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毕业生求职之“葵花宝典” > 正文

就业形势严峻 谁解大学毕业生就业之急?

http://www.sina.com.cn 2004/04/07 10:45  人民网-市场报

  结构矛盾突出

  在前不久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会场上人山人海,一个上午的入场者达3万人,导致主办方启动紧急预案。在这众多忙忙碌碌的身影中,中国农业大学的小易满脸疲倦,“来找工作的学生太多了,工作特别不好找,今天忙了一天,才投出两份简历,还不知道有没有回应。”一起来找工作的小王说,“找工作的人多了,招聘单位也就很挑剔了,招聘
条件也高了,要有北京户口,又要有工作经验,有的招聘单位根本就不考虑本科生,只考虑研究生,简历真难投啊。”

  不仅在北京是如此,在其它地方,如广州、武汉等地的招聘会上也是场场爆满,而且学生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据教育部的统计说,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将很有可能突破340万,而这个数字在三年前还只有150万。此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都想留在大城市工作,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主要有三对矛盾: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二是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和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一些地方,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

  总体供不应求

  如此现状,是毕业生“供过于求”吗?教育部长周济说,中国的大学生从总量来说,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仍是供不应求,而非供过于求。一些地方希望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可毕业生不愿意去,他们只想着去大城市或条件更好的单位;但是,那些地方由于人才相对饱和,竞争非常激烈,他们在就业上不具优势。

  大学生毕业以后,大多选择各大省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就业地点,不愿到基层以及中小城镇、农村和西部。针对这一现象,北大校长许智宏希望大学生们改变择业观念,自己的期望必须符合国情。他说,“全往大城市挤,这在哪个国家也是不现实的。”

  全国政协委员卢强认为,基层以及中小城镇、农村和西部人才奇缺,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西部等地就业。例如:减免助学贷款、提高工资起点、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根据自愿原则保留毕业生户口,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以及营造宽松优惠的“西移”和“下移”就业环境等。自主创业需要学校的创业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支持。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给予创业公司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创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指导等。

  出路面对市场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其中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因此,要解决就业难题,除了教育部门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加强引导、提高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外,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工作也是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广大毕业生自己也得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统筹观”,以理性的姿态去找工作。

  就业形势如此严峻,谁来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燃眉之急?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认为,“学生‘被逼’开始真正面对就业市场,这不必大惊小怪,转变择业观念不是仅通过教育就能解决。在劳动力市场中,也不应该把大学生当作就业的‘弱势群体’来看待,如果大学生就业还需要政府那么多的扶植,那么下岗职工、还有民工这些真正的‘弱势群体’谁来扶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分析,在就业问题上,我们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促使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就业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向两个方面寻找就业机会,一个是向政府要,一个是向市场要。当能够从政府手中比较容易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向市场要了,因为向市场要,是要付出更大艰辛的。但是,当人们向社会寻找就业机会的时候,必然会推动经济的真正发展。(李忠峰 邓兵)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