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术 实习生刘晨曦) 日前,为期两天的第六届东北地区研究生暨高级人才交流会结束了。虽然此次高学历人才交流会筹备期间,沈阳人才市场曾经组团到全国各地宣传,全国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收到了沈阳人才市场邀请参展的函件,但反馈情况出人意料地平淡。最后,实际到会参展的单位仅有87家。从用人单位构成看,各类大学、科研院所等所占比例近76%,而企业仅占其中的24%,最后能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简直微乎其微。
高学历者也遭“白眼”
就业者似乎也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杨建成告诉记者,他所在系80%的同学决定继续考博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实际表明,前几年持续不下的高学历人才消费热开始出现降温的迹象。”沈阳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是这些细微变化的观察者。此次交流会上,孟庆伟发现,过去企业动辄抛出几十万上百万元年薪招聘博士、硕士已是“盛况不再”了。在孟庆伟的印象里,所谓的高学历人才消费虚热始于1995年,1998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候,很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只看学历文凭,不看能力,甚至以本单位录用多少博士多少硕士为荣,认为这是有实力的象征。孟庆伟分析,当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理念,盲目用人形成了一个误区,招聘、薪水待遇、评职称等一切都和学历文凭挂钩,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重文凭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的错误认知。
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不感冒”
沈阳东软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郭鹏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并没有硬性指标一定要招到几个博士、几个硕士,主要看具体岗位需要什么人,只要合适,本科甚至专科都会考虑。奥吉娜公司总经理魏国平坦陈,事实上,公司今年最希望招收的还是本科生,具体就销售工作等岗位而言,大专和中专毕业生就足够了。赶上高学历人才消费热的奥吉娜走过一段弯路。魏国平告诉记者,1993年公司第一次招了两名硕士,其中一位被任命为销售经理。但一年下来,发现这位销售经理的业绩居然远远赶不上手下那些大专、中专学历的“兵”。1999年,魏国平又从某药科大学高薪聘请了一位博士任下属制药厂总经理。这位博士是教授,原任该校教研室主任,可让魏国平惊讶的是,这位制药学博士居然对制药一窍不通。“学历与能力之间根本不是等号关系。”
市场见证了这一变化
据了解,1998年,沈阳人才市场在全国率先举办研究生人才交流会专场。那时候,很多学校和研究生对人才市场这一邀请的反馈更多的是疑问:“研究生还要进市场找工作吗?”那一年,遍发邀请结果只来了600多名硕士。而近两年,每年进入沈阳人才市场求职的研究生都保持在5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达300多人。孟主任介绍,今年北京市破天荒地召开研究生高级人才交流会专场。短短4年时间,研究生从对人才市场不屑一顾到纷纷涌进市场求职,这本身就说明了市场供需状况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扩招研究生正在涌入就业市场。孟主任提醒,尽管高学历仍然是人才市场上一块好用的“敲门砖”,但市场发出的信号应该引起学校、就业者包括社会各方足够重视。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