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马哲知识点详解:认识的现实基础(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9日 10:23   万学海文

  1、认识主体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或者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体,专门的认识活动尚未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直接就是实践主体。在认识活动特别是科学认识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 认识主体也仍然以整个社会的实践主体为基础。没有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就失去了生存基础 、认识课题和认识条件,也就不成其为认识主体。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认识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认识结构才可能进行认识活动,认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等方面,它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或模式。人的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在原有的认识模式上去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也就会出现差异。同时,认识主体的其他精神素质,即情感和意志,以及信念、理想、习惯、本能等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认识也有重大作用,处在逆境的人的认识与处在顺境的人的认识会出现不同的认识结果。这些心理素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起着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等等作用。这就是说,认识主体往往自觉或不完全自觉地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认识客体、解释客体,使对客体的理解带上认识主体的烙印,从而使得对同一对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由主体的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造成的。不仅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会有差异,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不同的自身状态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会有不同。这些都表明,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构成了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因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所以认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联系和交往能力上,而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则集中体现在交流的范围和能力上。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进行联系和交流,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信息的交流是在瞬间完成的

  2、认识客体

  所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物质世界中哪些事物能成为认识的客体,什么时候能成为认识的客体,决定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水平。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因为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只在于从观念上再现客体,或者为实践结果设定理想模型,因而对认识客体的改造只是一种观念的改造。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过程就是将客观对象(客体)转化为观念,而这些观念才是认识活动操作的直接对象。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也需要从多方面实际地变革认识客体,但实际变革的直接目的仍然在于观念的改造。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随着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原先没有发现的认识客体会不断加入到人的认识领域中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更是空前地扩张了认识客体的范围。客观事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转化为认识的客体,还在于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而无论何种事物,又总是包含着无限多的属性或方面。就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都能够为人所认识;而就现实性来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又总是历史的、有限的,主体对它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也是在实践基础逐渐发展的,原始人只凭着简单的语言,粗糙的工具进行认识,可以说他们没有专门的认识工具,实践的手段同时也是认识工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认识活动的独立化,从实践手段中逐渐分化出专门进行认识活动的工具,而在现代则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

  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3)知识拓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知识点掌握

  1)方法掌握:

  ①理解方法: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理解

  ②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

  例题讲解

  2006年单选题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 【答案】A

  1)难度系数:★

  2)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3)相关知识点链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体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容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因此,主体人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地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人的认识。

  4)题干分析

  这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选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形象化地阐述了认识的本质。分析题干将前后两句话合起来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A项)。

  5)选项辨析

  会欣赏音乐,这是人的认识实践过程,“激起人的音乐感”,从而表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故正确选项是A项。实践在人的认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故B项错误。分析题干所阐述的例子:“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是说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是说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人对客体的作用。人的大脑和感官等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对人的认识能力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而是由实践决定的,故C项不兑。D项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事物是客观的,不会因人的感觉的存在而存在。

  6)解题技巧

  直接选择法或排除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