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重要的转折预备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23 14:46 新浪教育 | |
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预备班,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进入中学预备班,他们的生活翻开崭新的一页,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相比,学习节奏一下子加快了,来自各方的期望增多了,心理压力也加大了。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要做好预备班学生的家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 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孩子得个好分数 在学习方面,孩子和家长都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孩子得个好分数 以许多家长和学生深感头痛的作文来说吧,有的家长为孩子买了许多作文选,叫孩子读和背,以为这样孩子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了。但是,有的孩子并没从优秀作文中得到启发,反而学会了走捷径,老师布置一篇写景的文章,他就从作文选中写景的文章里去摘抄;老师布置一篇写人的文章,他就从作文选中写人的文章里去摘抄。有的孩子干脆全文照抄,一字不差,应付老师;有的孩子抄得牛头不对马嘴。考试前,个别家长还到处去讨作文或叫孩子背各种类型的作文,侥幸背到一篇正好在考试范围内的文章,得了高分还沾沾自喜,到处夸耀:“这次考试,我的孩子额角头真高,一篇作文正好背到,老师也没发现,得了个高分。”家长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性,孩子看看分数很高,却是高分低能,碰到入学考试,真是不堪一击,那时就悔之晚矣。有一位预备班的学生,小学时一直是少先队大队长,开主题班会,老师请他写一篇小主席发言稿,他写了一行就说写不出来了,这种文章老师没教过,作文选里也找不到参考。离开了家长,离开了作文选,他就一筹莫展了,这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有的家长花了不少钱,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请最好的家教老师,认为有了好家教,孩子肯定会写文章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效果。因为,家长没从根本上找到孩子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靠长期的积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犹如造一间房子,必须准备好一块块砖头,那一块块砖头就是字和词,一行砖就是一句话,一堵墙就是一段文章,经过组合才成一间房。孩子的头脑犹如小仓库,如果仓库里没有平时积累的知识,怎么写文章呢?家庭教师只能教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那解决不了孩子写作的根本问题。家长与其花钱买作文选、请家教,不如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认真读好语文书,认真写好字,多看书报,扩大阅读面。中学时代,孩子的记忆力最强,让孩子多背背好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千古美文,或中外名著中的片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孩子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题材,如秋天公园的菊展、节日街头的灯火、亲人朋友团聚的欢乐场面,有条件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有个家长为了让孩子写好一篇介绍南京路步行街的文章,三次抽空带孩子去步行街观察,这才是细心浇灌幼苗,不拔苗助长。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父母不能做“拐杖”,要让孩子明白,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自己的事。 小学阶段,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置于羽翼下,保护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经受一点点困难和挫折,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可谓关怀备至。学习上也是如此,乐意做孩子的“陪读妈妈”或“陪读爸爸”,做孩子学习上的“拐杖”,甚至为孩子代劳。 部分小学生是在父母的“搀扶”下念完小学的。这些家长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你代劳了,他的潜能也就得不到发现和发挥。比如语文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是,如今许多孩子见到语文就惧怕,就讨厌,一动笔就出洋相,作业中、作文中错别字多,病句多,字也歪歪斜斜不成样。事实上,这些孩子智商并不低,很多孩子很聪明,讲起《灌篮高手》、《美少女和战士》来头头是道,打起游戏机、玩起电脑,老师和家长甘拜下风。那么,他们的语文基本功怎么会这么差呢?在我们看来,这是他们长期被动学习的结果。教预备班的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做作文时,碰到写不出的字,就空在那里,等待老师帮他填上空白。一询问,才知是他们读小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只要有写不出的字,老爸老妈随时听从调遣,忙不迭地写给他们看或为他们翻字典查找。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克服困难的意志变得薄弱起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欠缺。进入预备班,父母应该杜绝这种现象,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孩子明白,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自己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孩子遇到不会的字,要启发他们自己动手查找。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写出了自己需要的字,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知道了这个字相关词条具有的丰富的含义,更把这个字记牢了,如此一举几得,自然也就尝到了自己动手解决学习问题的甜头,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向父母求援了。 小学阶段,部分父母还承担了为孩子检查作业的任务。孩子做好作业,摊在桌上,打个哈欠说:“作业做好了。”父母就会一道题一道题地验算,一个字一个词地核对,有的还为孩子代劳,把正确答案写下来,供孩子“参考”。父母乐此不疲的结果,是使孩子缺少一种责任心,学习成了父母要我学,父母替我学的包办式学习。人都是有惰性的,你样样事替他做了,他的潜能怎么能得到发展呢? 2、 学习时最重要的是精力集中、讲究效率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读书习惯和写字习惯 有的孩子做作业思想不集中,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吃瓜子,做做、吃吃、玩玩,效率极低。一个钟点的作业量,磨磨蹭蹭拖了半天还没完成,而且草率马虎,不求质量。数学题做好不验算,错误率高,老师在本子上打了一个个红的“ X ”,还说是自己粗心,考试时把“3”写成了“5”,把负数看成正数,说他不懂他还不服气,说他懂的,考试却常常不及格,这就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时要投入,要专心致志,认认真真完成作业,高高兴兴地玩。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考试不及格,要么大发雷霆,要么为孩子辩解,“我的孩子不是不懂,是太粗心了啊!”仿佛粗心不是缺点,是值得谅解的。其实,粗心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读书时会影响孩子的成绩,长大了会影响工作的质量,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家长要予以重视,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缜密细致的好习惯,做作业不浮躁,静下心来再做。 