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记者刘江杨青江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高等院校扩招,如今显现出令人喜忧参半的结果——当年的“幸运儿”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浪潮,考验着中国的就业市场。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负责人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正在调整。据调查,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已由原来的约2500元下降到了1500元左右。
“天之骄子”风光不再
城市工作岗位增长放缓
在2002年末到2003年初的招聘高潮期间,规模超过万人的大型招聘会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举办,以往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却充满惶惑与不安,还未迈出校门就已备尝生活的艰辛。在四川成都的一个招聘会上,一位大学生沮丧地表示:“至少要发出20多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份工作。”
过去十几年间,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青年,一直能够较为顺利地谋得职位、步入社会。但是,近年来,城市工作岗位增长的逐步放缓使这种情况有所变化,而扩招更使人才就业问题变得突出。虽然有人质疑扩招速度超前,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属于结构性问题,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
目标集中数量激增
户籍制度成为一大障碍
教育专家鲁欣说,之所以今年就业压力较大,主要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同时,不同学校、专业的情况也大相径庭。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月红说:“清华的毕业生非常抢手,就业机会和学生的比例大约是9比1。”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数量激增,而社会需求相对平稳,供需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失衡。此外,现行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因为编制制度限制、严格的户口和档案管理政策,也导致学生无法在不同地区间流动。”人事部门的官员说。
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室的唐军认为,现在提倡“教育产业化”的部分高校,在吸收学生时“很市场”,但是,他们培养和输出学生时却“离市场较远”:专业设置欠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足。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校方工作人员说,“现在毕业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学生普遍自我预期值过高,他们应该首先对自己负责,而不应要求社会。”
数字
—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消息,2003年是中国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的145万人猛增至212万人。其中仅北京地区的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就达到11.2万人,增幅为26.3%。因扩招而受惠的有200多万年轻人。
—北京市的高校毕业生与职位需求比例约为1比1.5。
—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计划,今后毕业生每年还将递增10%至30%。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投票华语榜中榜,与众巨星欢聚得大奖
新浪商城年货一条街,送礼就要送实惠!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