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杰出父母 > 正文

一路同行是最大的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04/05/06 23:48  新浪教育

  有些自以为有知识的家长,动不动在孩子面前讲一套有关学习知识的话,这些家长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却根本不了解高考是怎么回事,对于20几年来形成的严密、封闭、独特甚至有几分怪异的高中知识体系与升学考试体系,既没有做过认真研究,更没有一点切身体验,说的东西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就是误导错引后患无穷。

  谈到成功与家庭教育,许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在每科课业学习上,如何给孩子以具
体的帮助。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楷模莫过于我的丈夫,而他的做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与孩子一路同行。

  我丈夫是一个思维机敏、智力不凡的人,他涉猎的面很广,交际也很宽,平时工作非常忙。时间对于他,一点也不夸张地说,就是成果。他无论做任何事,总是一下子进入核心,切入高层,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但是,在孩子的身上,他舍得拿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我觉得无论初中、高中,一个学生真正的水平标识物只有一个:那就是数学。数学学得好,说明这个学生智力水平高,接受能力强,思维开发早,其他学科诸如语文、外语、理化,只要努力,应该不在话下。

  相反,不管别的学科成绩如何好,数学上不去,就说明这个学生整体智力水平低,很难有什么大的造就。这个看法虽然偏激,但却在实践中屡验不爽,是我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的真知之一。

  如果考虑到升学考试的因素,外语程度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语文程度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语文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是在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它已经不再需要另加补充了。而丈夫最看重的也是数学。

  丈夫和我一样,都是在高中三年课程全部结束之后下乡的,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在艰辛的乡下生活和后来的紧张忙碌中,仅凭着惊人的记忆,丈夫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初高中数学内容重新拿起。

  当佳佳在初中时,数学上偶有难题,拿到丈夫面前,他总是凝神一思,下笔几行,顺顺当当地就把难题解决了。不仅如此,他还总是从思考的入点,难点的突破,解法的途径等方面加以详细的讲解,对一道难题做多角度的宏观的透视。有些时候,题中涉及的具体数学公式,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可照样能把解题的思路、关键的转折讲得清清楚楚。

  更令我感动的是,虽然他有这样的功底,却绝不对此掉以轻心。他常说,学习的关键是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随心所欲、畅通无阻的境地。而这种境地的实现,绝不是靠解一两道甚至百十道难题所能奏效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到,在他的学习探索之途中,始终有一个可靠的同伴,任何时候都不觉孤单,任何时候都不会迷茫,而这绝不像回答个别难题那样简单。

  为了熟知中学数学课的变革情况,不致发生误导,丈夫搜集了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参考书、课本,将新旧大纲逐一对比,并把市面流行的重要参考读物一一看过,写了满满一本子的记录。

  根据他的研究、对比和遴选,以与课本系统完全不同的思路,将初中数学作了归纳,整理了一整套的测试题。这套测试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在课堂、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视野,加强整体观念,加强内在统一的认识与理解,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的一体化。因为丈夫很明确地主张:学习XYZ本身不是目的,训练和开发思维才是根本。

  这样,每到孩子学习告一段落,二人便一块儿演题归纳,解决疑难。平时散步中、饭桌上、夜灯下,二人也时常就所教所学,长评短论,排疑解惑,经常谈笑风生,意趣盎然。

  我有时不免奇怪,究竟丈夫生了几个脑子,怎么能在那样天天紧张的工作中,好像陪着儿子听了每一堂课,连极小的细节,极淡的余音,都那么熟悉,那么了然。

  孩子上了高中之后,情况渐渐变了。由于难度的加深和内容的调整,我们当年所学数学知识,有许多已与孩子所学内容衔接不上。丈夫想与儿子一路同行的愿望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佳佳的数学经过四五年的精进磨砺,也已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让孩子一个人前行,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毕竟未到高考,中途引退,总会在孩子心上投下不必要的阴影。不论真的有多大具体帮助,但孩子从前总有一个支撑点,不论数学上遇到什么障碍,回到家中就可以与人推敲研讨,问题十有八九会迎刃而解。如果在高考逼近的关头,这一支持消失,也许知识上的损失并不大,可心理上的亏空却会相当大。

  经过权衡,丈夫放弃了一些对他自己来说相当重要的事,开始攻读高中数学最后几个难关。从微积分、导数到线性方程乃至排列组合、数学归纳法,从概念到实用,连同各式各类的习题,一一做下去。

  一般来讲,此时丈夫已不再居高临下地对待儿子,但却一定要争取当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并在关键的地方起扶助作用。用很久以后儿子开玩笑的那句话来说,就是:“开始时,我特别崇拜爸爸,他的话我是一句不漏,完完全全接受的。后来嘛,我发觉,爸爸的话尽管不全是对的,但却总是有所启发。”

  真的,这种评价已是足够了。到了高中将要结束临近高考时,局外人的话是不可能全都对的,做到“总是有所启发”已属极高评价。

  我深知为了这一点,丈夫看了多少书,费了多少力。他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在摸索之中去体味学生的辛苦,把握学习的险阻与巅峰,没有这艰苦而扎实的努力,想“总是有所启发”,谈何容易。

  有些父母经常埋怨临考前的孩子心情烦躁,几句话说不上来便冷言冷语,使大人们颇感伤心。特别是有些自以为有知识的家长,动不动在孩子面前讲一套有关学习知识的话,以为这是在“帮助”孩子。

  殊不知,仅凭自己对过去知识的零碎记忆,或在社会上用惯了的诸如文学、历史知识,硬塞给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这些家长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却根本不了解高考是怎么回事,对于20几年来形成的严密、封闭、独特甚至有几分怪异的高中知识体系与升学考试体系,既没有做过认真研究,更没有一点切身体验,说的东西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就是误导错引后患无穷。这种情况又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怎么不令孩子反感急躁呢?!

  说句心里话,尽管我是多年的中学理科教师,对于高中应考的那一套,也不敢轻易说三道四、置其可否的。我的丈夫为能保持与儿子“平等对话”的权利,保持“一路同行”的身份,暗暗地做了多大的努力,我是一清二楚的。

  以他的才气与功底,尚且如此,别人自然更不例外了。这就是许多人身为“学者”、“教授”却无法辅导、帮助自己临考孩子的奥秘之所在。

  我觉得,如果你真想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帮助,那么你只能将自己也视为应试的考生,亲自去经历一切、体验一切,只有如此,你才可能与自己的孩子一路同行,并在孩子的成功中分享最大的快乐。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