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省内某名校邀我座谈,座内有一情意相洽之大学同窗,于是言虽分宾主,意却似脚踩西瓜皮,辞不达意,又题为“炼状元术”,实在惶恐,笔录于下,求正于海内方家。
问:晏老师,祝贺您的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一定与您的悉心教育分不开。恕我冒昧地提个问题,我校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议论说“状元”是“撞”出来的,不知您是怎样理解的?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我也曾经很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直到我的学生连续三年高考“撞”中“状元”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这句话的简单化。就我个人体会,“撞”“状元”还是得讲究一些“撞”的方法和技巧的,这样才可以提高“撞”中“状元”的概率。当然这方法和技巧,起码应当包括学科组织管理,老师辅导点拨和学生学习领悟三方面内容。
问:你所说的“撞”的方法和技巧,在你的教学中具体有些什么内容呢?
答:对学生的高考辅导点拨,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与同学取得感情的沟通、思想的一致,这大概就是兵法上说的“上下一心”吧。所谓感情的沟通就是主动接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神”性。现在的高三学生平均年龄小了,但是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许多方面表现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得多。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妨把他们看成大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反过来,他们也会更加尊重我们,理解我们。比如说,我有时在班上读自己的书信、日记,谈自己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甚至讲自己的lovestory,以心换心。学生们在课内在课外也乐于接近我了。
有一次在学校小商店偶遇宋婷,她竟然杀富济贫,要我请客,我痛在心里,爽在嘴上:“点!”她在柜台前指点江山,大大满足了一番小女孩的馋嘴贪心。伺后,一脸的自信,进言:“老师,你得趁现在尚有几分姿色,成个家!等到年长色衰可就……”(绝对原话!)“你得对你的老师有信心,即便过个三年五载,回头率还是下不来!”“哼,臭美!”模仿她的语气一问一答,我心中还是暗暗称奇:“好个宋婷,还真敢说!”
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的教学奠定了牢固的情感基础。
问:那么,思想的一致呢?
答: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与我一同正视高考、思索高考。当代中国,“素质教育”、“减负”的最坚决的支持者莫过于高三的师生,应试的压力太大了!没日没夜地阅读、思考、练习,没完没了的考试、批改、讲评,没头没脑的排队、排队、再排队,身体累,心理更累!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我们是游戏者,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时候,我着重谈的是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使他们清楚高考是现代中国社会公正、公平、公开选拔人才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好方式,使他们在感情上接纳高考,并辅以历届同学例子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大谈高考,给他们定坐标,促使他们定下高远的目标。比如,我把全省文、理科总分前十名考生的语文成绩告诉他们(近几年都在120分以上),主要是让宋婷等几个“尖子生”明确自己的语文成绩目标。介绍北大等几所著名院校的人才群体和巨大影响,而向宋婷着重介绍的就是北大。为使介绍更具真实感,我挑选一些北大人的精彩文章在班上念,激发宋婷等同学的强烈向往之心,使她从内心产生非北大莫属的强烈意识,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问:为什么不选择复旦、人大或别的什么大学呢?中国优秀的大学并不仅仅是北大呀!
答:没错,但是,毕竟北大每年都录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文科状元,我要让“尖子”生瞄准这样的更具有激励作用的院校。天份高的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的、具有诱惑力的目标,笼统的,或者多个有梯度的目标往往会诱发他们的惰性,巨鹿之战首先成功在破釜沉舟啊!
问:你是怎样指导宋婷的语文应考复习呢?
