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
5.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句话表明
A.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的劳动积累
B.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C.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D.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由于
A.同一部门各个企业为追求更高利润率而开展的竞争引起的
B.不同部门之间为追求更高利润率而展开的竞争引起的
C.所有企业都要求得到同样利润引起的
D.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移资本引起的
8.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B.减租减息
C.土地改革D.保存富农经济
9.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作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B.《反对本本主义》
C.《〈共产党人〉发刊词》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官僚资本主义称为
A.买办阶级B.大资本阶级
C.垄断资本主义D.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
1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B.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C.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12.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独立自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民主集中制原则
C.代表国家的政体D.依法治国
14.江泽民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是
A.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D.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15.2002年5月28日北约与俄罗斯就关于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问题签署了
A.《尼斯条约》B.《罗马宣言》
C.《布鲁塞尔条约》D.《新大西洋条约》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7.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意识要素属于非理性因素是
A.信念和信仰B.动机和欲望
C.直觉与灵感D.猜测与顿悟
E.习惯与本能
1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E.有使用价值且是交与别人使用的,但不是通过交换,因而不是商品
19.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在于
A.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B.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C.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
D.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E.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全部过程
20.垄断利润来自于
A.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工人劳动力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D.国家政府以再分配形式转移的一部分国民财富
E.掠夺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
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B.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C.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D.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
E.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2.毛泽东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有
A.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B.多发展重工业,少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
C.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E.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23.《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分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B.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C.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E.指出了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24.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是指
A.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反映,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与经济
B.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的文化
C.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D.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E.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5.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最根本的是
A.必须抛弃冷战思维B.树立新型安全观
C.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应遵循平等协商,求同存异方针E.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
A.社会性质B.社会发展水平
C.社会发展程度D.社会阶段
E.社会发展模式
27.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希望是
A.增强创新意识,在推动理论、制度、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B.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
C.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
D.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
E.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28.2002年9月3日,朱NFDA1基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阐明中国政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是
A.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B.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国共同努力
C.加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合作
D.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
E.推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
29.透明度原则要求,WTO的成员在下列措施施行之前必须公开和公布
A.国有企业制定的战略B.私人企业制定的战略
C.中央政府制定的贸易法规、政策
D.地方政府制定的贸易法规、政策
E.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所有法规、政策
30.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
A.加强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
B.加强多领域协作,以维护和巩固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C.共同应对新的挑战和威胁D.鼓励不同领域开展有效的互利合作
E.促进组织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
32.没有国际援助,中国人民的革命也能胜利。
33.市场主要管资源配置,政府主要管计划。
四、分析题(共3题,每题9分,共27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相互关系及重大意义。
