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考研政治全程热门预测三十题(1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 13:39   新东方在线

  二十八、中美关系

  1.奥巴马政府接收了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和华尔街金融危机两大政治遗产,并且面对着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新情况,中美关系在经贸合作、国际反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共同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等新的合作基础上,在终结单边主义奉行“多边合作伙伴外交”、“巧实力外交”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美关系开始走出了“对抗—缓和—再对抗—再缓和”的怪圈,奥巴马政府上任伊始,就有人提出“G2”构想,美国政府也把小布什时期的“经济战略对话机制”提升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新高度,奥巴马成为执政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首个美国总统。把中国作为中美以至一系列重大世界问题的“非盟友战略对话”国家,并且提出中美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关系,要求共同促进“全面的积极的合作的中美关系”;是“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在应对金融危机,开展气候外交、倡导新能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比较重大的战略互助和合作,出现了走向两国“霸权/挑战”关系的窠臼。

  2.一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遵守这个体系的游戏规则,与美国及其体系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中美双方不只是利益相关者,而且是建设性合作关系,有竞争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是建设性合作中的竞争关系。

  3.胡锦涛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提出五点重要主张:

  (1)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2)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和其他各级别对话磋商。

  (3)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4)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5)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4.所谓G2“中美国”,原意是指当今世界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的中国制造产品供美国消费,美国印制美元以发行美国国债及其他债券的形式换取中国财富的利益共同体,以及这个利益共同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即中国以产品制造及其巨量的资源消耗,美国以高水平的国内消费及其外贸逆差、财政赤字共同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成为美国主导全球经济体系和中美利益共同体中的合作者、被驯服者。

  对于国际上G2的议论,中国领导人始终保持低调,中国愿意加强与美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合作,同舟共济,共度时艰,但是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民主化的立场不动摇。中国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始终主张的是从整体上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不当头,不搞霸权,对“两国集团”不感兴趣。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民主化,反对由一二个大国决定世界重大问题,操纵中小国家命运;不搞大国集团,更不搞“合作霸权”。中国代表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主张和根本利益,对争取本国的世界领导权以至大国霸权并不热心。

  二十九、欧盟一体化与中欧关系

  1.一方面,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西欧各国人民对本国政府的经济和改革政策不满意,迁怒于欧盟宪法;另一方面,西欧各国人民对欧盟迅速扩大影响本国的工作岗位、生活水平和社会秩序不满,对欧盟现状不满,所以否决了欧盟宪法,使欧盟发展进入了一段艰难的调整期。

  2.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

  (2)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3)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使欧美国家能够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最大限度地寻找一种利益均衡。

  3.欧盟一体化的实质是西欧至整个欧洲各国联合自强、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是使整个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欧洲成为世界重要一极并在世界大国舞台上继续发挥重要大国的作用,有利于维护欧洲各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制约和抗衡美国单极霸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4.2009年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结束了该国自1966年以来仅保有政治成员身份而与北约“半脱离”的状态。

  1966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将军担心美国对北约的控制有损法国军事独立性,宣布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

  总理菲永发表讲话说,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只是外交政策的一个“调整”,不牵涉法国外交战略改变,法国也不会因此而成为美国的“附庸”。

  值得注意的是,萨科齐在阐述关于全面回归北约的主张时强调了四点:一是法国政府坚持戴高乐总统的独立核威慑原则,法国的核力量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指令;二是法国虽然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但是对其军队调动和是否参与某项军事使命依然拥有自主决定权;三是法国回归北约的先决条件是美国认可独立的欧洲防务建设;四是法国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法国完全听命于美国,而是一个“独立的盟友”。

  5.一方面,中国与欧盟没有领土争端,不存在严重历史问题。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都强调和平发展,不存在根本的世界战略冲突。因此,在发达国家中,西欧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比较积极,比较开明,中欧关系基本上没有出现严重挫折;另一方面,欧盟又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和失落感,担心中国和平崛起影响西方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和出现不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因此,欧洲往往与美国一起企图以“人权”为借口打压中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以西方价值观改造中国,逼使中国接受西方主导的国际旧秩序;企图以新贸易保护主义挫折中国的经济发展,遏制中国的强劲发展,企图以各种“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对冲和抵消中国和平崛起的巨大影响,保持西方价值观的世界独霸地位;在美国和日本的牵制下,继续维持对中国的“军售技术限制”,继续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等等。

  6.矛盾:任何地区合作都具有排他性,对集团以外的国家采取不平等待遇,采取歧视的政策,在这个意义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区域集团都是在集团内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政策,在本质上是和经济全球化一致的。

  当今世界,地区合作组织之间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从而使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组织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阶梯,表现为地区合作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

  三十、中国推动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4月22日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在2005年7月1日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15日,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此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妨碍和威胁其他任何国家。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之福而非冲突之患。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用八个字来描述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第一,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

  第二,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第三,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第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种文明只有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才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