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4高考志愿填报手册 > 正文

志愿填报应注意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04/19 14:04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一)高考咨询会要有备而去

  除特殊情况外,每年填报志愿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召开高考招生咨询会。参加咨询会是考生填报志愿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咨询会上同学们可以通过咨询、查阅资料更多了解高考信息,为自己正确地选择志愿寻找依据、打下基础。如何让自己在高考咨询会上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专家建议你要有备而去。

  1.列出问题

  高考咨询会给考生和家长创造了一个学生与大学招生老师进行面对面双向沟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从正规渠道了解、获得有关信息的场所。各校招办都会设摊接受学生的咨询,这是一个解惑的良机。首先要了解高校招生考试的工作方针、政策、具体规定以及大学招生计划情况,并列出想要询问的问题,提问要有所准备。

  2.针对性强

  在咨询会上,学生、家长人数很多,提问如果没有准备,问题没有针对性,容易被招生咨询老师忽略。参加高考咨询活动倘若没有明确的目的,只会是看热闹辛苦一天,对今后选择志愿还是一无所用。考生和家长在事前有充分准备情况下,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要有大致的方向,不然会对展现在眼前的上百所大学产生茫然。

  3.突出重点

  要想通过一次咨询活动就对上百所大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突出重点。先依据自己的志向和实力制订出大概的志愿方案,可直接到你中意的学校摊位前,更多了解该校的高考信息,包括高等学校的全称、办学地点(本部、分校区)、办学性质、学校办学特点、不同层次的分专业招生人数、专业录取的特殊要求和限制(如外语语种要求、男女比例要求、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等)、录取原则、录取结果的公布渠道、收费标准、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等情况以及咨询、联系方式等。在咨询中,必须问清楚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培养方向、就业方向、收费情况。同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自主招生政策、录取原则、加分优惠条件、奖励政策等,考生也得一并了解,不要遗漏。

  (二)志愿填报的重要性

  志愿反映了考生的志趣和爱好。由于考生教育背景的差异,以及家庭、社会影响的不同,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志趣。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在文科和理科当中,考生对每个专业的兴趣也相差很大。所以,考生都想填报自己向往的学校和专业。

  志愿是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录取时,各地招办将按照学生的考分和志愿的先后顺序向招生院校提供档案,供院校审查录取。同一分数段内考生能否录取,志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考生都应该认真地填报高考志愿。

  志愿分布是否合理,严重影响录取工作的顺利实施。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有志愿,特别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志愿分布不合理表现在有的学校报的人太多,有的学校报的人太少,甚至有的院校无人填报,这样,不仅影响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质量,而且会给档案调配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有时还会影响招生计划的完成。

  (三)把握好志愿的梯度

  所谓“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因多种因素,在录取分数上形成的高低程度。

  一般来说,名牌大学,地理位置好、专业和就业前景看好的院校在录取新生时,录取线总是偏高;而地理位置较差、知名度不高、专业和就业去向都是生活、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行业的院校录取新生时,录取线相对偏低;而介于偏高偏低之间的院校,录取线则居中。于是,这三类不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便显示出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

  如果把三个不同档次的院校在一个批次中从高到低排列,便形成“梯度”。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填报志愿的“梯度”呢?

  首先,要对选报院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知名度、地理位置、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就业前景。综合多种因素,确定所选院校的档次。其次,查阅所选院校近几年在本省招生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录取分数等情况,大致分析所选院校的档次在近三年有无变化。第三,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因为“梯度”因人而异。拔尖的学生,可能认为清华、北大是最高档次;而一般考生,则可能认为层次居中的院校是最高档次。恰当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填报志愿时,把高、中、低档次的院校依次排列,由高到低,形成“梯度”,尽量避免“并列式”,即同一档次的院校并列在一起,也不要把志愿填报成“波浪式”,即高、低、高,更不能从低到高地倒置志愿。

  (四)影响学生填报志愿的因素

  1.社会偏见的影响

  考生的志向,往往受世俗偏见的冲击和影响。如社会上有人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工作辛苦;军事院校纪律严格、不自由、生活艰苦;对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专业也存在某些偏见。这些错误认识和偏见使考生不愿意填报这类院校和专业。

  2.家庭影响

  在填报志愿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现在的家长大部分是解放后出生的,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赶上了计划生育。面对孩子填报志愿,他们一是无经验可谈;二是期望值很高,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家长的意志难免带着主观因素,有失偏颇。家长的好恶,阅历,行业,政治、经济状况都会影响考生。家长指导孩子报志愿时的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尊重孩子的志愿,与孩子商量,给予适当引导,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二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特别是城市的部分家长尤其是这样。他们从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地理位置、交通是否便利、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否艰苦、毕业后能否回到自己身边等方面考虑。他们多考虑到几年后的事,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特长,让孩子报考热门专业,赶时髦。第三是子承父业。考生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家长的影响,对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亲朋好友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有时往往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