答:我的课比较喜欢谈方法,讲规律。方法就是读书方法、复习方法、解题方法,规律就是命题思想和命题规律。强调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领会、把握其命题的核心,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每个知识点的复习,都是先讲析《考试说明》的表述与要求,接着讲近几年考查该知识点的高考题型、题量、赋分、命题角度,再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然后才是一些精选的巩固性练习。现在回头来看,我的课常常倾向适合基础较扎实、爱动脑子、悟性较高的学生,往往在腾飞九天、玄之又玄时,猛见那些基础略差的学生一脸茫然时,才幡然醒悟……
问:在对宋婷的辅导中,你是怎样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
答:对尖子生的教育,重要的是基本方法的指导,高质量学习材料的提供,以及帮助其确定高远的目标。但这一切的实施又要注意隐蔽一些,尽量不要把他们与其他同学隔离开,因为他们还是需要在集体中成长的。在高考的所有科目中,语文恐怕是处境最尴尬的。学生语文成绩稳定最难、提高最慢。宋婷的五科中语文最薄弱,其他四科单科考试成绩在年级总是稳定在前几名,而语文经常是几十名,甚至上百名。高三上学期,我曾经单独找到她,对她说:“宋婷,如果你高考语文能上一百二十分,进北大绝对没问题!”以此督促她在薄弱环节加大精力投入。我们班有个女孩文笔很好,语言老到,但作文总是不合应试文章规范。为了导向应试,在范文选用时,我只好割爱。宋婷很喜欢那女孩的文章,见我没念,愤愤不平,站起抗议。我只是说:“高考中作文不是我改!”示意她坐下。她坐下了,我继续边讲课边用余光扫视,发现她不平之色未退,在刚坐下那会儿还自言自语,嘟嘟囔囔。下课后,我找到宋婷,对她说:“高考就是高考,它有它的规律,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就是一道门槛,你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跨过去,而不是讨论门槛合不合你的意愿。高考既然是选拔性考试,我们的应考复习就带有寻找‘敲门砖’的意思,应试学习就是在规则中寻找自由。”从此以后,她就更专注于考试技巧和命题规律的分析思考。对“尖子生”的指导,繁琐的讲解是有害无益的,但是在关键性原则性问题上一定要讲通讲透,因为“尖子生”往往是自主性强的人,他们不会轻易信服一个观点。
问:宋婷有考得很差的时候吗?
答:有。一次她的语文客观题只考了二十来分,空前!
问:你怎么办?
答:这分数当然让我吃惊,但我冷静一想,这个分数对她触动一定会很大,如果我再找她谈,无形中给了她更大的压力。对于她这种悟性高、求胜心强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该施压,而应该让她自己反省、调整好。于是,我装得若无其事,她也未向我提起,隔了些日子,她的语文成绩果然回升了。换了另外一个人考成这样,我准得找他来分析原因,督促提高,这也算是因材施教吧。问:你们给宋婷定过省“状元”的目标吗?
答:我们有这个想法,但绝对没有对宋婷本人讲过。我在南昌开会时和我们几个大学同学谈到宋婷可能中“状元”,他们普遍抱一种怀疑态度,省“状元”是“撞”来的嘛!但当宋婷的面,我们五个任课老师从不谈省“状元”的事,但北大是必须对她大谈特谈的。高考前,为了给她减点压,我甚至开玩笑:“宋婷,北大早就有你一个位子了,高考对你只是履行一个手续而已。”这是有意识给她做心理调整。
问:你前面提到,“状元”的产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合力的结果,现在能否请您谈谈贵校管理的特点?
答:在公开场合谈应试,实在有点儿理不直,气不壮,真想来一句“天凉好个秋”,现在就算聊天吧,随便扯扯。
我们的学校建校只有二十八年,但形成了一套比较良好的应试运行机制,教师的教学成绩考核评估非常严格,并能在赏罚、升迁等方面得到有效体现。总而言之,教风大盛,引来学生学风浓厚,我们学校高考在全市是有名的,在全省也有一定影响,“状元”仅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普通中学要生存,要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肯定,不在应试方面有所作为是行不通、站不稳的,尤其是我们这个内地的偏僻小县,经济落后,孩子不读书,简直就没法改变命运,于是考大学就成了社会强烈需求。我们的中学加强应试研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是一种现实的、无奈的选择。即使老师想减负,在竞争环境中的孩子也会不答应的。我前面讲过,高三的师生最渴求减负,最渴求实行素质教育,但我们只是游戏参与者,无权无力制订游戏规则。多年在高三跌打滚爬,我是深有体会的。这点,相信在座的任何一位同仁都有一肚子苦水,可以倒上三天三夜,就此打住吧。
问:老同学,是不是“撞经”有所保留呀?
答:哪里,哪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何来诀窍呢?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取得好成绩,缺了任何一环都是不行的。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科学的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等。在高三复习中,化大力气对高考进行研究,有的放矢,苦干加巧干,自然会事半功倍,考试中福星高照的。(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 晏国新)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