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底之后,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已经全面展开了,各地毕业生招聘会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最大变化是:2003届是中国大学首次大规模扩招后的头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比上届净增67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三分之一。而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用人需求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降低。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可预见的今后3年,毕业生人数还将高速增长,如何从战略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紧迫。相关专家曾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从统筹兼顾出发,妥善处理高校招生和社会需求 的矛盾,建构新型的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体制。从今年的形势看来,加快推进毕业生就业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了。就业形势比往届严峻
据了解,2003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由于用人单位在人员数量上已趋于饱和,2003届毕业生们的择业困难依旧比较大。笔者在人才招聘会上见到一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无奈地说,清华去年这个时候进入校园招聘的单位早就排好队了,而今年同一时间段内进入学校招聘的单位却非常少。
有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毕业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11.2万人,比2002年增加2.3万人,增幅26.3%;本科生6.3万人,比去年增27.1%;专科生1.2万人,比去年减1.3%;高职毕业生1.4万人,比去年增6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中专生外,其他四类毕业生的数量较往年相比均处于上升趋势,增幅较大。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对人员要求的门槛越来越高:有的单位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一门外语,而且还要求具备第二外语的基本听说能力;有的单位则只招收硕士级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这一对矛盾中,供大于求的问题十分普遍。2003届毕业生明年7月份将大量涌向社会,但社会的吸纳能力远远低于预期。另外,相当一部分本科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冲突,许多单位在得知应聘者有考研意向时均表示拒绝,无形当中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11月21日开始北京已经举办了三场大型人才招聘会,虽然来招聘的单位很多,但应聘者的数量却是单位数量的5倍之多。例如,11月21日举办的研究生专场人才招聘会,有300多家单位进馆招聘,但当天的应聘人数已经超过15000大关。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扩招带来本科人数的急剧增加,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人数更是有增无减。如电子信息类2002届人数为12351人,2003届人数增至18558人,增幅高达50.26%;经济类2002届人数为14060人,2003届人数增至18326人,增幅达到30.34%;另外建筑业和法律类的增幅也较大,分别为11.45%和12.74%。虽然IT产业今年年初有衰退迹象,但经过一年的调整与休养,IT界重现昔日阳光。因此,许多电子信息类的学生择业时十分看好IT行业,甚至许多非该专业但具备相当水平的学生也把就业目光定在本已非常炙手的IT业。据调查,去年高校毕业生计算机专业月薪在5000元~8000元之间,但今年这个待遇将会有所下滑。经济类专业仍是今年热门。在人才招聘会上笔者发现: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金融分析师、MBA等高级人才成了众多单位高薪聘请的热点。据资料统计显示,从专业供求的形势上看,市场营销、管理、中介服务、建筑等供求形势良好,而财会、计算机教育、电子工程、医药卫生等专业则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
此外,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3届的高职毕业生1.4万人,比去年增长62%,这个增幅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类比较中是最高的。笔者了解到实际上高职生的择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究其原因,许多单位都表示:高职生的技术性工作比有些本科生、研究生都强,再加上这些学生愿意到一线岗位工作,对待遇的要求也不苛刻,所以单位愿意聘用高职生。在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向白领阶层全速突进的时候,蓝领的匮乏真正成了困扰教育界,甚至影响中国制造能力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就业机制难以接轨
现在大学生毕业已不存在“分配”的说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学生走进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而学校仅仅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为此各所高校纷纷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择业。虽然择业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学校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全国有1300多所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性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向外界推销、宣传自己,充分展示本校学生风采和特色,以引起用人单位在人才大战中的注意,对于普通院校来讲这点更加重要。网络的发展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直观地推销自己的平台,据了解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名校都已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包括专业情况、学习成绩、个人简历等基本信息。(吴婷婷)
从毕业生的个体情况来看,每个学生在择业的路上都会碰到许多坎坷和机遇,甚至会走一些弯路,所以毕业生的风险意识应该增强。这里指的风险意识是指毕业生在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下,对自己面对的多个工作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目的是把优秀的毕业生送入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但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社会的负担。据调查,北京的60多所高校的68%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工作。虽然北京较其他城市来说工作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但要让所有的毕业生都找到合意的工作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我国的一部分大学现行学分制,但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仍在学时制的模式下进行,学生自己选择学分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许多学生希望三年内完成学分,第四年实习、写论文的愿望还是难以实现,这也使得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动手能力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等“硬伤”使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处于劣势。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