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由:据报道,武汉一家通信科技公司对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实行“差别工资”发放方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月工资是3000元;而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虽然都是本科生,都有学士学位,月工资则只有2000元。另据报道,国内有城市规定,对若干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你认为些做法正常吗?是无可厚非还是实不应该?
◎话题主持:于冰
真不应该
英雄不问出身
一家企业,招聘人才时只考虑大学的牌子,用“差别工资”对待不同学校毕业的本科学生;某些城市,对若干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实行优待,我以为,这是在人才的使用上人为地设置障碍,是对人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人才的扭曲、歧视与不尊重。无可否认,名牌学校产生人才的概率会大一些,但是,名牌学校、好学校并非产生人才的必要条件。单凭学校取舍人才显得过于主观,容易落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窠臼。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的产生,绝不是名校的专利,自古及今,自学成才的人不胜枚举,用人者为何一定要把人才的选用定格在某一种层面呢?一叶障目啊!要知道,树木后面还有大片森林。成事在人!英雄不问出身。读者张旭
名校不等于一切
曾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哈佛学生激动异常,认为社会上肯定机会无限。他上了一辆出租车,因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热烈地和司机握手:“你好,我是哈佛99届毕业生。”司机说:“你好,我是49届的。”当然,这则笑话有失偏颇,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名校不等于一切这个道理。
记得今年3月,在“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家公司曾打出过“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告示。这家公司可不是傻瓜,只是他们有过使用北大、清华毕业生的教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我认为,他们所碰到的个例也许只是偶然,但摒弃自我炒作的因素,该公司表明的人才观还是相当实际而正确的,这就是选才时更看重“团队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韩国有一个靠“二流人才”发展的说法。他们认为,首先,“二流人才”有潜力,只要好好培养、使用,有可能成为一流人才;其次,同样的待遇,二流人才总是有被尊重的感觉,会努力工作,而一流人才会认为这是我应该得到的。由此联想到武汉那家企业,我觉得其有差别的工资机制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可能出现名校学生嫌价低,普校学生感觉受歧视不愿来的情况,结果落个“鸡飞蛋打”。编辑江子
与血统论有什么两样?
这种做法说穿了与血统论没什么两样。我强烈反对。谁能保证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就一定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就一定过硬?不论在哪里上学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旦走入社会都只能从零开始。如果我是一个老板,招聘员工时我肯定会更多地关注一个人的职业操守和他的人品以及工作态度等,而不是他毕业于哪所学校。有很多人不要说名牌大学就是连普通的大学也没有上过,但是一样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不能因为毕业于名牌大学就高人一等,优良的品格和职业素养才是第一位的,武汉这家通信科技公司的做法实在让人觉得可笑。读者冷月
搞“出身”歧视太离谱
武汉的这家通信科技公司也实在太离谱了。同样是大学本科生,又何必厚此薄彼,硬要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这对普通大学毕业生是不公平的,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没有MBA,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中国有不少富豪很多都不是著名大学毕业的,不也同样创造惊人的奇迹吗?
看来这还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守旧思想在作怪。选才标准的表象化,未免犯了只见毛色不问筋骨、只求表象不问实质的错误。“马”之实力展现,只在赛场上,而不是在头衔和出身的比拼中。其实早在清朝,龚自珍就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在这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没必要仅看是否出身名校而忽视实际工作能力,条条框框定得太多、太死,只会阻碍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甚至会埋没人才,扼杀人才!我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创造公平的机会,不能搞“出身”歧视,人为地设出身门槛,以致使一部分人丧失从事某种职业的权利和机会。选拔人才关键是看他的业务知识水平能否胜任他所从事的工作,应该由社会的优胜劣汰来检验,是骡子是马先放出来遛遛,而不是单看他是否出身名校。教师苏锋
无可厚非
名牌还是有优势
多年前我考上的是省属普通高校,与我们一墙之隔的便是中国科技大学。在与科大的同学交往之中发现,他们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比我们合理,师资力量也明显雄厚得多,经过四年学习之后,科大的同学在专业素养上也确实表现出了优势。不由你不感慨:名牌就是名牌,不服还真不行。
其实,同是甫出校门的求职者,在国外如哈佛、牛津的毕业生比那些非名校毕业生的薪酬历来就要高出许多,这既正常也很合理,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名校毕业本身就是一种资质与能力的证明。当然,我并不是说非名牌的大学生就绝对不如名校毕业生,非名牌的大学生虽然起点低一点,可只要你真正有能力,超越名校毕业生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说名校与非名校没有区别,那么本科与专科也会没有区别,专科与高中毕业也就没有区别,依此类推,会得出名校毕业生与文盲也没有什么区别的荒谬结论。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最合理地分配利用社会资源,我们必须采用一个标准来实现最优化配置,这体现的是实现资源利用期望值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为名校毕业生提供相对高一点的起点,无可厚非,合情合理。读者车玉铸
市场行为无可厚非
根据供需双方的意愿,劳动协议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招聘方和应聘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工资不低于当地劳动力的最低标准,就不存在什么不公平的地方,如果认为遭到了“歧视性”对待,完全可以不去那儿工作。所以,用人单位根据应聘者所毕业大学名气的大小来实行“差别工资”,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我认为很正常。每个企业都有用人的标准和自主权,给员工制订什么样的薪酬标准是企业自己的事,实行“差别工资”,不管其后果是好是坏,都得由企业自身来承担。因此,没有必要对企业的这种方式说三道四。
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是不同的,相对来说,名牌大学的可信度都让用人单位放心。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与考上普通大学相比,显然是考名牌大学的“成本”要高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多拿些钱正是对付出的回报。这就跟同样的东西,名牌的价格就要更贵些一个道理。而且,企业用人看重名校背景,会刺激各大学提高办学质量,争创名校。公务员继勇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公司愿意怎样发工资那是公司的事,因为公司有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而调整薪酬的独立自主权,只要不违反法律,别人是无权干涉的。假如真有公司是按员工能背圆周率的多少来实行“差别工资”发放的,那我们也只能当人间奇事来欣赏,无法作评论。但政府对名牌大学优先办入户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那是一种歧视行为,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法理上,都是民众所无法认同的。
以前曾有过报道说,一些外资企业在招聘会上特地打出不招清华、北大毕业生的牌子,引起不少争论,但争来争去最终发觉那是别人的自由,就像一个人说他不爱吃牛肉一样,不爱就是不爱,别人多嘴就是废话。有人就偏爱名牌,就像过去的老百姓就爱买上海货,只要是上海生产的东西,都愿意多花一些钱,那你说这又该如何评论?读者范大中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