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4高考志愿填报手册 > 正文

志愿填报个案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4/04/19 14:21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一)用“排除法”寻找目标

  刘慧北京考生,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专业,2001年入学,符合实际水平的学校,理想的专业。

  要说我比较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够考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爸爸、妈妈
功不可没。是他们帮助我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到真正填报志愿时,一挥而就——就是他。第一志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志愿专业: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专业。

  我们先明确了不去外地上学,外地学校被排除了;家长想让我学外语,我认为外语只是一种工具,我喜欢中文,于是中文以外的专业也被排除了;接着选学校,这就需要比较准确地判断了,因为各校同专业录取分数差别很大,要依据自己在同类考生中的排位,自己预计的高考分数与所报考学校、所报专业历年录取学生分数的比较等等因素来确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校。

  对北京市内开设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校,我们一一对照分析。例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计划只招5人(实际招了12人);中国人民大学同类专业计划招3人;就是外地名校,比如:天津南开大学,同类专业招2人,最低分也在530分以上。当然排在我前边的考生并不会都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同时确定自己的实力——从高中三年、历次会考、模拟考试等成绩看自己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看自己在本地区文科应届考生中的名次,然后与那些目标学校对照。

  按我的实力,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绝对没戏,再排除;但是又高出联合大学……等等学校,也排除。排来排去,范围越来越小,就剩首师大等两所学校,比较后,认为师范院校有优势,可以考虑放在第一志愿,另一所学校放在第二志愿。再分析首师大这个专业是否要重点分,自己会高出他多少﹖会有多少考生把第一志愿放在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上﹖有一点非常明确:绝不能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别人考不好上。当市里举办高校招生咨询会时,我们直奔首师大的咨询点,再做重点了解。

  还有一个难点是:你能够统计出本市中文类专业当年的招生总数,但无法确知排在你前面的考生有多少人会报这个专业,又有多少考生报首师大的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三年来首师大汉语言文学录取资料:录取分数线的变化(最高和最低录取分);该校在不同分数段录取学生的数量;看第一志愿专业报名人数;第一志愿专业上线人数;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可以算出一志愿录取率(从中看其是否会录取二志愿考生)。前提是我能上重点分数线,又是第一志愿专业,把握就比较大。

  在高考之前,把这些前期工作都做完了,填报志愿就是简单的事了。

  (二)在本科线边缘的选择

  何月北京考生,西安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入学,宁可去外地,也要进入本科喜欢的专业学习。

  报考前,估计自己的成绩在410分左右,老师、同学们估计本科调档线可能是420分左右。按照这样的分析,想够着本科线,有些悬,但是也不能放弃。设身处地考虑后,我本科第一志愿报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二志愿报了天津理工学院(同类学校,外地院校在京录取分要低一些)。填上了“服从调剂”。专科也不能丢,还可以挑挑专业。第一志愿报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科。

  后来,还是差了几分,没被本科一、二志愿录取。因为我填了“服从调剂”,西安科技学院在京正好还有一个名额,问我是否愿意去他们学校。我和父母赶紧通过“高校介绍”光盘查该校资料,一看是50年代就成立的老校,专业也合我意,就同意了。虽然离家千里,可毕竟是上了本科,又是好专业,对就业和考研都有帮助。一个人在外地,也培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父母说我变化很大,将来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

  回想起当年填报志愿时的经历,我的感受是首先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准确的位置上,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也不要过于的自卑,要注重自己的真实水平。其次,在自己的心中应该一直有几个目标,并对这几所学校或专业做一定的了解,不过最好这几所学校是位于不同层次的(录取分数相差较多,比较保险),这样选择起来会得心应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父母、老师共同商量一下,力争取得大家都认可的目标。对于专业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此外最好看一下社会上的需求,选择一个能发挥自身能力、施展自身潜能、自己喜欢的专业。

  (三)找一个踮着脚尖能够到的学校

  杜坤北京考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0年入学,仅以超出提档线2分被录取。知道分数后填报,学校和专业都比较理想。

  我高中毕业那年,北京实行了先知道分后报志愿的做法。我高考的成绩比二模高出了83分,当时家里人都疯了。本来我打算报考的是中国政法,这回得改戏了。我爸我妈我姐都帮着出主意,说应该报个好点的学校。

  高考之后,北京所有的报纸都说高考成绩没上570分的话,就别想上北大、清华。我差了9分,所以没敢报。这样就把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给排除出去了。我的分在北京文科类考生中排名在150左右,自己觉得可以报人大。其实我自己挺喜欢艺术类院校的,但是因为没有专业技能,就像中国人民大学也不错。

  在报专业的时候,我自己和我们家人都在人大法学院和新闻学院之间徘徊。2000年,人大法学院比新闻学院少招两个人,为了保险起见,就报了新闻学院。第二专业报哲学,而且服从分配。其实这样也挺冒险的,毕竟我的成绩比提档线就高了2分。但是我还是挺幸运的,后来我打电话到学校询问最后的结果,当时心里真的可以用忐忑不安来形容,还好,新闻学院要我。

  我觉得在报志愿的过程中,我高中时候的好朋友对我的影响最大。我最后能考上新闻专业,也有她祝福的功劳。她从初中开始就在学通社当小记者,特喜欢人大新闻系。可惜高考的时候她的成绩不怎么理想,上不了人大。我的成绩还有戏,她就极力“怂恿”我报人大新闻学院,在她的一再鼓动下,我真的成功了。

  (四)信息沟通很重要

  汪源河北省考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2年入学,知道分数后填报志愿,符合自己的条件,学校和专业都比较理想。

