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4年考研政治全程复习指导》 > 正文

资本的运行(节选)

http://www.sina.com.cn 2003/09/15 20:10  聚焦图书

  本章知识点详解及真题解析

  (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此知识点在2002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9题考查过]

  原题: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

  B.固定资本

  C.流动资本

  D.生产资本

  E.商品资本

  答案:A、D、E

  【简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的把握。随着产业资本循环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产业资本本身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故选A、D、E。

  1.资本循环所分析的是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它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作为研究对象。

  2.产业资本的运动采取连续不断的循环形式,用公式G-W…P…W′-G′来表示。

  在运动过程中,产业资本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资本职能。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销售收回预付资本并实现剩余价值。

  3.产业资本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三种循环形式是:货币资本循环G-W…P…W′-G′;生产资本循环:P…W′-G′·G-W…P;商品资本循环W′-G′·G-W…P…W′

  (二)产业资本循环运动顺利进行所必需的条件

  (1)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按照实际需要的比例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其二,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就不能维持并存性。

  (三)资本周转,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

  它也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要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来表示。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它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周转次数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的周转次数,它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的周转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里的时间的总和。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生产过程中断间隔的时间和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这样三部分。其中,只有劳动时间实际生产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时间由资本的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两部分组成。对于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来说,花费时间比较多也是最容易发生困难和问题的,是资本的售卖时间。

  3.关于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计算公式

  (1)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n=U〖〗u其中,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次数越多说明周转速度越快;U指年;u指某个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例如,某资本周转一次花费时间(u)为3个月,一年(U)为12个月,则该资本年周转次数(n)为4次。

  (2)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

  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n)=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额

  (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001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考查过]

  原题: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答案:A、D、E

  【简析】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属不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才属于可变资本,因此,B首先可确定为错误项,A、E是正确项。其次,看“种牛”属于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应注意其价值周转的具体方式。作为畜牧场中的“种牛”,其价值显然是随着其使用状况逐步进入新产品成本的,因此,它属于固定资本。

  1.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里所谓固定,不是指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在地理位置上必须固定在一定点不能移动,而是指它在生产过程中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其实物形式,从而总有一部分价值固定在其实物形式上。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上,而流动资本的价值则是全部一次性进入新产品的价值构成。(2)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而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3)价值收回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分批逐渐收回,流动资本则一次全部收回。(4)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使用期内不需要更新,而流动资本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地实物更新。

  (五)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1)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有形磨损指固定资本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价值损耗。无形磨损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劳动资料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原有固定资产贬值;二是发明了高效能新型设备而使原固定资产贬值。

  (2)固定资本的价值随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出售逐步收回。把这部分价值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例,叫折旧率。

  (3)既然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计算折旧率时要把这两方面因素都考虑在内。充分考虑无形损耗表现在实践上,就必须适当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折旧率,这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六)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周转速度就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周转速度就快。(2)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总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总的资本速度(可参考并运用前面所讲过的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说明这一点)。

  (七)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表现在:①它可以节约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②它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剩余价值率为已定),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状况。③它可以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特别是其中的流通时间。④它可以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2)由于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特别是其中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就意味着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这就可以增加资本所获得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3)上述关于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的分析,关于加速资本周转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的分析,也可以用来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社会主义企业加速资本周转,有助于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利润总额,提高利润率和总体经济效益。

  (八)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社会再生产按它的规模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2)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前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后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的这两种实现方式,可以对应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

  (九)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此知识点在2000年理科论述题第30题考查过]

  原题: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所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新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简析】本题是把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要求考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这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是两个: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种实现意味着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实现要与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替换同时完成;第二,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两大部类之间及各自内部比例关系的平衡协调。根据上述原理,在具体回答本题时应分出三个层次:(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是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同时完成,这就意味着总量平衡必须以结构的合理为前提,而我国目前某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大于求的状况,恰恰表明经济结构不合理,这是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2)经济结构不合理也表明经济运行中各方面比例关系不够合理和协调,而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基本条件就是要保持各部门各行业比例关系的协调。(3)因此,必然是对策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社会的生产、供给与社会的消费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扭转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相联系的运动叫社会总资本运动。

  (2)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共同之处是:①它们的生产目的都是追求剩余价值;②它们的运动过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③它们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但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又存在差别,这不仅表现在数量或规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容上。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动,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为个人生活消费是在单个资本运动以外进行的。而在社会资本运动中,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也就是经营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家出卖商品的过程,即把他们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因此,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生活消费;既包括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2.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总商品资本。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再生产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使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得到补偿并获得剩余价值,否则下个生产过程就无从谈起。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如果实物上得不到替换,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把这一原理运用于经济运行的实践所必然得出的结论是:总量平衡必须以经济结构的合理为基础。现实经济生活中之所以出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的状况,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在大量生产和积压,而社会需要的产品却没有充分生产出来。因此,要解决总量平衡的问题,必须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社会的生产、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消费结构相适应。

