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政治试卷解析(文科):材料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0:58   新浪考试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5. 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颁布《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8-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

  材料2:

  ① 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

  ② 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

 

年份

1978

1985

1988

1991

1993

农产品收购

国家定价(%)

94.4

37.0

24.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23.0

19.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0

57.8

82.7

零售商品

国家定价(%)

97.0

47.0

28.9

20.9

12.0

国家指导价(%)

 

19.0

21.8

10.3

4.0

市场调节价(%)

3.0

34.0

49.3

68.8

84.0

工业生产资料

国家定价(%)

100.0

   

36.0

12.0

国家指导价(%)

     

18.3

7.0

市场调节价(%)

     

45.7

81.0

  根据《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资料整理

  材料3:

  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年份

1952

1957

1965

1978

1988

1993

1998

GDP(亿元)

679

1068

1716

3624

14928

34634

79553

人均GDP(元)

119

168

240

379

1355

2939

6404

  ②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为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

  ③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

  ——摘自《缭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④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20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人均现金收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20年实际增长2.2倍。

  ——摘自《缭望》1999年第35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4)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

  【答案】○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2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3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与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综合题,它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经济运行方式、成果和原因。

  【要点解析】材料分析题一般考查考生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书本知识提取再现能力,综合其来难度较大,失分较多。

  本题第1问是要求从材料一种概括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材料一的材料分为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暗含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第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起步阶段是先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农村是重点,城市是试点;第二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是:全面推行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市场由试点转向深入全面改革;第三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市场化程度在提高的基础上,又大踏步前进,各项配套措施随机出台,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可以概括出改革的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

  本题第2问要求从材料二中概括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生的重大变化。材料二中有两则小材料:第一段很明显说出了我国的经济计划方式发生了变化,指令性计划大幅度减少,指导性计划相应增加;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工业指令性计划所剩无几。这说明计划逐渐减少,市场越来越发挥作用了。第二段几种产品的价格制定方面的变化:无论农产品、零售商品还是工业生产资料的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所占的比例每年冬大幅度减少,市场调节相应逐年上升,说明市场调节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联系教材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这种重大变化。

  本题第3问要求从材料三中概括出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本则材料分为三小段,第一段说的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逐年大幅度增加。说明我国的生产力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有了巨大发展和提高。第二段说的是中国的GDP与世界GDP的比率逐年上升和我国部分产品总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有了大幅的上升,甚至有的已经占据世界首位。把我国和世界相比,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迅速增强。第三段说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重大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重大改善。这样很自然的就得出了答案。

  本题第四问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原因。这个答案则在教材中,考查学生的准确再现能力,目标我们都知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于原因肯定是市场经济能够给我们带来计划经济所不能带来的实惠,市场经济能够起到计划经济不能够起到的作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来。

  【相关知识点链接】(1)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抛弃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因此,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市场机制能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使它们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具有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能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各经济主体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要点是: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可以有所不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提示与点拨】要求考生平时要注意看一些和教材有关的材料,学会把教材上的观点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学会概括和总结,这样才能准确再现教材上的内容。如果无法再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估计选择这一目标的原因就无从答起了。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教材上没有明确的答案,这要求我们把教材吃透,然后我们才能游刃有余。

  36. 以下是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世界及西言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1年

1993年

1996年

世界

1991

2327

3319

国别

美国314

美国782

美国878

 

日本307

英国255

英国446

 

法国239

法国206

德国278

 

德国237

德国153

法国265

 

英国163

日本138

日本234

五国合计

1260

1534

2101

  根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整理

  材料2:

  全球经济使得世界上所有生存有道的经济单位,都能够在需要发展时攫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东西。他们不再需要这近寻找资源,也不必再仰赖政府的正式出力,就可以获得他国的资源或敲开消费者的大门。这种情况已使传统上扮演“中介人”功能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变得无用武之地。全球市场靠自己的力量就运作得很好,因此民族国家再也不必扮演创造市场的角色。实际上,现在民族国家自己问题重重,大部分时间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绊脚石。假如情况许可,从全球角度所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案会自行流通到有需求的地方而不必受到民族国家的干预。这种现象使得民族国家的中介角色逐渐消失掉,那么谁能坐在全球会议桌前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其资格就不再是根据人工划分的国家疆界,反而是更重视他所代表的地理区单位。

  材料3:

  1999年9月21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高级官司员斯蒂格利茨对列强在就贸易自由化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方面的“虚伪”进行了抨击。他说,穷国对一种新的企图持警惕态度,即试图说服它们进一步向产品和劳务开放本国市场,它们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以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很虚伪”。斯蒂格利茨说,一个最近的实例是,美国对本土制造商惟命是从,决定动用联邦反倾销法律来抵制来自巴西、俄罗斯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钢材。还有欧盟的农产品补贴问题。

  摘自路透社日内瓦1999年9月23日电

  材料4:

  美国的普遍利益在于鼓励那些被文化冲突分裂的国家通过共同利益的沟通走向一个发展的世界。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在于确保世界如果走向一种共同的语言,那么它将是英语;世界如果趋向于建立共同的电信通讯,那么在安全和质量标准上它将以美国为标准;如果世界在电视广播和音乐上连为一体,那么节目和程序上将是美国的;如果世界要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将是适合于美国的价值观念。

  ——摘自(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

  材料5: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则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摘自 (美)《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评论《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反映的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

  (2)结合材料3评析材料2的观点。(4分)

  (3)结合材料1,分析材料4所提观点的实质及其主要原因。(2分)

  (4)结合材料5和材料1、3,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2分)

  答案:○1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2分)○2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了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也可以看出,发达国际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没消失。(2分)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作用逐渐消失,实际上否定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2分)○3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由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2分)○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定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2分)

  【命题探究】这是一道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理论。

  【要点解析】材料分析题一般考查考生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书本知识提取再现能力,综合其来难度较大,失分较多。

  本题第1问要求考生概括出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从材料意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这样几则信息: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在1991—1996年逐年增加的同时,西方大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逐年上升,并且在世界投资总额中占有极大的份额。而且美国总是在西方大国中居于首位。日本劣势明显。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占有主导地位。

  本题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三评价材料二。这种问法要求我们对每则材料的观点都要十分清楚。在材料三中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贸易自由化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方面很“虚伪”,通过美国的这个例子,它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耍“两面派”,一方面要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本国产品和劳务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力量保护国内市场。这就说明了民族国家这个主体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远远没有消失,并且一直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材料二的观点恰恰是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进一步在理论上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暴露出西方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本题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四。材料四比较容易理解,很明显作者在吹嘘美国,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等等。在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说明美国通过经济渗透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暴露出美国要称霸全球的野心。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它的这种称霸世界战略逐渐撕去了伪装,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日渐强烈。

  本题第4问要求结合材料五、一、三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材料五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难以取舍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可能经济永远陷于停顿,但是参与了全球化,可能会被发达国家制定的贸易规则所伤害。所以发展中国家只有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来,但是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被动地参与进来,要表达自己的利益,要参与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当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利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才能不断缩短全球的贫富差距,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相关知识点链接】(1)经济全球化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3)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4)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提示与点拨】本题要求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要烂熟,这样才能体会出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产生一切都要西化的错误思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发展中国家要紧紧团结在一起,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上一页] [1] [2] [3] [4] [5] [6]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