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外地民工子女,随着父辈来到上海。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除部分在公办学校借读外,大多数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如何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越来越为社会关注。
新学年开学之际,浦东新区政府实施“关、停、并、转、留”等措施,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规范管理:凡不符合办学条件、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办学点,坚决取缔撤销;尽力让 民工子弟到公办中小学借读,如仍不能满足就学需要的,一个乡镇允许设置一至两所简易学校,并要确保安全和教育质量。
据悉,其他区县目前也在采取措施,积极兴办新的“希望工程”。
数量惊人无“名分”
本市现有民工子弟学校519所,在校学生12万余名,教职工约5000人。
这些由外来流动人口主办的学校,除黄浦、静安和卢湾三区外,几乎遍及全上海,且大都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市郊平均每个区县有43所,最高的达110所,平均每校有学生224名;中心城区平均每个区有13所,平均每校有学生313名,最高达1300名。
在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口(无本市暂住证、务工证的外来人口)子女,目前约10%在接受学前教育,86.1%为小学生,其他是初中生。每学期的收费,市区500元至900元,郊区在200元至500元之间。
在这519所民工子弟学校中,只有124所既经流出地有关部门同意,又在本市教育部门备了案,其他大都无合法“名分”,只经流出地有关部门同意,而未在本市备案。流出地出具的资质证明也不正规,有的是“社会力量管理办”同意的,有的是乡镇义务教育办批准的,有的则盖了外地政府驻沪办的大印。
硬件差劲无师资
走进某区一民工子弟学校,几乎找不到学校的“感觉”:20多平方米的“教室”,光线昏暗,连窗户都没有,却挤着七八十名学生在上课。
这是现有民工子弟学校的“通病”。学校主办者廉价租借民居、闲置厂房、破旧仓库等作教室,环境很差,有的甚至与垃圾场比邻。80%左右的学校没有操场,其他活动设施更无从谈起。学校卫生状况尤让人担忧:学生餐具不经严格消毒,饮用水也未经处理,一旦引发群体食物中毒和传染性疾病,后果严重。
消防和交通安全隐患多多。不少学校的教室电线老化,厨房里液化气和煤炉混用。有的学校为了扩大生源,实行跨地区招收,而接送学生用的班车,大都是几乎报废的旧车。近日,某区交巡警接连查处多起民工子弟学校班车超载事件,其中一辆19座中巴,竟“塞”了84名小学生。
硬件差劲,软件更让人担忧:创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人员,少数曾在家乡当过教师,大部分是从工程项目承包者、小商小贩、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职业“转岗”,“半路出家”办教育,既无资质,又少有人正在“充电”深造。虽然其中不乏为家乡子弟谋“将来”的耕耘者,但也有不少人将办学当作自己赚钱获利的一条“捷径”。如有个“校长”先以“义务教育”的名义,在浦东、闵行、宝山等地区一口气办了十多所民工子弟“学校”,转眼间又将这些“学校”连生源一起转让,从中获得百万元收益。
由于缺少规范管理,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需具备什么条件、学校应开什么课程、教学质量该达到什么水准……皆由办学者自定。而老师大多数是其乡里的亲戚、朋友,且大都没任职资格,缺乏教学经历,甚至连小学文化程度者也站上了课堂的讲台。
上海正作不懈努力
法律赋予了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很多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将是城市里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移民”,重视他们的教育,有利于上海人口素质的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近年来上海已作了不少努力。
1998年8月,市教委与市公安局颁布了《上海市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妥善解决和处理他们的就学问题,并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近几年,各区县众多公办学校,在资金、师资、校舍和场地较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吸纳符合条件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在中小学借读的已达9.65万人。不久前,市教委、市青保委、市消防总队会同各区县教育局,分别对民工学校的消防安全、卫生与预防接种工作、交通车辆、校舍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检查,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
然而,由于缺少暂住证、务工证、孩子出生证等借读条件,加之同乡情结、生活习惯相近,以及收费较低等原因,到民工子弟学校就学的人数,近年仍不断上升。
许多专业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加紧对现有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审核,达标的,予以正“名”;不合标准的,则坚决取缔。完善“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教学质量标准,以及办学者和师资的资格要求。
据悉,浦东新区日前成立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管理领导小组”,对民工子弟学校的设校条件、审办手续等,已作详细规定。在整治办学不规范、安全隐患严重学校的同时,新区政府将对有一定规模、安全相对有保障、经整治后能基本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给予诸多支持,如提供空置的村校校舍,动员退休教师去这些学校任教或当办学顾问,赠送公办学校富余的电脑、电风扇、课桌椅等。新区还准备委托教育中介评估机构,对有关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资质、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管,最终发放“通行证”,使其发展成为合法的民办学校。
更让人欣喜的是,借鉴浦东新区的经验,其他区县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促进办学。可以相信,十余万名外来孩子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已不会遥远!(本报记者缪毅容、董宁)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