  (十)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1)要把社会总产品按照其最终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两大部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2)要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构成上分为c、v、m三个部分。其中,c是当年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不变资本),v和m是当年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即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上述两大基本理论前提用公式来表述就是:

  Ⅰ(c+v+m)

  Ⅱ(c+v+m)

  (十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及其意义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第一个公式是Ⅰ(v+m)=Ⅱc,这个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第二个公式是Ⅰ(c+v+m)=Ⅰc+Ⅱc,这个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第Ⅰ部类平衡条件。第三个公式是Ⅱ(c+v+m)=Ⅰ(v+m)+Ⅱ(v+m)。这个公式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第Ⅱ部类的平衡条件。第一个公式是基本的,第二、三两个公式是派生的。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意味着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而是有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再生产是和资本积累密切相联系的。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两个:

  Ⅰ(v+m)>Ⅱc

  Ⅱ(c+m-m〖〗x)>Ⅰ(v+m〖〗x)(其中,m〖〗x代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中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Δv+m〖〗x)=Ⅱ(c+Δc)(其中,Δc和Δv分别代表扩大再生产时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追加劳动力意味着增加了对消费品的需求)

  (2)由这一基本公式可引申出两个补充条件:

  ①Ⅰ(c+v+m)=Ⅰ(c+Δc)+Ⅱ(c+Δc)

  ②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4.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即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要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各自内部,都必须保持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上述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那些条件和公式,实际上描述的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各种比例关系。

  (2)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内在矛盾,从而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发展,往往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再生产所客观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平衡,而只能通过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通过危机期间对生产力人为的浪费和破坏,强制实现比例关系的平衡,这就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3)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还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有重大指导作用。例如,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要能够正常循环运转,也必须使其资本保持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加速资本周转,重视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对社会主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再生产要能够顺利进行,也必须保持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各部门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

  (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此知识点在2002年理科单项题第6题原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D.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答案:B

  【简析】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一方面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为下一次更大程度的危机的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故选B。其余三项与危机的周期性没有必然联系。考查过]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地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大批工人失业,许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店破产,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来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它自身内在的、固有的各种矛盾,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2.危机的周期性

  (1)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经济危机周期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运动的特点。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2)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又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解决形式。危机的爆发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通过破坏社会生产力这种强制的方式实现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短暂平衡,保证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不断进行。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矛盾以更高的形式和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的对生产力发展日益增长的限制,表明资产阶级已无力驾驭发展起来的庞大的社会生产力,表现出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3)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互相衔接,每一个阶段都是上个阶段发展的结果,又为下一阶段的到来创造条件。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征,其中危机阶段是基本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起点和终点。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在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运动中进行的。

  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爆发和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这是因为:(1)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刺激需求增加,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2)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又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加深,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引起生产和消费脱节,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奠定了物质条件。

  4.由于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及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2)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替出现;(3)危机一般不如战前严重,生产下降幅度较小,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各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4)生产停滞和物价上涨同时存在,70年代以来,经济上出现“停滞膨胀”局面。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新特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断加强。

  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一)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它标志着从私人垄断、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是垄断自身发展的更高层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便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这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往往集中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要害部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控制这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

  (3)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这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在这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中所拥有的资产,属于国家垄断资本。战后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的数量和分布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

  (4)从理论上分析和概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采取的基本形式大致有三种:

  ①国有企业,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经营的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

  ②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③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指国家对经济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

  ①建立国有经济。通过政府投资或收购私人企业,建立国有经济,进而控制国民经济的要害部门和关键领域。

  ②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这是当代各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取的调控方式。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③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性管理。

  ④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借此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⑤通过某些立法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经济运行秩序。

  (2)应当指出,上述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服务于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离不开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而上述那些形式和内容正是宏观调控的具体表现。

  从上述分析出发,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就有可能和有必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某些形式、方法和手段。

  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1.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具体表现为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转移,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控制和瓜分世界市场,实行对外经济扩张的必然产物。国家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都是以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转移和投资为背景的,资本国际化既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又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在生产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2.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资本国际化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商品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生产资本国际化。商品资本国际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对外贸易来占领国际市场;借贷资本国际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外出借贷款,通过出借贷款来推动商品输出;生产资本国际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兴办企业。商品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前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是二次大战前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生产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国际化则是二次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3.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

  (1)战后资本国际化尤其是生产资本国际化的发展,是以跨国公司的活动为先导和载体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办企业、就地生产和销售,把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扩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组织生产,客观上导致了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主导地位的形成,是资本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的总公司为基地,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

  (3)早期的跨国公司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者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具有以下明显特点:第一,它在国外设有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的业务活动在整个公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它从“全球战略”出发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第三,它在组织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第四,跨国公司的剥削程度大大高于非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成为当代国际垄断的重要形式。

