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不应仅仅成为背景 “海归”求职缘何掉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2/13 10:08 北京晚报 | |||
如今,中国学生出国越来越理性。这倒不是都体现在“撇开中介去留学”上,而是选择学校、专业的时候首先关心学成后的就业前景如何。曾几何时,出国留学被称作“镀金”,凭着一个“洋文凭”就可以在国内铺就一条职场坦途。可是,现在一张“洋文凭”并不一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与“海归”就业相呼应的是,“海归”创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前不久,“第一届中 留学能实现升值吗 “海归”这个词出现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2000年5月,本市发布了《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的若干规定》。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更是有很多鼓励的条款,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保障条款,不仅包括如何解决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出入境签证、居住户口、子女就学,还包括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的留学人员,可以按照本市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海归”成了人才市场名副其实的热门人选。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4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万名留学生学成归国。与此同时,“海归派”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不过,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招聘广告上,已经很难看到留学背景这一条件。尽管出国留学人员曾经抱有“镀金”就业的初衷,但许多有着留学背景的人员,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成为招聘市场中抢手的人才。一位刚从英国某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这个薪水自然和他“投资”几十万元的留学支出很难成正比。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许多留学生是因为在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才出国留学的。这种留学生出国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国外几年的留学生活中,既没有学到国外的先进知识,在外几年又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人还不如本土的优秀人才。事实上,“海归”只是个中性词,留学只能说明有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公司看中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海归派”。 不可否认,“海归”曾经是精英的代名词。早些年,只有通过考G、考托、申请等重重考验,留学才可能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而现在,随着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欧美国家的留学费用虽仍然高昂,但如果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洋文凭”越来越好拿的情况下,含金量自然也相应地打起了折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家庭,有80%以上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愿意自费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在国外读书。至于回来后能增值多少,还要看市场的检验。 实际上,这种“多快好省”的学习模式很难让留学生们掌握真才实学,有的人回国后甚至连基本的英语对话还成问题。近几年,国内企业对海归派的态度已经理性了很多,出去混张洋文凭就想拿到预想的高薪水是很困难的。 “海归”含金量能否坚挺 与“海归”回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外地的人才市场上,“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考虑”的字眼正从招聘广告中消失,有的留学回国人员在求职时也不再提自己是“海归”。可见,“海归”已不再是人才市场上被热炒的概念。 事实上,在本市的一些企业已经出现了对聘用海外归国人员的看法。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认为许多“海归”并不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种理想化、超前化的做法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不过,可以肯定,经过一段时间后,“海归”最终还是会实现真正的“回归”。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其实,从这一点上,人们也就不难看出,国家有关部门鼓励“海归”创业的根本原因。“海归”确实带回来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同时,“海归”创业后能够为更多的“海归”筑“巢”。中关村可以说是国内“海归”最大的聚集地。调查显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的留学人员,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4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8.01%;其次是35岁至40岁,占29.8%。截止到去年8月底,中关村高科技园区8900多家企业中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达1357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园区从业留学人员近4000人,是1999年的4倍。不过,如果单从数字上看,不难发现中关村“海归”创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比4。总之,创业比例之高可见一斑。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王立平处长说,近几年留学人员多以三五人的团队形式开创事业,根据各人所长,都有明确分工。 但是,中关村聚集的毕竟都是“海归”中的精英。本市一家人才服务公司经理表示,现在回国人员越来越多。国内不少公司在用人观念上也已经产生了变化。出于节约开支、注重效率的考虑,很多进军中国的国外公司都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本土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了,他们在技术上并不逊色于海归派。而且,中国高校培养的高质量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中国也有了亚洲排名前20名的商学院,许多优秀的学生不需要出国就可以拿到国际上认可的资格证书。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日渐挑剔的目光,“海归派”应该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在市场中一个合适的定位。 紫铭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世军对记者说,公司曾打算招聘几名留学咨询人员,结果来了四五十人应聘,而且全部具有留学背景,“海归”就业竞争同样激烈。智联招聘网的一位猎头也表示,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回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位。对那些毫无工作经验或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海归派”来说,一般只能期望获得600美元至725美元的月薪。可以肯定,面对雇主们日渐挑剔的目光,“海归派”如果不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在市场中一个合适的定位,很可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 事实上,面对“海归”也要“挑肥拣瘦”,这是用人单位回归理性的标志。适应程度和实际能力正在取代留洋背景,成为人才市场上新的看点。面对如此形势,在国内有五年八年的工作经验,比仅仅出去读个学位要有用。回来不要急着找工作,先对国内的情况有所了解,然后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专家们对“海归派”的忠告。 出国留学应该有的放矢 随着“洋文凭”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拿,“海归”这个名称的含金量也相应地打了折扣,从而导致薪资缩水。那种工作经验寥寥,仅在国外学习了一两年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究竟能有多么出类拔萃,恐怕还要让实践来检验。而且,现在国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已不再像从前,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也未必明显,“海归派”要想凭一两年喝到的洋墨水,在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那么容易。 英国苏塞克斯多恩丘陵学院(SussexDownsCollege)国际部主任布恩·皮勒第尔来华招生时表示,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学生都打算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从以后的就业趋势来讲,中国学生都到国外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了,就业时未必就十分抢手。他建议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专业。比如在英国一些大学设有联合学位,以中国学生擅长的数学为例,可以选择数学和商业管理、数学和化学甚至数学和语言学的联合学位,花2/3的时间学习数学,再花1/3的时间学习数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最后可以获得这样的联合学位。 世界著名人才顾问公司TMP中国区经理毕子杰表示,目前很多“海归”人才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以为出去学习一圈回来就算是国际化人才了。其实不然,就在国内的跨国公司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出国学习之前在国内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丰富经验,在国外院校毕业之后又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这样他们对国内外企业运作都十分了解,同时对两种文化都非常熟悉,又与国内环境没有脱离太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海归”工作不好找。不久前,有位留学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向有关部门表示了回国意向,他在国内有过7年工作经历,出国留学后又在著名的商业银行任部门经理。消息一经发布,很多单位都表示了兴趣。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人士表示,有在国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学习经历,又有国内外的工作经验,这样的“海归”仍然是抢手的,他们还是特别需要一些优质的“海归派”加盟。 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分析:“海归”派分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万至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万至2万的都难找。而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不少大学生的外语也很好,如果“海归”能把自身放回国内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混的结果是,有的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郝青/文)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