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政治试卷解析(理科):材料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 21:28   新浪考试

  五、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6.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 《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l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是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三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地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可持续发展观等知识点。

  【要点解析】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做好这类型的题目首先掌握好教材内则的东西,这样做材料题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本题第一问是要求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材料一指出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的表现,材料二指出了产生水资源问题的部分原因。根据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但是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人们由于目光短浅,破坏自然资源,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本题第二问是要求分析水资源矛盾的转化问题。材料三指出由于水资源的短缺,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发海水淡化事业,作为由于人们使用不当造成的水资源问题,这就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条件促使矛盾的转化,改善水资源问题的现状。

  本题第三问是要求分析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材料四通过张掖人的事迹很好地说明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只要人类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转变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我们就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知识点链接】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研究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促成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这是革命者的任务。否认矛盾转化,把事物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抹煞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与点拨】材料分析题切忌理论和材料不能够很完美的结合,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考生应该下功夫的切入点。

  37. 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自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 《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摘自 《世界经济》1999年第8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

  ——摘自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点和共存的目的。

  ——摘自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3分)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4分)

  【答案】(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美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3)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及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要点解析】本题所提供的三个问题,分为两种类型。第1、2两个问题,答案要点在材料1、2中已有提示,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第三问每一句都包含着所问的“我国面对着全球化的基本对策”的信息量,联系相关方面的政策及其课本的有关知识,我们就可得出正确答案,“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推动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过程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①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这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②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投资外象化现象日益凸现。这有助于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③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前进。这有助于推动各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改革贸易和金融体制,在国际市场中取胜。④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消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②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率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③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④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贫穷化。

  中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机遇与挑战同在。经济全球化具有技术扩散效应、示范效应、学习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应为我们所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较成熟的一般制造业向外发展和引进成熟的先进技术;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发达国家的低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我国有广阔的市场而且需求结构、层次不断提升。这些都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提示与点拨】考生在答此题时,一定要在认真阅读材料之前必需仔细看清题目中的限制答题范围,如本题开始的“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搞清限定的范围,答题时就不会出现“背题”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