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时,我是属于被老师偶尔记起的阶层,所以与老师接触不多,仅仅是有问题同学不能回答时才会想到老师。到了高中,人变大胆了,成绩还不错,有勇气和老师大聊特聊。
因为在高中,老师比较喜欢把学生当朋友,朋友之间的交谈显然不会很拘束了。我和我高三的老师都能聊。先说说语文老师吧。他把我班全体同学当成他的朋友,有几节课都是他表白心迹的精彩讲演。他倾诉他的lovestory,到后来把家底都向我们透露了。他喜欢把同学请到办公室去座谈,一次一个。要不就是分析卷子,提出平常学习建议;要不就是表扬进步,然后提出新的期望;要不就是随便聊……
我是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进他的办公室。我是最让他头痛的学生。他说:“你其他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为什么语文总在十几,几十,甚至一百多打转。这是不正常的。你语文不好肯定不是智力问题,为什么总上不去。”我的回答是:“我不喜欢语文的考试形式。”他说:“我也不喜欢,但这不是你喜欢不喜欢能改变的。我也不喜欢教书,但我还是很尽责,人要分清轻重。是你的前途重要还是你的意愿重要?你现在处于这个教育体制下,就得按它的规则来。等你出去后,就可以按你的意愿了。你要现实一点,认清你现在的任务和责任是什么。明白吗?我要把你这孤魂野鬼拉到正确的轨道上。”“好好去研究一下历届高考题,找找规律,有些人语文功底并不好但能取得高分就是因为他们摸透了这些规律和解题技巧。你的功底不错,为什么不试试?你现在要做个功利主义者,为考试做考试的准备。考试制度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生命力能维持这么久,就说明有它存在的理由。至少目前为止没有比考试更适合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它是相对比较公正的。”“你的作文为什么总上不去?你还没有把握考场作文的要求和精髓。它的要求我想你是很明确的。为什么总是按自己的意思想当然?那些范文你有什么看法?……”
他总在把我培养成一个厉害的考试工具,而我违心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成工具再变回人。我和他经常在课堂上争起来。我的观点总是会不同,一争起来就没完没了。我们都想说服对方,争到激烈处我还会忍不住拍桌子。他的课很多次因为这样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到后来他以一句“有持异议者可到办公室与我商量”结束,那时我已经不想去了。
在这里,其实一个矛盾已经很明显。就是学习究竟是因为兴趣,还是迫于局势?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因为有兴趣而学习的。我喜欢学习,因为在学习中我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找到触动灵魂深处的天籁之音,感觉到一种超然与忘我。一直以来我都用心灵在和书对话,与文字与符号在交流。当我看到“笑”时,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自己所看过的“微笑”、“大笑”、“傻笑”、“偷偷地笑”等,联想起一个又一个温馨的画面,我的心便会会心一笑,笑足了,就有精神继续学习了。当我在做数学题时,我把那些文字性语言用数学符号表达,把步骤一步一步地写下来,思维清新就像流水,像画画,颇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一泻千里。醉心于数字和符号的天地,在眼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了生命,跳跃着,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数学使我们周围的各种图形都那么具有科学原理。其实,无论什么原理都来自于生活,只要把所学与生活联系,就会发现学习的趣味所在。我喜欢那种心灵交汇的感觉,超越自我,不停地充电,聚集能量。
然而,语文老师的话也不无道理。以前我是凭爱好和兴趣学习,所以一碰上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就决定放弃。比如物理。在高二分文理科时,我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和其他人一样,对文总是比较不屑。但学了一个月后,我发现我没有时间去看我所喜爱的英语和数学,成天在物理和化学的分析计算中度过。而此时我害怕和厌恶物理的情绪从记忆里爬了出来,再度控制我的心。同时,一些老师也在劝我读文。经过一个不眠之夜,我选择了我更感兴趣的文科。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心灵深处,我向来如此认为。
在听过语文老师的话后,我意识到学习的动力还包括现实的压力。在局势所迫时,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就如我高三的语文。在一颗功利心的驱动下我老老实实地做了一个虚伪的考试工具,安安分分地去找寻规律,去投机取巧,到后来,有几次蹿到第一。语文老师说:“你不是很有潜力吗?好好利用。”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我为什么不能委屈自己做一年的考试工具?从此,我认识到,要长久地学习就要打心眼里感兴趣,而短期的现实的学习也可以屈从外界,咬咬牙,挺过去。两种都是我们学习的原因,只不过目标不同。(宋婷)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