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套旧房办起外来工子弟学校
汕头市内有数十间“外来工子弟学校”,尽管简陋、不规范,但解决了外来工子女的读书问题,教育部门只能默认其存在……
四周杂草丛生的几幢破旧楼房里,昏暗狭窄的楼梯左右各有一间房子,稍加粉刷,摆 上桌椅,就成了孩子们的课室了。没有操场,没有花园,下了课,好动的孩子蹦蹦跳跳地冲出教室,可他们却只能在附近一处不足100平方米的空地上嬉戏打闹。这是新学期开学几天来,记者在汕头市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亲眼目睹的镜头。
据汕头市和龙湖区教育局的同志说,这样的学校在汕头有几十家,都是没有审批的,这些学校一般都坐落在陈厝合、南墩这些外来工聚居地或城乡结合部,学生都是外省来汕打工的民工子女。
诞生:应时应运
每年都有大量外省民工来汕头打工。打工者在解决自身生存问题之后,把子女从老家接过来。一个问题产生: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河南籍打工者陈先生说,“如果送入当地学校,困难!”教育部门说,外来工子女的户口一般都在原籍,若想入读本地小学,需办证件繁多庞杂,由于他们是计划外生源,按规定必须收取额外的费用,高昂的学费也让家长望而止步。而对本地小学来说,解决本地生源的入读问题已是力不从心了。于是入学简易、学费低廉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现状:良莠不齐
现在的“龙湖区希望小学”,是汕头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在陈厝合村一片杂乱的出租商住房中,墙上的红布标语表明这是一所学校。看外表,它和其他住宅楼没什么区别,记者采访当日,一楼大门内有几个人正在墙上画宣传画。
谈到办学的艰辛,李校长感慨良多,1998年创办时没校舍、没资金、没教师,一大堆困难横在面前,第一学期只有30多个学生和两三个老师,经过多方努力和龙湖区教育局帮助,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今年在校生已达到800多人,共15个班,学生、老师也来自多个省份,校名由原来地域性很强的“河南小学”改为“外来工希望小学”,最近又改为“龙湖区希望小学”。
现在学校拥有一幢七层高的教学楼和一幢六层高的宿舍楼,学校为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投影机。学校收费视学生的年级而定,但最多不超过480元(以学期计)。另外,学校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伙食和住宿,每月伙食费50元,住宿费100元。新学期开学,这所外来工子弟学校改用与汕头当地学校一样的新教材,实现与当地学校的教学接轨。
像“龙湖希望小学”这样的条件,在外来工学校中还算是相当好的。相比之下,位于汕头市金园区南墩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环境就不容乐观了,这是一所仅有三幢相连楼房的“麻雀”学校。拥挤的房子,仅有一道狭小的楼梯可供出入,课桌是唯一可以表明学校身份的东西。
存在:有合理性
据了解,南墩“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自许多省份,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都比较一般,因此,学校采取灵活的收费制度,即缓交,少交,乃至免交。据该校老师介绍,学校里有两个分别来自安徽和江西的孩子。他们的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他们只得选择辍学,学校校长追到学生家里。“钱,可以缓交,孩子必须上学。”在校长的努力下,两个孩子才得以回到学校。
按照有关规定,办学校是要通过一系列审批的,汕头市现有的数十家“外来工子弟学校”,因为办学条件不符合《广东省基础教育民办学校管理规定》,没有一家是通过审批的。
但毫无疑问,像上述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存在,解决了“入学难”这个长期以来困扰着外来工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的难题。
因此,教育部门默认了它们的存在。外来工学校以其独特的优势接纳了数量巨大的学生。
问题:安全隐患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学校的安全措施尚待完善,安全系数低。学校场地先天不足,学校处在出租屋的包围之中,这些出租屋除了楼梯外,再也没有别的消防通道,也缺乏必要的消防措施。“希望小学”
为改变这种情况,专门架设了一条外楼梯,并在楼梯上加护栏,放学时,每个楼梯口都有一名老师看守,防止学生发生意外。尽管如此,商品住房那狭窄的楼梯和改造后不规范的布局,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外来工子弟学校,“安全”是永恒的话题,由于设施的简陋、不规范,加上周边环境的杂乱,于是教育部门始终不放心发放许可证,但这种学校似乎目前又不可少,这是有关部门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本报记者易建成 实习生吴耿 陈晓莹摄影报道)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