35.马克思主义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事完成了。”请用有关资本集中的原理阐明马克思上述论述的含义。
36.下列是有关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材料
材料1
据199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导,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的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采取的一项果断而有益的措施,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取得了明显效果。据统计,1998年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约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基本实现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2
据199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报导,我国经济生活中既有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也有新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今年3、4月份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①是外贸出口下降,贸易顺差大幅度减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由过去的有力拉动转变为明显制约。②是消费需求不足。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未来减收增支的预期增强,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强化,消费意愿减弱,制约了总需求的增长。③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④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下降的时间更长。⑤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材料3
据1999年7月16日《人民日报》报导,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宏观调控必须实施综合性对策。要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努力拉动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同时加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改革,确保社会稳定,以继续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请回答:
(1)简析制约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2)怎样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投资需求的增长。
(3)怎样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
五、选做题。考生从下列两道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下面是有关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资料:
材料1
(1999年)4月份将是北约成立50周年,美国对北约有极其雄心勃勃的计划。北约是美国全球政策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华盛顿所谓的“战略新概念”将使这个联盟在美国的领导下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正确地把10月份关于科索沃协议称为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北约干预了非北约主权国家内部,不是保卫它自己的成员国,而是迫使另外一个国家停止对造反的少数民族进行镇压。华盛顿认为这是新北约的一个先例,新北约将处理欧洲内外目前和将来的各种问题。这包括从巴尔干的动乱,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例如在伊拉克、伊朗和南亚的扩散,再到“流氓国家”制造的其他麻烦、国际恐怖活动,甚至毒品交易。北约的这个新概念认为北约在整个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进行扩展,可能把俄罗斯本身包括过去,如果这个国家稳定下来的话。
兹·布热津斯基在他最近写的一本书《大棋盘》中认为,这个联盟是执行一项“整个欧亚统合、全面和长期地理战略”的工具,在这项战略中,北约最终将扩大到亚洲。在那里,另一个美国领导的联盟将把太平洋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联结在一起。五角大楼还表明,它正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寻找新的“前沿活动地点”,以便替代在美国放弃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后将要放弃的在巴拿马的基地。
所有这些总括起来,意味着一个极其雄心勃勃的新全球计划。克林顿正在改组北约并重新确定它的使命,以便使之成为美国作为维和者、调停者和警察参与世界事务的一个工具。联合国“尽可能”参与这项工作,但是北约新定义是把不经联合国委任采取行动的可能包括进去。
这等于美国战略的全球化。它满足美国领导国际化的某些伟大理想,自从罗斯福和威尔逊的时代以来一直抱有这些理想。
但是,美国公众是否愿意为这项对外政策付出价值和作出牺牲是一个未决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盟国对这项计划有什么看法。这是一个可能使北约分裂,而且使欧洲分裂的问题。
摘自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8年12月5日文章
“华盛顿对北约的新设想可能会制造分裂”
材料2
今年2月,我在旧金山发表了一篇讲话,谈到美国在下一个世纪的作用问题。在这个时期中,不存在对我们的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没有一个大国有必要感到其他任何国家对它构成了军事威胁;自由正在扩展,开放的市场和技术正在提高每个大陆的生活水准,正以无数方式使世界变得更加接近。不过我还想指出的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并非清一色的福音。
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虽要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这个世界仍然将充满着我们一度所谓原始的但参议员莫伊尼汉迄今还称为后现代的那种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制止所有这些冲突。但是当这种冲突造成的伤害变得巨大时,当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处于危险之中时,当我们有办法可改变局面时,我们应该设法加以制止。这正是我们和北约盟国正在科索沃做的事情——试图制止在那里发生的可怕的战争,试图帮助正在东南欧奋力搏斗的民主国家。
摘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9年4月7日发表的对外政策讲话
材料3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1999年4月6日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公开宣称,北约在21世纪将承担超出19个成员国领土以外的使命,目前在科索沃问题上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实施这一使命的试验。
奥尔布赖特在为北约轰炸南联盟问题辩解时说,这是为把一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巴尔干半岛纳入“欧洲主流”。她声称,轰炸才能迫使南联盟接受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也是北约在下世纪尚未开始之前执行成员国领这外任务的试验。
新华社华盛顿1999年4月6日电讯
材料4
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的和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
我们认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只有建立新的安全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裁军谈判的健康发展,使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得到保障。
关于裁减军备问题,我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军事强国掌握的高精尖武器,不但一件没有裁减,反而还在发展,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努力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不能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摘自江泽民1999年3月26日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从材料1与材料2中可以看到美国关于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实际含义与实质是什么?
(2)美国主导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动武的目的是什么?
(3)对比材料1、2和4,说明中国和美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有何本质的不同?