  3.老师的影响

  学校老师的指导,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极大。由于中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和考生们在一起,对考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比较了解他们的个性、气质、兴趣、特长、学习基础、能力、潜力。因此,他们对考生适合进哪类学校,学什么专业,今后往哪些方面发展较为清楚,能根据社会需要给予明确指导。对考生集中报考某一学校或某一专业的情况能给予妥善引导,合理分流,避免撞车。

  然而,无论如何客观,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掺进了自己的好恶,往往造成考生录取后专业思想不稳定,给考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后遗症。

  4.高校的影响

  高校对考生志愿填报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知名度。一流的学生较多集中在清华、北大、人大等学校,多年来不变。这一现象说明了高校的知名度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巨大影响。

  第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就业情况。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体制的影响,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谁的专业设置得好,适销对路,谁就将吸引到更多的好的生源。考生的职业意识开始强烈起来,这反映在高考志愿填报上,就是既看重大学的牌子,也注重所学的专业。一位考生的看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认为学校当然很重要,但无论怎么好的学校也不能读一辈子,关键还要看专业。

  第三,高校上一年录取分数线的影响。目前我国有高等学院1 517所(截至2003年7月1日),每年平均有上百所高校近千种专业在各省招生。考生面临选择,眼花缭乱,对大学情况不甚了解,对专业选择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部分考生单凭高校上一年录取线来决定,拍板第一志愿填什么学校或专业。这往往不准确,因为学校的录取往往有“大小年”现象。

  第四,高校毕业生分配情况的影响。高考志愿分布上的潮涨潮落,直接受到大学毕业分配情况的影响。六七十年代,“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的那种高枕无忧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劳动人事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很多考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热门专业一则需求量大,二则回报率高,将来收入丰厚,所以报考的人多,多年来持续升温。而冷门专业即长线专业需求量少,分配难,收入少,因而报考者寥寥无几,生源不尽如人意。

  5.舆论导向的影响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对考生填报志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一热门专业经媒介报道后更加剧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导致一些原属一般院校的财经院校的调档线与名牌大学平起平坐,近几年居高不下。

  6.经济因素

  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对考生志愿有不同的影响,起着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急需大批外语、金融、国际贸易、计算机人才,报考者趋之若骛,连许多非财经、非涉外院校也纷纷办起财经、涉外专业,财经热,涉外专业热几年来有增无减。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财会、政法、计算机,邮电、新闻等专业被列入了热门专业,即目前急需的紧俏供不应求的短线专业,不管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专科学校,凡设立了这一类专业的,均受到了考生的青睐,报考者往往超过生源计划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与市场经济关系相对疏远的文、史、哲、应用数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农、林、地、矿、油等专业,是暂时不急需,而且目前供需基本平衡,但未来发展却是必不可少的长线专业,相对来说却遭受到了考生的冷遇,生源持续滑坡,需要国家采取特殊政策来吸引考生

  (五)填报志愿应遵循原则

  第一,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考生要找准自己在本地区团体考生中的位置。现在许多学生通过估分来确定自己在本地区团体考生中的位置,但是,专家们提醒说,这并不可靠。他们建议学校帮助学生从学生所在学校去年上线情况,和去年相比的今年的生源质量来分析。另外,还要参照高中三年以来自己在班级、年级名次和考试情况。

  第二,选准第一志愿。第一志愿的选择至关重要,考生在填报第一志愿时,要尽量使志愿靠近自己的位置。专家们建议,那些平时考试排名靠后或是竞争力不强的考生,不妨直接选择比较冷门的或比较偏僻的院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

  注意第一志愿院校与专业的有效性。其中,第一志愿的第一个专业应该是自己最喜欢也是实力可以达到的。

  第三,报考好非第一志愿,努力使它具有价值,增加录取机会。每年,2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非第一志愿被录取的。非第一志愿,要依次递降,而且要尽量选择自己服从专业调剂的院校。在非第一志愿的专业,应该选择那些不太热门的专业。

  第四,重视服从调剂。对于那些处于各批次边缘的考生来说,选择“愿意服从调剂”很重要。专家们建议考生慎重选择“愿意服从调剂”。如果选择“愿意”,那么,就有可能被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院校或专业,但如果选择“不愿意”,上了本科线,却有落选的可能(有部分学校可以在校内转系,还是先选学校为好)。

  (六)女生填报志愿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行业和领域在用工制度上仍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这直接涉及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对招收女生的态度。个别院校以“女生不好就业”或“专业受限”为借口,限招或少招女生。但女性考生也不可因此过多忧虑,只要在填报志愿时多加考虑,对军事指挥院校的有关专业、远洋运输类专业、井下现场作业等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妇女不宜的行业,不宜填报,同时回避那些在招生专业介绍中已明确不招收女生的专业,就不会影响到升学报考了。