  我应该庆幸自己当初报对了志愿。本来我一直憧憬能够上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下来之后,我就知道没戏了,还差20多分呢。

  有那么一段日子感觉挺失落的,来中国人民大学之后,觉得这里也挺好。虽然读商科并不是我的理想,但也不反感。

  拿到成绩的那一天,我去了学校。事实证明跟学校保持联系对我来说是很明智的。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还帮我分析了可能报考的学校的情况。说实话,之前我连可以选择的范围都没有,一旦范围确定之后,做选择就简单多了。

  我应该谢谢我的妈妈,虽然有时候她给我的建议让我觉得她很唠叨。在那一段日子里,妈妈往人大、北大、清华打了很多个电话,向他们咨询有关的情况。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各个学校的资料,全家人坐下来分析。其实我最后的选择受到了妈妈的很大影响。因为我家在北京,而在北京,除了北大、清华外,人大就算是最好的,因为我不想读理工科的学校。虽然专业也很重要,但是学校更重要。我觉得应该在学校差不多的基础上再挑专业,因为以后的社会会重视人的综合素质胜过专业。

  我在高考之前的两个月里就开始看一些介绍高校情况、指导填报志愿的杂志,比如说《求学》。而且之前我就很喜欢看“第二起跑线”。我比较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我现在的专业是国际商贸,当时觉得这个专业与经济沾边,自己肯定不会特别讨厌,于是就选了。

  其实我不算是报得最好的,我有好几个同学胆子特别大,虽然觉得他们的做法并不值得学习,但是我觉得他们对于兴趣和志向的追求让人感动。我有个同学现在在天津大学,考完试的时候他就失望了,因为按他的成绩根本进不了好学校的好专业。他就说非生物工程不读,然后就报了,结果还真被录取了。这样的还有好几个,比如我去了华中理工大学的和去了哈尔滨工程学院的同学。所以我觉得如果报北京的学校有点悬的话,不如考虑到外地去念书。局限在北京的话,选择就少了。不知道对别的地方的同学有没有借鉴意义。

  (五)相关科目把我拉下榜

  刘铭2002年参加高考,落榜。

  我的教训很深刻啊。我是一所区重点校的200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我们学校每年的高考升学率都在80%以上(包括专科),因此,大家对高考信心十足,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名在20来位,位居中游。在学校的排名没有关心过,但我肯定在这80%的名额之内。

  我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对外经贸大学,这所学校因涉外专业多,很受考生追捧。我也想到了,如果考不上,还有第二手准备——上不了好重点,就去一般校的好专业。

  填报志愿前,我仔细研究了这所学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尤其对自己钟爱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做过分析。预计我的高考实力能达到520分左右,接近该校2001年的录取平均分。又看了二批录取校中与经贸有关的院校的介绍,反正盯准了经贸类学校。我就这么填了,在一批录取校中第一志愿填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其他二志愿三志愿,我也没认真去考虑,知道若外经贸不行,其他我认为的好校也很难考上。能接收我的二三志愿又都是我不太想去的学校,比如外地的名气不很大的高校。在二批录取校里,我一志愿填了首都经贸大学,二志愿填北京工商大学……其他志愿空着没填。

  千想到万想到就是没太关注这些学校、这些专业对外语单科成绩,尤其是关于“报考我校所有专业均需加试外语口试(个别省市的理科不加试外语口试。口试内容和成绩由考生所在地招生办公室负责)”的要求。我虽然知道这些规定,但是,因为我一直到临高考前几个月,才初步把目标定在经贸类学校身上,再拼外语也来不及了,就想在其他科上挣分。预计自己的总成绩可以达到。后来一查分,我确实已够上了北京市划定的文科462分的录取控制线,已站在重点线之上,还高于一般本科对考分的要求,只是我想上的经贸类专业对外语的要求“偏高”,而我偏重数学、语文,外语有些马虎,单科没过关,被退了档。下面的志愿校也没接收。降至二批录取校后,也是这个外语相关科目成绩差些,又“死”了。听说还有因为身体缺陷被退档的。

  (六)在兴趣与就业之间选择

  李昭山东财政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2002届毕业生,现在某企业从事社会调查设计工作。

  我自己感觉上山东财政学院属于基本“符合自身水平”一类。我是这样填报的志愿:第一批录取校中,第一志愿:山东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志愿:河海大学(土木工程)。第二批录取校中,第一志愿:山东财政学院(统计学);第二志愿:忘了。

  因没够第一批调档分数线,所以落在第二批第一志愿。也比较理想。

  当时自己的高考分数与填报的第一批第一志原——山东大学有3~4分的差距,所以落到第二批第一志愿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填报志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我个人更愿意去读纯粹的哲学类专业,理想的高校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但当时考虑到以后就业的困难,只能放弃最喜欢的选择,而是在其他可以接受的学科中选择了经济类专业。这可以说是一种两难选择,而从后来的结果看我还算幸运,基本达到了兴趣与就业兼顾的目的。虽然读的不是自己认为最佳的专业,但也是比较喜欢的学科。这种冲突可能会经常存在,至于如何抉择,可能更重要的是看自己的高考成绩和职业生涯设计,还有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

  如果重视兴趣,高考实力又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就没什么可说的,学习也会更加投入;如果重视就业,可能实用性、技能性的学科更容易找到工作。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进大学校门,放弃自己非常向往的学校或专业,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轻则心有旁骛,无心读书;重则退学,甚至患病。每个学校都有此类现象。

  我觉得在填报志愿前,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成绩、自己的择业取向、对某一学科的兴趣、预测专业的发展前景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