为借贷资本。(2)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采取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借贷资本家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得利息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但在现象形态上,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的报酬。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实质上,利息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生易选择E,本身是干扰项,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都是重中之重,所以要加强理解和记忆。

  2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

  A.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 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答案】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选项辨析】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寻找答案。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既存在少数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又有广大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村,农村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且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这就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必然要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并表现为各派军阀势力之间的混战。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和军阀之间的矛盾乃至战争,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第二,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受到大革命的影响,有过党的组织,甚至发生过工农运动高潮的地方,有着良好的群众组织基础,是革命根据地生根发展的土壤。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社会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与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必将促进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人民军队是红色政权的支柱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关键。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的正规革命军队,单靠地方性赤卫队的力量,只能对付小股地方武装的敌人,而不能对付强大的正规的反革命军队,因而便不能形成红色政权武装割据的局面。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这五点可以概括成一个根本原因,两个客观原因,两个主观原因。所以答案是D、E。选项A是根本原因,选项B、C是客观原因

  【相关知识点链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①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②“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③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提示与点拨】本题关键是看清楚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一般考生都能选对。

  22. 实现共现富裕是

  A.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E. 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答案】A.B.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

  【选项辨析】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的梦想,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践证明此这道路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他曾经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并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的优越性的表现,都是邓小平曾经说过的话,所以答案是A、B、D、E,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优胜劣汰,所以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所以C是错误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本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位置。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有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生产关系上得到体现。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提示与点拨】考生可能误选C,只要明白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经济就应该知道共同富裕和市场经济有不可能调和的地方。

  23. 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 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 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 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答案】A.B.C.D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选项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他有很多作用。只要考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记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就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A.B.C.D。选项E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我国实行这项制度不是为了融合别的民族,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的承认民族之间的差别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知识点链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制度。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提示与点拨】提醒考生对一些政治词语要有敏感性,注意记忆和积累知识点。

  24.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 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 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 国家结构的特点

  D. 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E.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答案】A.B.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选项辨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它体现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答案是A、B、E。国家结构和政权组织和政治协商会议没有太大的关系,是干扰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1)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多党制、两党制。我们的多党合作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提示与点拨】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实质上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政体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即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去反对敌人以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国体和政体必须相适应,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所以C、D是干扰项,一定切忌。

  25.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 体现了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B. 打破了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

  C. 标志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始

  D. 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E. 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

  【答案】A.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选项辨析】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开了先河。所以答案是A、D、E。选项B打破了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并不是雅尔塔体制的功劳,而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雅尔塔体制并不是两国争霸开始的标志。

  【相关知识点链接】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提示与点拨】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这段历史十分重要,只要掌握了基本历史事实此题就不会失分。

  26. 冷战后,北约加紧东扩,不断接纳新成员国。1999年接纳的正式成员国有

  A. 波兰

  B. 保加利亚

  C. 捷克

  D. 爱沙尼亚

  E. 匈牙利

  【答案】A.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

  【选项辨析】北约东扩是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又一项举措,是东欧、中亚各国对外关系的焦点,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对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一次挑衅,是以美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强了对整个欧洲政治和安全的控制权,是对俄罗斯势力的一种限制。1997年7月,北约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1999年3月波、捷、匈正式成为北约成员。

  【相关知识点链接】(1)北约成立于1949年4月4日,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护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最初的成员国是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国家。此后,北约进行了五次扩大,1952年2月,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同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7国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军事集团全国对抗。直至1991年华约解散。)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2)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苏联的解体,美国乘机调整它在欧洲的战略,提出了东扩主张。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1994年1月,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正式通过美国提出的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扩张大的计划。1997年7月,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正式决定接纳原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2002年11月2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北约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2004年3月29日,上述7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向北约正式递交了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这一组织的新成员。这是北约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至此,北约的成员国已达26个。(3)北约东扩的主要意图在于:美国要加强多欧洲的控制和影响,遏制欧洲的独立倾向,同时,将西方的势力范围东移,填补前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地带,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

  27. 1999年5月13日,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国人民要

  A. 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B.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D. 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

  E.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B.C.D.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

  【选项辨析】主要是考查我国主要领导人的发言,美国对我国驻南使馆的袭击是对我国的公然挑衅。并且造成了我方人员重大伤亡和使馆建筑的损失,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1999年5月13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鼓舞了我国人民斗志,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是1999年我国所进行的三场重大政治斗争之一,所以考生应该着重掌握。

  【相关知识点链接】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布什上台以来,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目的依然在于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28. 199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今后六年内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是

  A.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B. 德国前总理科尔

  C. 新西兰前总理穆尔

  D.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

  E. 泰国副总理素帕猜

  【答案】C.E ★★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

  【选项辨析】世界贸易组织几乎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方面。1999年7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的争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尖锐斗争,侧面上反映了南北分歧,后来采取了这种的办法,由德国前总理穆尔和泰国前总理素帕猜各任三年总干事,但是前三年由穆尔担任,这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相关知识点链接】(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1948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最初该协定只是暂时的性质,一旦国际贸易组织建立即取而代之。但国际贸易组织迟迟未成立起来,在以后的岁月里,关贸总协定就成为各国政府间的多边协定。(2)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接受了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第三,关税减让原则。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第五,透明度原则。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