  除注明了限招或不招收女生的专业外,对其他各类专业女生均可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报考。

  (七)兴趣、热门要兼顾

  选专业不再是一次选择定终身。过去,高考填报志愿选专业基本上是“一次选择定终身”,大学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将来就要从事什么专业。现在,随着高校招生制度、专业设置的改革,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高校对学生的专业选择限制越来越少,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很多大学都实行宽口径招生和厚基础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学科基础课,大三以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和志向选择专业。最近两年,不少大学都放开了对转专业的限制,学生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可以申请调整专业。况且,劳动力市场也在变化,以前单位用人强调专业对口,现在更强调素质和能力。

  兴趣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生态结构发展得有些畸形,大家都追逐热点,而且还把这些热点误认为是“兴趣”,于是出现了热门专业越热、冷门专业越冷的“两重天”。如果社会、家长、老师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兴趣,让考生选报自己喜欢的专业,那这种专业结构生态就是自然的、良性的,分布也很均匀、正常。只有遵循这种自然的平衡规律,社会中的人才配置才能真正优化。

  考生在选报热门专业时,必须考虑两个风险:热门专业的高成本风险、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是个经济学概念,这里的意思是,因为是热门专业,所以很多优秀的人都挤到一块儿,自己很难出头,就显得不优秀,再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就会供过于求。这是有历史教训的,前几年大家都挤着读会计专业,很多大学、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都开设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没两年就人才过剩。

  现在上大学,不同的学校、专业,学费都不一样,学费的价格能一定程度地体现专业的市场价值,所以,热门专业学费较高,冷门专业学费相对较低。考生报考农学专业、师范专业的成本就比报艺术类专业的成本要低,所以,专业的价格是考生及家长应该考虑的。

  (八)高考填志愿切忌望“名”生义

  看见“信息化”就以为是学计算机;看见“园林设计”就以为是学种花;看见“政法”就以为是学法律……在历年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不少考生和家长都会犯这种望“名”生义的错误,结果进大学后才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原先想像的那样。

  每年高三学生填报考志愿时,都会出现“一窝蜂现象”,比如报考计算机、法律、经济类专业的特别多,而报考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就特别少。业内人士指出,填志愿“一窝蜂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望“名”生义。

  比如,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作这样的“感性判断”:“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自动化”就是高科技;“园林设计”就要拿锄头下田种花种草;“环境科学”就要当环卫工……

  “感觉”和“实际情况”之间往往有很大差别。例如曾有一学生报考某“信息化”专业,本以为是学计算机,结果学的是“图书管理”;还有一学生报考某“地球物理”专业,以为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但后来才明白学的是“地质勘探”,工作以后要经常到野外跑。

  业内人士分析,望“名”生义有很多原因,其一就是家长准备不够。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志愿时,不但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长和学习成绩,还要考虑将来的就业,所以要在铺天盖地的招生信息中找到合适的学校和专业,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如果仅靠填报志愿前一两个月时间去了解,到最后往往感觉时间不够,于是只能“望文生义”地下判断。

  其二是简章“雾里看花”。一位高校老师表示,高校在这方面有“部分误导责任”。他说,现在一些高校的招生简章在专业介绍上不清不楚、似是而非,多是用套话术语,而没有具体实质的内容,读起来“雾里看花”一般。

  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化”、“自动化”等联系起来。如把“图书馆管理专业”改成“某某信息化专业”;把“石油勘探专业”改成“能源工程专业”;把“机械维修专业”改成“机械自动化专业”等等。一些考生不明就里,结果报考人数大增。

  其三是老师“怕担责任”。按常理讲,多数高三老师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上都有丰富经验,对高校专业也比一般人了解,如果能得到这些老师的指点,考生在填报志愿上就会少走一些弯路。但是一些高三老师向记者反映,并不敢给考生太多意见,因为“怕担责任”。

  一老师就告诉记者,曾经出于好心建议一个学生报考了某个专业,结果毕业时找工作遇到麻烦,家长就埋怨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学校提倡学生发挥自主性,由自己选择和决定。而考生和家长毕竟不是业内人士,所以难免会出现望“名”生义的问题。

  业内人士提醒家长和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不要跟着感觉走,而要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时,要通过理性筛选和理性比较之后作出理性的判断。他给出三个避免望“名”生义的“锦囊”:上网、实地考察、请教学长。上网,就是通过互联网多方面了解学校和专业;实地考察,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到学校看一看,感受校园氛围是否适合自己发展;请教学长,就是向在读大学生咨询学校情况及专业情况。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