选做题Ⅱ: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年2月21日至22日对中国进行了工作访问,与3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是同一天,这绝对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巧合。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并简述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方针及指导方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D 2.D 3.B 4.D 5.D 6.D 7.B 8.B 9.A 10.D 11.D 12.A 13.A 14.B 15.B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AB 17.ABCDE 18.ABCDE 19.ABDE 20.ABCDE 21.ABCD 22.ACDE 23.ABCD 24.ADE 25.ABC 26.ABCD 27.ABCDE 28.ABCDE 29.CD 30.ABCDE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31.[答案要点]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32.[答案要点]
(1)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我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各种形式的援助,这种援助削弱了敌人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援助,中国人民所面临的敌人力量不知道要大多少倍。这样,中国人民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即使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当然,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同样支援了各国人民的斗争。
(2)我党领导的革命是在十月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进行的,世界人民的斗争联成一气。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二者互为同盟军,联成一个整体,不可能隔离。任何国家的革命都主要靠本国人民的奋斗,但也都需要国际援助,国际革命力量的团结一致。
33.[答案要点]
(1)市场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时准确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有缺陷,主要是它是“事后调节”,即市场经营者往往是在其产品生产后才收到市场信号,此时,往往容易造成损失。市场经济这种缺陷,需要依靠计划来纠正或弥补。
(2)计划同市场一样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事前调节”,能从许多方面弥补市场的缺陷,因而,计划对任何国家也是需要,计划的另一特点是“权威性,指导性,它由政府来执行更为合适。”
(3)从市场与计划的特点和国内外经济实践来看,市场主要管理资源配置,政府要管计划是合适的,但是,应该指出政府管计划也是在管资源配置,但是,它是间接地,通过宏观的计划来指导资源配置。因而,确切地说,应该是政府主要管宏观调控。
四、分析题(共3题,每题9分,共27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仅简单复述材料者酌情扣分。
34.[答案要点]
(1)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理论,其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原理:①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让位于先进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上层建筑及整个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形态。
(2)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基于和顺应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都要尽最大努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发展,创造先进的崭新的生产力。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即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并通过经济基础对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文化一经形成它就对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反作用。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一定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5)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是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归根到底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符合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以,“三个代表”思想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共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搞好自身建设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35.[答案要点]
①马列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资本积聚,它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规模。另一种方式是资本集中,它的使用是把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为大型资本主义企业,从而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②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社会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资本积聚的增长速度要受积累资金的限制,增长速度较慢,如果要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成为大型企业,至于能供修建铁路的程度,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用资本集中的方法就快得多,它可以在不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化情况下,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③资本集中的重要方式是股份制,它的作用是促进实现资本集中的主要形式。
④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论述是一种比喻,它形象而深刻指出了股份制在资本集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从总体上讲,股份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我们所说的资金集中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资金集中。但是,关于资本集中规律也是起作用的。资本主义资本集中的形式我们还可以运用,这必然推动社会主义迅速发展。
36.[答案要点]
(1)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制约有效需求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造成我国出口下降;也有国内生产过剩,缺乏投资热点,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等问题,造成投资不旺,消费不振。当前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全面的需求不足,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实施综合性的对策。
(2)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扩大政府投资,同时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扩大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放宽投资领域,积极启动和引导民间投资,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
(3)通过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等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公职人员的工资,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等措施,调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政策,刺激消费需求。
五、选做题。
选做题Ⅰ: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美国关于北约“战略新概念”实际含义是:以维护“人权”,“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以北约或类似的军事联盟为工具,以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在世界各地进行不受限制的干涉,包括军事干涉在内,以保卫其利益。它的实质是要建立由美国主导的21世纪的国际新秩序。
(2) 1999年4月北约成立50周年,美国提出北约“战略新概念”,试图在华盛顿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对北约进行冷战后的根本改革。美国主导的北约在科索沃问题上大动干戈,对南联盟大肆轰炸是对所谓北约“战略新概念”的一场血腥的实验。其战略目的是要牢牢掌握欧洲乃至全世界安全事务的主导权。
(3)变化了的世界,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新秩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的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构筑以美国为主导的按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会助长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盛行,世界不得安宁。中国提出的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基础,对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依据平等的原则进行对话、协商和谈判,不应凭借自己的军事优势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强权行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际形势的健康发展,使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得到保障,以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选做题Ⅱ: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体现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这与当时美国内外交困的处境有关:①是美国调整亚洲政策的需要。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希望尽快从越南脱身;②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中国是其中之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助于美国与苏联的争霸;③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最终崩溃,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2)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一方面又要同中国交往合作。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在诸多方面存在根本分歧,中国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在一些美国人看来,就是对美国的威胁,这实际上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因此,不断有人制造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等,呼吁美国遏制中国。同时,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利益的交汇点,两国对世界特别是亚太的和平与发展起重大作用,美国在诸如反恐等许多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在经济上两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加强合作于双方都有利;并且美国也希望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对中国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导致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3) 1993年中国提出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方针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1997年发展为: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
中国发展中美关系的指导方针是:①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②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既考虑自身利益,也考虑双方利益;③恪守三个联合公报,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④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正确处理两国的分歧;⑤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选自林代昭主编的《2003年考研政治理论考题预测》,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