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二是培养机制改革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的微观基础。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调控,包括对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的调控。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即成为政府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国家对规模、质量、结构的各项调控和管理措施往往不能完全达到理想效果,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微观基础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国家对研究生规模的调控,往往遇到学校和导师“保规模、争指标”的扩张压力,虽然这与国家的资源配置政策有一定关系,但传统机制下导师招收研究生“利”大“责”轻、“利责失衡”,加之缺乏一种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导师脱离科研实际多争招生指标,也是产生上述规模扩张压力的重要原因。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形成一个进一步强化导师责任和“科研需求决定招生需求”的新机制,就使国家规模调控具有了一个理性、有效的微观基础。
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也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目录的管理、学位授权点审核、招生计划配置等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诸如专家评议、限额控制、分数线控制等措施,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但一个学科需不需要招收培养研究生、需要招收多少研究生,不论在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在学校的微观层面,都是一个争论不息的敏感话题,其结果往往是增加容易减少难,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学校这个微观层面,缺乏一个理性、有效的调整机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缺乏微观基础而难以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培养机制改革为学校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一主一辅”两个调节手段相配合的调整机制。在这两个调节手段中,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决定其研究生培养规模是主要调控手段,学校根据学科发展战略需要对某些特殊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采取倾斜扶持是辅助调控手段。
由于强调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新的培养机制有效调节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现有培养规模中的其余部分,以及现有培养能力的剩余部分,将逐步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研需求较小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甚至可能将其主要培养能力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