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搬到本部来的喧嚣的日子里,我总时不时在梦里回到之江。也许正如海的女儿永远怀念大海一样,我也怀念着之江的那个园子。许多碎片一样的往事一幕幕重新组合,像不断切换的电影镜头在我面前闪过,驰骋的思绪似乎载着我又飞回了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钟楼与草坪
第一次漫步于之江校园便在钟楼前伫立了好久,也正是它,一下子拉近了我与这个城市、这个校园的距离。因为在遥远的故乡也有这样一座红砖绿瓦的、古色古香的钟楼,每天早晨7点整,我总会驻足其下,倾听那悠扬而深沉的钟声,那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先哲的声音。但之江钟楼上的钟饱经风霜雨露早已不能鸣了,可我还是常常幻想,常常倾听,或多或少总能找到一点故乡的味道。钟楼与草坪是完美的互补:砖红与青绿,突兀与平坦竟是那样和谐。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草坪成了我情有独钟的休闲地。暖春的中午,抛开烦琐的积分、矩阵,捧上一本心爱的《秋雨散文》,沐着“吹面不寒杨柳风”,嗅着泥土新草的芬芳,去书中寻那阳关的沙堆风雪石城,寻那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初秋的傍晚,放下沉甸甸的书包,漫步在落日映照的草坪与钟楼间,对着天边那片燃烧的晚霞轻轻哼着WESTLIFE的那首《我的最爱》:“When the skies are blue,when the fields are green,to see you once again…”美的音符在心中跳动,美的旋律在心中流淌。
图书馆如果说本部那座七层的图书馆大楼是金榜高中的状元,那么之江的图书馆只能算个落第的穷酸秀才。可对我来说,这秀才虽穷酸,却也“满腹文章”,文学、科技、语言、杂烩……无一不晓。我喜爱在那一条条迂回的书道中穿梭,就像浸润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一种无限满足和心灵净化的感觉,但同时,我也有一种挫折感,这一片浩渺的书海何时才能窥其万一,不由得心中默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惊叹两千年前先哲的睿智。图书馆有三层,最下一层是两间平行的自修室,据说它们蝉联全之江最受欢迎的自修教室已有数年。这其中的原因嘛,由于有亲身经历,我也能道出一二:一来它们离三层的书报阅览室最近,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来这里熄灯晚,于是成了书虫、学霸们的逐鹿之地。到了夏夜,更有蚊虫相伴,有的扑灯自焚,有的撞壁四窜,看书累了数数虫子也是一趣。
主楼网房
主楼是之江的行政要地,看一眼便能感觉它的庄严、肃穆和与众不同的地位。而我们并没有对它敬而远之,原因当数二楼的一个强力磁场——之江唯一一个能便捷上网的机房。五十几台电脑产生的“磁场”影响了两千多人的生活。每到周末,早早就有人候在网房门口,去晚了的只得排成长队,等待别人下机,队伍最长时曾延伸至30米开外。这其间,有的烦躁不安,四目张望,有的沉默不语,凝神等待,有的三两一堆,侃侃而谈,还有的揣着掌中宝,默记单词……这般千姿百态倒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网房出来的人表情也不尽相同,面红耳赤的想必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的星际大战,满足与幸福溢于言表的大概是收到了远方老朋友的E-mail,还有的似乎余意未尽,准是遇到了知心网友,畅快地聊了一番……网络,在这个时代,已成了我们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许是为了娱乐,或许是为了工作,但我们不能没有它,就像一道好菜中不能没有调味剂。
求是堂
作为之江唯一的饭堂,这“求是堂”是非提不可的。很多人初到之江时都挺纳闷:这普普通通一个饭堂,美其名曰“求是堂”,岂不有“往泥人脸上贴金”之嫌。但后来仔细一想也有道理,“民以食为天”,足见“食”是何等大事,这偌大的校园又怎能将这等天大的事草草处之?说不定当年倡导求是校风的竺老校长信步踱至“求是堂”,看到这金灿灿的三个字,也会不由得会心一笑呢!道理一通,饭菜也就格外香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之江前全体享受的一顿“免费晚餐”。那是“求是堂”特地准备的一顿加餐,每人可免费享受两荤一素,这样的待遇可是空前绝后的。记得那天,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间聚集一堂,三五一桌,边吃边聊,再开上两瓶啤酒助兴,喝得微醉也不用怕。那一个晚上,求是堂里的笑声也许山下的人都能听见。
影片到这里得告一段落了。其实,在之江的生活远不止这些。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剪辑师,也许我所剪辑的是最平凡最朴素的东西,但我相信它们是最真实的,而在我心中,它们也永远是最美的回忆。(李燕君)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