读书、写字也是如此,要有良好的习惯。读书要用心去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切忌“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看上去哇啦哇啦在读,但收效甚微。有个预备班的学生,读书时三心二意,背书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而是混过去算数,默写是大出洋相,把苏轼的“只缘身在此山中”默写成了“只缘生在此山中”;把杜牧的“白云深处有人家”默写成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就是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这样的读书只能是事倍功半。写字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许多孩子小学毕业了,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使人赏心悦目。但有的孩子写得很不端正,写不象样,结构松散,字体歪斜,大大小小排列不齐,有些还缺胳膊少腿,真是惨不忍睹。数学也是一样,阿拉伯字写不好,“5”写得像“3”,“6”写得象“0”。俗说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字也要有规有矩,该“竖弯钩”的不能写成“竖弯”。如“览”字下面是个“见”字,不能写成“贝”字;“国”字外面的方框要有棱有角,第二笔的“ ”不能随意划个半圆。字之所以写得如此之差,究其原因是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学生进入预备班课程多了,作业也多了,字写不好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有人说,“字是敲门砖”,一个应聘者人还未到单位报到,但你填写的履历表已到用人单位,字写得漂亮就会首先给单位领导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希望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以写得一手好字为荣。 习惯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贯穿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靠老师,尤其是家长的长时间的教育和培养。 (三)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要让孩子成为生活上的“低能儿” 中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现在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真是集一家宠爱于一身,有的家长只要孩子读好书,别的什么都不必动手,由此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性,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有个笑话,说一个独生儿子大学毕业后要去国外留学,但他连一条手绢也没洗过,离开父母无法生活,留学的事只得作罢。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刚进预备班,有些孩子扫帚都捏不像,扫地东一扫帚西一扫帚,扫了老半天还扫不干净。寄宿制中学的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有个孩子在家从不洗衣服,父母每星期要他带五条短裤,每天换一条,星期五带回家给父母洗;有的孩子干脆穿一次性短裤,第二天就丢掉。有个大男孩子是家中的宝贝疙瘩,奶奶视他如命根子,到学校不会搞个人卫生,也懒得搞个人卫生,球场上留下的一脸污垢,第二天还在脸上,同学们都笑他是“夜壶脸”,脚也经常不洗就上床睡觉。星期三晚上,父母来宿舍探望,就彻彻底底地为他打扫一次。一个大男孩的爸爸妈妈还蹲下来为他洗脚,洗的人心甘情愿,被洗的人也不觉得脸红。这些生活上的低能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将来怎么参加祖国的建设?怎不令人担忧?! 有些孩子早上急匆匆到校,不是忘了带数学本,就是忘了带语文书,经常丢三拉四,书包里、台位里课业用品放得乱七八糟的,大开面的书和小开面的书混在一起,需要一样东西就乱翻一气。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如果不注意改正,就会养成做事马虎、缺乏条理的坏毛病。家长要有意引导,教育孩子每天做好作业就要把书包和桌面整理好,并对照课程表放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双休日还要教会孩子整理和打扫自己的小天地,决不要包办代替。 持之以恒,孩子的好习惯养成了,动手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四) 重视孩子爱心的培养 许多孩子并不是没有爱心,而是他们得到的爱太多了,习以为常,也就体会不到自己生活在爱的海洋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进入预备班,父母应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发奋学习。更重要的是,父母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世上有些道理,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父母要抓住机会循循善诱,不要一味地付出爱,也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才能推而广之爱集体、爱同学、爱社会、爱祖国。许多孩子并不是没有爱心,而是他们得到的爱太多了,习以为常,也就体会不到自己生活在爱的海洋中。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地付出爱,要善于引导孩子懂得爱、体会爱,不要只会享受爱。要让孩子知道父亲母亲都只有一个,使用完了也就没了,应该体贴、关心、爱护父母,并为父母分忧解愁。当然,不需要孩子们象吴运铎一样挑煤分担家庭生活担子,而是从小事上体谅和关心父母。 这是生活中真实的一幕: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胖孩子,坐在自行车后面的书包架上,瘦小的妈妈吃力地蹬车上桥,送孩子上学。妈妈累得气喘吁吁,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大口吃着肉包子,享受着妈妈对他的爱。真想对这位母亲大喝一声:“让孩子自己走上桥!”还有一个初中预备班的女孩,寄宿在市郊一所中学读书。有一次,她参加了学校“迎澳门回归”的节目排练,两次打电话到家。第一次,是要妈妈买舞鞋送来;第二次,要妈妈送一条连裤袜。她妈妈接到女儿的命令,两次都从市区马上赶过来。第二次来校时,正好赶上上海的天气骤然变冷,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但她仍冒着严寒,换乘几辆车到校,为此,还特地调休了一天。老师看着心疼,对女孩说:“你需要连裤袜,跟老师讲一声,可以到附近商店去买,怎么可以叫妈妈这么劳累呢?妈妈只有一个,不要随意使唤妈妈做这做那,要爱护和珍惜妈妈啊。”听到老师的话,女孩后悔得哭了。她不是不爱妈妈,而是平时使唤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安的。回家后,她向妈妈道了歉,妈妈也激动得流眼泪了。可见,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 孩子的爱心还体现在对国家大事、周围事物的关心上。他们会为灾区人民和贫困地区的人民献上一片爱心;他们会为残疾儿童或白血病患儿捐上自己的零花钱或压岁钱;他们会为生病的同学补课,为隔壁的孤寡老人端上一碗馄饨——虽然他们的奉献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说明这些孩子的心中有他人,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需要父母加以保护和引导。 孩子的爱还体现在对班级集体、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的关心爱护上。他们乐观向上,发展全面,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争做好事:黑板擦掉地上了,他们会捡起来;地上有纸屑,他们会拾起来;看见同学有困难,他们会伸手相助;见老师工作忙,他们会主动配合…… 爱心使孩子变得更可爱,爱心使孩子更文明、更向上。爱心是许多优秀品质的组合。家长们,让我们也用爱心共同浇灌小树,使他们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