  4.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

  (1)二次大战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最突出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次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在计算机技术、生物遗传工程、核能开发和利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随着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就形成了一系列对当代世界经济运行越来越产生出重大影响的新经济行业和部门。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战后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系列新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转移更加便利,使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交流和分工协作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各国为发展经济,增强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都在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科技革命的成果。这就使得科技革命的成果越来越国际化,使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在事实上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世界的共同财富。

  5.总之,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大幅度增长,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的形成,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的主要形式,它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建立在生产社会化、科技进步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导致以下两方面后果:

  (1)它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和联系及相应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缓和它们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它们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联合。

  (2)它在客观上拉大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科技革命及其国际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发展中国家只要勇于技术创新,大胆吸收、利用国际上最新的科技成果,就有可能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地赶上那些发达国家。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都是按照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的经济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配和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而这种高额垄断利润的分配,只能按照各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进行,即按照资本的力量对比进行。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有所加剧和深化。垄断资本及其国家的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资本实力增加的国家按照新的资本实力对比要求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而资本实力相对减弱的国家则要维护其既得利益,不甘心从已经占有的势力范围中退让出去。这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要演化为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关系。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总态势是既斗争又联合。战后旧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相继走上了振兴本国经济的道路,这在客观上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大大缩小,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更尖锐,斗争更激烈,它们不再仅仅争夺殖民地市场,而且还争夺相互间的国内市场,争夺的领域不再仅仅限于流通领域。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斗争又与东西方关系的矛盾和南北关系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迫使它们不得不全方位地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缓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并走向联合。同时,战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而美、日、欧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使击败竞争对手更加困难;加之为对付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要求,也使它们之间要在经济政治上相互支援和联合。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矛盾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冲突,实际上是各国垄断资本向世界市场进行商品输出所引起的结果。贸易顺差意味着多占市场,能实现利润,获取外汇,增加国内就业,减少社会矛盾。而贸易逆差则意味着市场被挤掉,减少利润,增加债务,引起失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在贸易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投资领域的冲突,是各国垄断资本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所引起的结果。二次大战后,随着政治、科技条件的变化,资本输出由原来主要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投资主体和形式由原来主要是私人间接投资,变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生产资本的输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外资输入往往采取既鼓励又限制,既利用又排斥的态度,这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更加复杂。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表现为各国为巩固或加强各自货币地位而展开的斗争;另一方面表现为围绕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而不断发生纠纷。本国货币贬值,可以增加本国商品出口,减少国外商品进口;本国货币升值,则会增加商品进口,减少商品出口。此外,汇率变动还对资本流动、借债还债、国内物价、就业、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围绕汇率变动问题一直展开着激烈的斗争。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国际经济协调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经济矛盾,维护它们共同的经济利益,在战后采取了一系列调节国际经济生活的形式和措施。主要有:①通过组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进行调节;②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高级会议进行国际经济协调;③通过组织各种一体化的国际垄断同盟进行调节。

  (2)由国家出面的国际经济联合和国际经济调节,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都在保护和扩张自身的利益,因而这种国际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

  (1)在当今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积极推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不断进行经济渗透,来掠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遭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

  (2)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既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存在着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相互协调、合作和妥协的必然性。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南北差距。因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多数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南北国家差距如此悬殊,虽然有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的战略失误等内在因素,但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是老殖民主义,今天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扩大、矛盾深化的现实根源,是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和与之相联系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4)新殖民主义是相对于老殖民主义来说的。老殖民主义的特征是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即实行政治兼并,也就是在依仗武力征服落后国家和地区后,实行殖民统治。而新殖民主义的特征是实行经济兼并,即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控制和掠夺。与此同时,采用政治、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

  2.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长期的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要求。发展中国家所要求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平等互利、相互合作,是要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更加平等、更加有利的条件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从而促进本国民族经济的更快发展。争取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现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斗争中的中心任务和目标。

  (2)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必须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和合作,并与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南北对话”。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当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建立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关系到从经济上铲除新殖民主义、反帝反霸事业前途的重大问题。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限制国际垄断,为发展中国家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大奖天天送帅男靓女等你约!
《新概念英语》移动课堂,北外、新东方名师讲解!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开学了,四六级、考研、出国你准备好了吗? 英语口语解决方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满足成年人的欲望
实现高品质的追求
非常笑话
情趣无限,让你轻松享受快乐生活!
图片
铃声
·[阿 杜] 一个人住
·[和 弦] 真情人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海安经洽会招商项目
最安全稳定的企业邮箱
中医抗癌革命性突破
加盟赠国际供求数字卡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搜“票”(沪)
心的夏季旅游(豫)
婚嫁交友在京城
占便宜的机会!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情趣无限,让你轻松享受快乐生活!
斑马深爱着小鹿,表达爱意时却遭到拒绝,斑马大吼:……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